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上午,水彩画班教室,布置着查寿兴老师画的42幅不同时期的作品,他在向学员们介绍分析创作的过程、水彩画技法的运用:
这张《富民路街景》,是参加1963年上海第一届群众美展的作品,在这次画展的座谈会上,他见到了当时水彩画的名画家,查老师的美术绘画之路开始了。他说,那时的水彩纸是几张宣纸压在一起制成的。
那张冬天画的风景画,上面有些肌理制作,查老师解释这是因为天气寒冷,一边画一边结冰的痕迹。可以想象查老师当时冻得够呛。
又一张——画面上细雨蒙蒙,千丝万缕,画出了可遇不可求的奇妙韵味。
那里,同时摆放的春夏秋冬四张风景画,查老师讲解了如何画出季节的特点。如夏天下午强光下的景物,亮部应怎样画,暗部应怎样画。
这张“农村小院”,他说,这样的题材要画得有情趣,把明暗、冷暖拉开,等等。
“文革”中,查老师悄悄去苏州天平山、东山写生,有时很艰苦地睡在稻草铺上。只是这种写生的机会并不太多,因为怕人说自己搞“封资修”。他只能在家暗中临摹画报,积累的作品有二百多幅呐!
“文革”后,查老师的绘画经历进入新的阶段,他开始运用印象派的技法。那张《海面》是参展1980年北京、天津、上海三市联展的作品,运用了点彩法。
这几张去澳大利亚办展的作品,查老师说中国人要画出中国人的底蕴,其中糅合了不少中国画技法、写意、线条……这使我们又一次形象地领悟到了绘画中的理念和想法很重要。
面对这些难得一见的精品,学员们大开眼界。查老师用毕生精力对水彩画艺术如痴如醉的追求、探索,令人扼腕。
多年来,查老师为教学需要,练出一种过硬本领,他抓感觉,抓气氛,用熟练的技巧,高度的概括,即兴的想象,无论对象如何复杂都能胸有成竹地处理,20分钟完成画面!
学生们比以前更了解查老师了,也越来越走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