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开发的前提和现状
随着上海率先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在生活安定,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必然在精神文化生活上有迫切的需求,正是在这种强烈的社会需求下,《瓷绘工艺》课程应运而生了。但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瓷绘》这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艺术,历来被认为是品味极高的艺术品,但对没有一定绘画基础的老年朋友来说,画瓷画难度太高,难就难在造型上。我们从1997年开始办瓷画班,到2004年办了七八年下来,学员人数始终徘徊在20人左右。因为人员在不断更替,水平也就无法提高,效果不佳。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学方法上沿用了传统的绘画方法,用临摹法来画造型,这样基础差的老年人如果画不像就容易失去信心,半途而废。
中老年人学瓷画,目的不在名利,不为成名成家或作为谋生的手段,而是为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讲通俗点,就是为了使生活过得愉快些。所以从2005年起,瓷绘学习由临摹法改为拓印法,使从未学过画的老年人一样可以画瓷画,一样可以画出形象逼真的瓷画来,这样就解决了过去七八年从未解决的造型难题,使瓷绘这门高雅艺术向普通百姓敞开大门。由于学瓷画变成一桩既方便、愉快又有成就感的事,学员的信心足了,人数就逐年增加,从2005年的一个班十几人,增加到如今的两个班共四十多人,而且学员的作品质量越来越高,出现了不少精品力作。
不仅如此,在老年大学瓷绘班的基础上,我们又面向乡镇街道。2007年春我们为我区街镇办了一期免费的瓷绘师资培训班,学制一年。一年后,先后有七个街镇开出了瓷画班,学员达135名。同时,宝钢老干部大学也闻讯开办一个瓷画班,学员20多人。在宝山区,正有越来越多的老年朋友希望来学习“瓷绘”艺术,艺术奇葩必将越开越艳丽。
二、课程目标和内容
总体目标
使学员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瓷绘的发明、发展的悠久历史以及现状,从而使学员能更主动积极地学习瓷绘艺术。学习并初步掌握瓷绘艺术表现不同画种、不同形式、不同题材的各种技能和方法,达到能独立、自主地表现各种题材、不同效果的目的。通过教学,使学员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学习目的。
阶段目标和内容
长期的教学实践,特别是从2005年开始,我们在为没有绘画基础的老年学员找到了一条正确表现造型的捷径后,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学习瓷绘技法的教学内容,即在拓印轮廓解决了造型的基础上,要学会瓷绘的各种技法,以达到较好地表现花卉、翎毛、山水和人物的效果。具体各个阶段课程目标如下:
(1)初级班课程:了解陶瓷的发明、发展和现状,学会并掌握拓印轮廓的方法,学会明暗过渡法,色彩过渡法,平涂法等瓷绘技法,用以表现各种写意花卉和写意花鸟的各种画面,学会用不同粗细、不同深浅的线条表现工笔花卉、工笔花鸟造型,学会用瓷绘技法表现出工笔花卉和花鸟的色彩。所需课时120小时。
(2)中级班课程:学会用瓷绘技法来表现勾、皴、染、点等中国山水画的不同技法,并运用这些技法来表现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现代山水画,以及结合西洋绘画技法的彩墨山水画;学会用两种不同介质(水料和油料)来完成山水画。所需课时120小时。
(3)高级班课程:学会用瓷绘技法来表现人物,先从头部五官开始,从正面人物、侧面人物、半侧面人物的头象,逐步到全身人物、立姿、坐姿、跪姿,最后到各种动态的人物。并逐步按专题如贺寿、贺婚,才子、歌舞、儿童等题材,更体现现实和实用价值。所需课时120小时
三、课程实施
1、聘请优秀教师 培训师资队伍
本课程设有专门的课程负责人,全面负责本课程的大纲制定、教材编写、教学活动安排、教学过程监控、教师教研、教学效果评价等工作。在课程负责人的带领下学校配备专职教师李瑞昌为主讲教师。李瑞昌老师有30多年的瓷绘教学经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002年以前主要教学对象是青少年学生,2002年退休后把全部精力集中在老年学员的教学上,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学习瓷绘技法的教学内容。他善于根据老年学员的特点安排组织教学,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发挥老年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李老师在教学中能充分体现出热心、真心、专心、耐心、细心,注重学员的个性差异,鼓励学员的点滴进步,帮助他们建立信心,逐步取得进步。
为了能让瓷绘艺术能在群众中普及、推广,首先就要有一支热心、热爱瓷绘艺术的师资队伍。由于瓷绘是一项传统艺术,也由于过去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在上海地区从未在群众中普及过,所以师资人才几乎是零,培训师资队伍就成了普及瓷绘艺术的当务之急。2007年宝山区老年大学首先免费为各街镇开办了一期学制为一年的师资培训班,从各街镇选拔有一定绘画基础、且多为街镇老年学校的教师24人,进行每周一次的集中培训,内容涉及花卉、山水、人物的瓷绘初步技法。培训结束后,2008年先后有七个街镇办起了老年学校瓷绘班,学员人数达130多名,这些学员中已有了一批较好的作品。2009年9月起,区老年大学又免费为这24名瓷绘教师进行第二轮为期一年的瓷绘进修。为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我们每两年举行一次业务进修活动,每两月举行一次教研活动,让瓷绘教师在教中学,又在学中教,边学边教。现在,连宝钢老干部大学的瓷绘班在内,我区有11单位办起12个瓷绘班,学员有200来人。可以说,瓷绘艺术在我区的普及已奠定了初步基础,再经过三五年的努力,定将拓展出瓷绘工艺的一片新天地!
2、根据老年人需求,编写鲜明有特色的教材
2007年3月成立了《瓷绘工艺》教材编辑小组,由区教育局刘政副局长任组长,李瑞昌老师任主编,编辑的教材供街镇老年学校教学使用。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第一册编写完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列为“上海市新世纪老年课堂”首批九本教材之一。
2008年7月9日在“新世纪老年课堂教材首发式”上,刘政副局长作了题为“让充满情趣生机的教学内容变为教材”的交流发言,有关内容摘登在《上海老年教育通讯》第7—8期上,我校特色课程《瓷绘工艺》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肯定,推动了《瓷绘工艺》一书的发行和《瓷绘工艺》课程在我区的普及开展。
2009年,为了深入课程学习和教学发展的需要,我们又编写《瓷绘工艺》课本第二册,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在教材的内容、形式和安排进程上,我们的做法是:
(1)教材在内容上突出实用性和代表性。教材紧贴老年人的需求,以他们生活中最熟悉、最常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花、鸟、山、水、人、物为题材,本着“适用、够用、能学、会用”的原则,不求全贪多,适度适量,突出重点。
(2)教材在形式上凸显技能“模块式”特点。教材以题材内容分册,第一二三四册为花鸟,第五六册为山水,第七八册为人物。瓷绘的各种技能技巧由浅入深地模块式地安排于各册之中,。
(3)教材在安排进程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体现层次性、规律性,即吸取了多年老年教学的经验,符合老年人学画的规律,层次分明,前后呼应,避免了知识上的突然跳跃,整体相对完整。教材分级分册,由浅入深,体现层次,符合老年人的能力基础和认识水平,能满足老年人的学习差异性的需求。
由于老年人普遍视力较差,因而一般绘画规律先学“工笔”就很不适用于老年人。所以在编写教材时先学写意花卉,这样排除了多数老年人视力较差的障碍,使他们能有足够信心学习瓷画。而工笔花卉、工笔花鸟排在第三第四册,这样就是视力不济的学员仍可画已经掌握的写意花卉和花鸟。如果一定要按一般规律先画“工笔”的话,肯定会让相当一部分老年学员打退堂鼓。
教材出版发行以来深受老年学员们欢迎,学员们说,教材写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只要照着书上讲的去学画,多练练,就会逐步把瓷绘技艺学到手。
3、适合老年人身心特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比较适合老年教育《瓷绘工艺》教学的“四性”教学法,贴切实用,效果明显。
(1)差异性。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老年学员在年龄、学习目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以及学习时间长短不一等具体情况,采用如下办法:
分层教学法:由浅入深,因材施教,让每个学员的学习效果最大化。如每学期都会有插班的新学员,他(她)们的瓷绘技法是零,所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穿插些基础的瓷绘技法,并让新学员坐在最佳的观察位置(老学员都会主动让座),能看得清楚,学得明白,所以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能很快地掌握技法,画出较好的作品。
多讲多练教学法。根据老年人瞬时记忆差和易忘的特点,采用了多讲多练的方法,达到让老年人熟记的目的。对一些要点、难点不只是一堂课讲,而是在一段时间里堂堂课讲;经常练,每周都有回家作业。
点评交流教学法。在每次课前,对学员们的习作逐一点评,找出优点、长处,指出欠缺与不足,最后再提出建议与改进意见,在互相交流中学习、提高。这不仅可以使学员们提高画技,更有益于学员们观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对提高艺术水平大有裨益。
(2)规律性。虽然老年学员画画基础一般较差,但是只要尊重画画的一般规律,注重技法的基本功训练,循序渐进,还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做法是:
全程示范教学法。由于瓷绘在上海地区是个新兴画种,加上有许多技巧对瓷绘的成败至关重要,所以提倡采用全程示范的教学法,即从开始定位、线描、着色、处理明暗,到提款印章的全过程进行示范操作,让学员们能在运笔、舔笔、着色、处理明暗等环节掌握要领和窍门,确保习作的成功率。画好瓷画的关键在于耐心、细致,所以在教学中不厌其烦地讲这个道理,还演示给他们看因为心急出现的各种弊端。每堂课开始就示范画第一笔以前笔要舔好舔足,整支笔头都要蘸足樟脑油,然后在黑颜色上反复舔两分钟以上,这样可以持续二三小时作画,中途不用再舔笔。再如,瓷画必须强调要慢,这样才能画出流畅光滑的线条;反之运笔稍快,线条就毛,因为用的是油性颜料,运笔快了而颜色还没流下来,自然就画不出好的线条来。
突出重点教学法。教学重点要成为学员们学习的关注点。如学画寿星着色时,指出重点关注的是寿星身穿的“古铜色”的袍和手里拿的桃子的着色。古铜色是用黑色(最少)+红色(稍少)+黄色(稍多)调和,而桃子则要用洋红色过渡到黄色再过渡到绿色。这样讲过后,在示范时学员们就会特别专注你如何处理,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3)多样性。在教学中,我们除了多讲多练,全程示范,习作讲评,作品欣赏外,还把其他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是如下做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使学员们能在不同角度看清教师的示范,线条的粗细、浓淡,色彩的过渡、啣接,明暗处理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更有利于学员们理解和掌握各种技法,提高瓷绘水平。
拓展视野教学法。在教学中每个学期都会安排一次与瓷绘相关的参观学习活动。如:如参观《全国工艺大师精品展》、上海“汉光陶瓷陈列室”、“汉光陶瓷厂生产基地和艺术馆”、“斯米克陶瓷艺术馆”以及赴景德镇、宜兴参观陶瓷研究所陈列室及陶瓷馆等,这不仅大开学员们的眼界与思路,更激发了学员们的学习瓷绘的积极性。学员们在景德镇学会了“加厚玻璃白”的运用技法,使作品品种和质量大大提高。
(4)实效性。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求真务实的原则,遵循“实用、适用、能学、会用”的原则,使学员学得会,用得上,且用得对,注重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瓷绘(1)班人物画教学中,确定了祝寿、贺喜的专题,受到学员们欢迎。画个老寿星送给自己年老的长辈,画个“和合二仙”送给亲朋好友结婚贺喜,这不仅是一份难得的用钱也买不到的珍贵礼物,更能让学员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和愉悦。
正是由于学员们醉心于瓷画艺术中,所以几年来瓷绘水平提高很快,有些学员已经达到中、高级工艺师的水平。为了学习某项瓷绘技术,有些学员还专程到景德镇去寻师求教。正是这种孜孜不倦、专心执着的学习精神,使宝山老年大学瓷绘班的画技水平大大提高,学员们不仅在平面的瓷板、瓷盆上画出作品,在各种形体的花瓶上画出作品,还能使作品在平面的基础上产生出浮雕的效果来。当自己画的瓷绘作品受到交口称赞时,老年学员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通过瓷画班学习,他们最大的收获是生活丰富了,心情愉悦了,这种自得其乐的愉悦心情和人生价值的体现,无疑都让老年人欣喜不已。不少学员已经把瓷画作为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除了每天必须的吃饭睡觉外,画瓷画就是首选的内容。还有不少学员一画瓷画就“废寝忘食”,常常是画到晚上12点,甚至1、2点钟,被嬉称为“画痴”。
四、课程发展和前景
1、《瓷绘工艺》已列为上海老年教育特色课程之一
瓷绘工艺是一门古老而崭新的绘画艺术,对老年人而言,学习瓷绘工艺则是修身养性、丰富生活、以提高艺术修养为目的的一门课程,因此学习重在过程体验和习作的成就感受。平时每堂课的交流点评,每学期、每学年在校、区、市举办教学成果展示,以及交流个人学习心得体会等形式,都是进行考核、评价的机会。《瓷绘工艺》教学在实践中,已越来越彰显以下特性:
一是工艺性和适合性。对画瓷画,老年人过去想都不敢想;现在不仅敢想而且能画出十分上品的瓷画作品来,不论花卉、翎毛、山水、人物,样样都会画,学员们以十分愉悦的心情画出各种优秀作品,丰富了精神生活。瓷绘特别适合老年人学,它需要你平心静气、慢慢地运笔,久而久之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瓷画的成功率极高,可靠性强,不仅造型可以用拓印法来解决,而且在线描过程中,画坏画错了都可以随意修改或重来。由于成功率高,学员们学习信心就足,所以学瓷画的老年人越来越多,瓷画班越办越火红。
二是观赏性。瓷绘作品无论是平面还是立体,也无论是画花卉、翎毛,还是山水、人物,都极具观赏性。经过烤瓷炉焙烧后会产生光泽,晶莹剔透,栩栩如生,玲珑可爱。
三是收藏性。瓷画作品经过焙烧后,可以永久保存,代代相传,成为“古董”。保存的方法也简单容易。
在2005年10月召开的“2005年上海市老年教育特色课程展示交流活动”中,经市专家评审,我们的《瓷绘工艺》获得上海市老年教育特色课程二等奖。次年,在上海市举办的“首届老年教育艺术节”上,我们老年大学承办《瓷绘作品展示活动》,参加学员50余人,展示作品206件,。经专家组评定,获一等的作品4件,二等奖的作品7件,三等奖的作品20件。7天活动吸引了校内外老年观众400余人,他们称赞作品精良,式样齐全,具有欣赏和保存价值。
2007年10月,市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组织了“上海市老年教育艺术作品展”,我们送去28件瓷绘作品参展,有6件获得“优秀作品奖”。自此《瓷绘工艺》在市内外“出名”,参观的各方人士前来索取我们的作品以作纪念,市内的报刊也纷纷予以报导,使《瓷绘工艺》成为众所公认的特色课程。2009年10月举办了“宝山区首届老年瓷绘教学成果展”,让每个学员都参展,以达到学习、交流、促进、提高的目的。2010年,又有两个街镇开办瓷绘班,这样连宝钢老干部大学的瓷绘班在内,我区有11单位办起12个瓷绘班,学员有200来人,这为瓷绘艺术在我区的普及奠定了基础,相信再经过三五年的努力,定将开出一片瓷绘工艺的新天地!
2、瓷绘艺术发展前景广阔
瓷绘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课程,发展空间很大。从自身内容而言,还有许多领域尚未涉及,如粉彩、古彩、釉中彩、釉下彩等;从普及而言,现在仅仅是起步,虽然宝山区内多数的街镇办起了瓷画班,但离开全覆盖还有差距。从全市来说,现在只有浦东、杨浦和闵行三个区的老年大学中有瓷画班,多数区县还是空白。在未来的几年中,一方面抓好现有师资的进修培训工作,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使基层的瓷画班水平逐步提高;另一方面在区教育局的支持下,继续抓好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争取《瓷绘工艺》课本第三册、第四册等一一编写出版,使基层瓷画班老师有书好教,学员有书好学。我们期待通过上下努力,能使瓷绘这一优秀的民族瑰宝在宝山全区和上海全市逐步普及,闪现其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