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群中许多人在学画,有的学了十多年就是进不了艺术殿堂,始终在大门口徘徊,这是什么原因?中国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非一朝一夕可把握,必需把它作为系统工程来研究、探索、方可得之。
一、要确立标杆。“山高我为峰,海深为我底。”有了标杆,目标明确,催人奋进,减少盲目性,不随大流。经风雨,历寒暑,毕生耕耘,坚持不懈,依序而为,必能成才。人要有点雄心壮志,否则一事无成。
二、要苦读画论。要心静耐得住寂寞清苦,坐得住冷板凳。中国画经过几千年的积累,浩瀚无穷,是个宝库。从传统中淘宝,可以吸取营养、丰富阅历、充实自己,为大展宏图作理论指导,推动自己奋发有为。许多人不懂这点,认为读书费工误时。其实读书能储备绘画知识,积累能量,提高学养,能成大器。凡成大事者,都绕不开这条路。“学如弓弩,才能箭镞”。读书养画,“造筏不误渡河急”。集众人智慧于一身,能不胜人一筹吗。
三、要狠下苦功。多画出技艺,多画出作品,多画能成才。“秃笔成捆,废纸成堆,笔洗积垢,砚心见凹”;干笔不枯,湿笔不滑,行笔沉涩,力透纸背;重墨不浊,淡墨不薄,苍润有度,干裂得法。能在这48个字上自讨苦吃、自寻烦恼,摸爬滚打、长期坚持者,必能成大事。不论新手老手,不可求成心切,要力克浮躁心理。在作新画前宜先构草图,多探索多改进,然后取佳样为蓝本,一气呵成。以免“贻人口实,得不偿失”。“熟能生巧,巧能出神”。
书妙画通神。要注重练习书法,它能助你加快笔墨线条的成熟,书画相配为画增美,更能改变“题款”不佳的窘境。
四、要画自己的个性。有的老师只是个工匠,他们不研究学理,只凭一技之长教学生,不启发,不引导,只让学生死摹死抠自己的画稿。长此以往思想上容易受束缚,产生惰性,最后只会照搬照录,坠落成“复印机”。要拓展思路,放开眼界,画眼中事、心中情。画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笔墨、自己的情思、自己的所思所悟。“习百家技,临百家画”。“师而能变,学而能化”。“师骨不师迹,师心不师形,敢独创,画自貌”方为上。“走出羁绊,笔随心愿”。
五、意境是作品的灵魂。一幅耐看的画,必然是含蓄、内敛、富有情趣的。这样的画仅靠笔墨功夫是无法取得的,只有人的艺术思想才能传递,所以画画是画人的心灵,是画人的思维活动,是画人的情思,是画艺术配置。这种思想在作品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它会产生“咫尺之中,风情万种,气运生动,灵韵满幅”之趣。相反,一幅没有艺术思想支撑的画,只能是死线潴墨的遗留物,很难成为有意境的作品。
凡艺术作品都由不同数量的“细节”组成,画也不例外。有了细节,作品就有了“亮点”,就像夏夜有了“萤火虫”,夜空会变得格外美。所以对细节的刻划更要重视。
六、画在画外求。文学是艺术之母,画画是画文学素养,是画诗情画意,是画想象力,是画综合才能。只靠笔墨技巧永不可得。除读绘画理论外,还要多读点诗词、散文、杂记、小说,它能激发人的丰富想象力。吸收文学营养越多,作品的文学味越浓,品味越高,越能招人喜爱。文学就像阳光雨露一样,会给作品增添生命力。好画从学问中来,从诗境中来。
七、文贵曲画求韵。文章无曲,少丽词佳句、尝心悦目的词语,像白开水一杯,没人愿意欣赏。画不能太直白,要有深意,要把作者的思想渗透到画里,要有“怀抱琵琶半掩面”,“怜人欲语还休”的神态,要遮遮掩掩,或有“晓风指柳笛声残”诗情浓郁的画面,否则不耐看。“韵”无法刻意为之,只有文学水平修养到一定程度,渠修成了,水自然滚滚而来。“文不奇崛不引目,画不灵动不勾眼”。丰子恺的画,就是这种类型,可以细读,精研,借鉴。
八、注重心造重于手造。大山大水延绵千里万里,照搬照画,必然雷同重复,平淡无奇,不能引人入胜。要把最美的最能吸引人的“圣山神水,奇花异草,古塔廊桥,渔舟寒梅”等等的天然美景,最精彩的部分糅合在一起,通过心理剪裁,才能画出“鬼斧神工”之美。不论画什么,自然主义地画,是画不出好作品的。有精湛的技巧,符合时代节拍的思想,定能画出优秀作品。“真事不是戏,真景不是艺”,“静观深思,去芜存真”,才能有好作品问世。
九、画以新为贵。要有创新意识。世事无常,花开花又落,秋去春又来。世事不同,年年不同,时代不同,人们对艺术享受的要求也不同。画画不能一成不变。“梅兰竹菊、松鹤荷桃、鹰虎猫鸡、鱼虾猴马”,这些形物画了千百年,再重复,则“老气”多多,“俗弊”多多。要画也要独辟蹊径,赋予新的绘画语言、新的涵义、新的生命、新的组合、新的面貌,力避百人一面、千花一式。求新求异不落俗套。“绘古人之未尽,画今人之未及”。“画避俗痕,老树开新花,时有新意”。也可广纳博收他人作品中的优秀元素,尤其是摄影中的,都可做二度创作元素,但不可机械搬用或抄袭原作。先贤提出“笔墨当随时代”就是这个道理。“人随寒暑老,画伴日月新”。
十、学点哲学。一幅好画能引人关注,必然是矛盾统一体的组合,既有对立又是整合,没有相反相成的冲突,容易流于平庸。所以在构图组画上要巧用“欹与正,意与工,彩与墨,动与静,断与连,清晰与朦胧,繁密与疏朗,留白与写实……”总之,要运用得当,多了容易臃肿,少了会觉得缺失。只有把哲学思想运用得恰当,运用得巧妙,它会为画增彩添色,画出精美绝伦的作品来。“墨色浓淡互破,笔线缓疾灵动”。
尾声:坚持作品的标准。凡事画出勾人眼球,触动人心,擦出心灵火花,让人动情喜欢的,且能留在人心中久久不离不弃的,都是上品逸品。不论名家大师都是这个标准。总之,学画的人不读书,不练苦功,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注定是画不出好作品的。
文学是艺术的母亲,读书是花蜂采蜜,艺术思想是画的灵魂,追求是作品的动力。
(作者系上海市老干部大学学员陈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