老年教育的教与学
郑剑辉
教与学是一对矛盾,在几乎所有的教学活动中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支配和制约着教学活动中的另两大因素——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教与学这对矛盾又是辩证的、灵活的,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转化、变动、消长,呈现出不同的特性。
老年教育,主要是指以老年人为教育对象,由老年人构成学的要素的教育形式。这一特点,毫无疑问地将使老年教育中的教与学关系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性。
其一,内因强于外因,使教与学趋于融和。
毋庸讳言,有些教学活动中,教与学都受到更多的外因驱动,教的受到各种压力,学的受到诸多逼迫,教的苦于教,学的厌于学。于是,教与学的矛盾尖锐与加剧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在老年教育中,内因的推动力远强于外因,甚至于纯粹是出于教者与学者的内在需求、自主选择而进行的。在这里,教者不为工作量,不求高报酬,抛却功名心,没有升迁意,一切出于本心,出于崇敬,出于热爱,出于奉献,崇敬白发苍苍者求知不厌的精神,热爱博大如海般祖国文化的壮美,奉献老而弥坚之终身教育的事业;在这里,学者不为稻粮谋,不求能富贵,抛却功利心,没有为人意,一切出于本心、出于欣赏、出于领悟、出于求索,欣赏美不胜收的艺术,领悟熨贴人心的哲理,求索宇宙万物的奥秘。
古人云:“有诸内必形于外”,事实上,有诸内才能真正、长久、快乐地形于外。有人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唯出于本心的欢喜,才能在教与学中发愤、忘食,才能‘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达此境界,教与学则融和无间。
其二,学道同于师道,使教与学近于等和。
师道尊严,古来如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居高俯低之态毕现。
在有些教学活动中,师道尊严是必需的,为师者,在学问、修养、阅历、为人等诸方面均长于弟子,尊严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孔子对他的四个学生说:“吾一日长于尔”,恐怕不单是说自己年纪大吧。
在老年教育中,师道自然尊严,学道同样尊严。教者自然在某些专业知识上长于学者,然而对经历风雨、阅历丰富、“华发隳颠,而犹弗舍”的学者,则未必事事、处处皆长。《论语·述而》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用四方面内容教育学生:文献、行为、忠实、诚信。在老年教育中,很有可能,一个教者在这些方面都有向学者学习的空间和必要。学养,从来不是单纯的知识,一个教知识的教者,是应该、也必须从值得尊敬的学者身上去吸取养分的。韩愈《师说》同样说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学道亦未必不尊严。
黄永玉先生说:“唉!都错过了,年轻人是时常错过老人的。”老人是不能,也不应该错过的,尤其是学而不厌的老人。曾侧闻一位老年学者对另一位老者的谈话:“老了,记忆力日衰,学了就要忘,不过,忘了还要学!”这样的学者,怎能错过!这样的学者,学道怎能不尊严!
在老年教育中,学道与师道是等同的,教与学是等和的,是真正的“教学相长”。
其三,交流重于传授,使教与学渐于平和。
在教学活动中,知识的传授,是必备的内容,在老年教育中亦如是。在这里,有政治、文学、历史,有艺术、鉴宝、家政,秦砖汉瓦直落笔,唐风宋雨斜抱书,在知识的海洋里,浸润畅游,乐在其中。
在老年教育中,更乐的是交流。
教者与学者的交流,切磋技艺,交流体会,解疑答问,共同长进,不亦乐乎。
教者与教者的交流,谈老年教育的特点,谈老年教育的方法,谈老同志的学习精神,谈感受到的自我教育,不亦乐乎。
学者与学者的交流,老友新知,交流感情,谈社会新闻,谈家庭儿女,谈学习感受,谈心得体会,谈生活体味,谈人生感悟,不亦乐乎。
自己与自己的交流,政治提人境界,文学动人感情,历史明人耳目,艺术润人心田,鉴宝发人慧眼,家政理人生活,还有更多的滋养入人心间。这一切,润物无声,引人思索,忆往思今,方品出人生至味,其间收获的喜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亦乐乎……
如果说,传授像一条河灌输入另一条河,那么,交流就是九条大河互相交汇。交汇有更大的浪花,更多的兴奋,更强的冲击,交汇后却又是更多的滋润,更新的收获,更广的天地。
在老年教育中,教与学不是灌输式的,是交汇式的,是怀着平和的心而平和地交汇着的……
古人云:“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在老年教育中,就是“智”者与“仁”者的交融,是求学、为人的高境界。
老年教育的教与学,是融和的、等和的、平和的,一言以蔽之,是和谐的。
(作者系黄浦区老干部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