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设施完备,为学校运转提供有效保障
为使远程教育真正成为老年人提升自我的途径,天山路街道领导亲自参与创办远程老年大学收视点,抓建设,促实效,做到“四个到位”。一是经费到位。远程老年大学收视点开办至今,街道先后投入30余万元专款用于各项开支。创办之初,投资20万元为所有的集体收视点配置了电视机和课桌椅,为学员营造一个正规、整洁的学习环境,还出资4万余元为学员购买上课书籍1. 4万余册。
二是场地到位。天山路街道为老城区,本身住房、办公条件就不好,加上地处长宁区,寸土寸金,要腾出一处房屋非常困难。在整体用房和经费开支较紧的情况下,街道想方设法调整各部门的用房,在完善老年活动室用房的同时,开辟老年教育阵地。目前20个集中收视点均拥有100平米以上的教学用房,保证了老年人能在宽敞的环境中舒畅、安心地收看远程老年大学电视课程。
三是人员到位。街道明确由民政科长为责任人,具体负责远程老年大学收视点的各项管理工作,并聘请街道老年协会的教育理事作为日常教学工作负责人,确保责任到人,管理到位。
四是宣传到位。我们在辖区范围内指导各收视点运用黑板报、开会宣传等方式,深入到居民小组及老年人晨练点,宣传远程老年大学的教育便捷性和实用性。每逢新学期开播前期,我们就将复印好的学期课程表发到各集中收视点,使学员了解授课的时间、内容和收视方法,同时组织已参加学习的学员进行经验交流,畅谈学习体会,吸引更多的老年朋友加入。
二、教学制度严谨,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
一为名册制度。学员名册主要记载学员的基础资料,以便了解每个学员的学习程度。
二为考勤制度。集中收视点开课前,老龄干部负责点名;分散在家中收看的,由楼组长负责记录,以提高学员出勤率。
三为辅导制度。针对老年人文化程度的差异和接受能力的不同,我们要求各集中收视点配备一名辅导员,在每次播放后进行深入讲解,并对在家收看的学员进行辅导。
四为家访制度。对于在集体收视中缺席的学员,辅导老师和居委干部在课后一同上门家访,询问缺课原因,对于年老体弱分散在家中收看的学员,居委干部和楼组长不定期地上门帮助学员调整电视频道以取得良好的收视效果,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和学习上存在的困难。
五为讨论制度。我们组织老年学员畅谈学习体会,让学员在互相交流中,把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指导学员把知识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去。
六为测试制度。在学期结束后,由街道老年学校教务处统一命题出卷,以开卷的形式对集中收视点学员进行侧试,以巩固学习成果。
七为归档制度。每年春、秋两学期结束,我们以集中收视点为单位,将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计划、总结、学籍册、点名册、讨论记录、辅导记录、家访记录以及考试成绩记录等文档资料整理成册,立卷归档。
三、教学方式灵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是途径上求多样。首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我们将有条件外出学习的老年人组织在各收视点集中收看教学节目,同时,按照“自愿结合、就近组合”的原则,以楼组为单位择户集中收看,并设立组长,以督促老年人学习的自觉性。对年老体弱、行走不便的老年人,通过小区广播、电话、上门等方式提醒其在家中独自收看。其次,电视与网络相结合。结合街道扶老上网工程的拓展,我们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让老年朋友在看电视之余,也能通过“网络”这一时尚的平台享受学习的乐趣。
二是方式上求发展。第一,举办各类活动。组织学员充当志愿者,宣传交通、家庭燃气安全等知识;组织学员参加街道老年协会举办的各项比赛,展示学习成果;组织学员进行学习心得演讲交流,如“怎样做合格公民”、“我的健康之道”等。第二,在社区报开设专栏。我们在社区报《 天山方圆》 上开设关于学习内容的专栏,将学员们优秀的学习心得刊登在专栏内供大家学习、探讨。第三,组建教学辅导员队伍。我们从上年度成绩优异的学员中选出热心学员组成辅导员队伍,为学员义务答疑解难。
三是成果上求实效。远程老年大学不仅丰富了老年朋友的生活,也让他们从学习中真正得到了实惠。学员王洁珊患有慢性肠炎,过去每年夏天都要到医院就诊,在学习了“杂交按摩法”后,她的病情得以控制,排泄正常,人也精神了。
(长宁区天山路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