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草坪葬。草坪葬起源于西方,与芳草为伴,让生命生于自然,归于自然,吸取大地甘露,与天地合二为一。
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开阔的草坪、郁郁的树林,灿烂的阳光下一派生机盎然,这不是某个公园里的场景,而是上海青浦福寿园的真实写照,在这里,墓园一改往日留给人们恐怖阴森、悲悲切切的印象,一棵棵树木、一丛丛鲜花都是骨灰栖身场所,气球、鲜
花、纪念卡代替了以往的锡箔、烟酒,扫墓不再单纯是举家纪念活动,变成了释放压力、诉说心愿的踏青之行。
节地葬走俏墓碑不再"一个样"
可爱俏皮的米奇头像、极富艺术感的小型雕塑,你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都可以成为亲友墓碑的主体,在青浦福寿园里,这样占地一个平方以内的小型艺术墓是近期销售的热点之一,由于墓碑可根据客户进行个性化设计,加上价格上的优势,销售情况十分良好。如果说各种小型艺术墓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传统墓碑的形式,那么各种花坛葬、树葬、草坪葬就完全突破了传统概念,逝者的骨灰被装入大理石罐进行深埋,一个扇形花坛可以埋葬255位逝者的骨灰,周边刻上铭牌;茶树、白杉,一棵树木就代表着一位逝去的故人;绿色葬把墓碑“埋”在灌木丛中,远远望去,只是一片绿化,既保护了私密性,又非常美观;而起源于西方的草坪葬更是让骨灰直接与芳草为伴,让生命生于自然,归于自然。
福寿园的负责人王斓告诉记者,今年他们的小型墓销售已经达到了37.5%,去年为26.5%,以前这个数字仅为10%-15%,选择各种节地葬的多为海外归国或有着较高文化知识和审美的客户,他们对于殡葬的理念较能突破保守的传统,将这一人生最后的精神消费品变成个性化的展示。而上海另一大墓园——滨海古园的节地葬销售同样逐年攀升,滨海古园新推出的平均面积仅有0.38平米的小型草坪墓问世后销售情况比较理想,总经理赵小虎表示:“我们的节地葬累计至今占所有葬式的11%,去年节地葬超过了15%,前年这个数字为12%。”
其实说到节地葬,最为节地的就非海葬莫属了。据介绍,上海目前已有13368盒骨灰洒海,上海的撒灰地点位于长江入海口,海葬的地点是经过严密论证,精确测量后定下的。骨灰撒入大海后将下沉,不会漂向其他海域,造成海水污染,公墓可能会有搬迁的命运,但骨灰撒入大海,在特定区域下沉,将被长江入海口大量的松软泥土所覆盖,可谓是最彻底的“入土为安”,但这种方式目前接受的人还非常有限。
扫墓踏青合二为一年轻人认同
在这样安静、美观的环境中,扫墓与踏青合二为一,据了解今年上海六大公墓还“别出心裁”推出“墓园游”,就是希望让白领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能在墓园里静悟沉思,把烦恼和压力释放出来。
不少年轻的妈妈也表示,如果能在扫墓的同时带宝宝看看先辈名人的事迹不失为一次很好的教育。以福寿园为例,这里章士钊、蔡元培、陈望道、潘汉年、乔冠华、范长江、曹聚仁、阮玲玉、上官云珠等500多位海内外社会名人,每每都能让前来扫墓的客户在祭拜完自家亲友后再接受一次文化教育。对此,话剧表演艺术家曹雷也认为,新时代的墓园应该是一个历史博物馆,墓碑上镌刻的文字就像是历史课本;墓园还是一个艺术博物馆,墓碑和雕塑的设计是值得人们欣赏的艺术品。在这里,可以自由地与名人对话,与历史对话,与心灵对话。
虽然在中国传统习俗中,墓地是被视为“不吉利”的,但沪上许多年轻人都能接受这种“墓园游”,虽然不会专程跑去墓园一游,但在扫墓同时享受一下安静的氛围也是很不错的。小金告诉记者,她去过法国两次,法国巴黎的拉雪兹公墓就被视作浪漫与诗意的象征,国外很多公墓也都是平时大家散步的地方,墓园远离城市喧嚣浮躁,更能让人安静下来,品味那份不属于尘世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