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文化景观”八个字是我踏入老年大学一年多来的初步印象。随着时间的延伸这种印象将越来越富有深刻内涵乃至刻骨铭心。当前,学校创建市文明校的管理目标提到日程,这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也是提升学校品牌的有识之举,这对于推动老年同志愉快而健康的终身学习,提高老年群体素质,发挥老年人的资源优势,促进社会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文明社会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社会大舞台,人各有角色。作为老年大学的一名书法教师,我将从书法的文化内涵、职业修养和人格魅力三个方面来鞭挞自己,为学校创建文明稍尽绵薄。我是书法专业老师,书法是什么?既有古训又有新语。王泽庆先生说“书法诠释生命”,熊秉明先生认为“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根据自己四十多年的书法基础知识教学和研究,我认为书法写字到底是写人,即人对学识、修养、意志、品格、个性、审美价值和审美情趣的追求。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同时可以说书法即人法,人法即心法。一幅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是作者生命的记录和综合素质的写真。“外物造化,内涵心源”。在禅字公案中两个僧人为“风动”、“幡动”争论不休,一位是风动,一位是幡动。六祖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这里的心法心源和心动是一个意思。“心正则字正”,有些人虽有一时侥幸,也只是昙花一现依旧空。
中国书法上下几千年为什么经久不衰,这取决于书法的唯一性和其深刻的文化背景。书法的唯一性指的是世界的范畴,它和中国的经学一样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和万里长城、大明皇城、埃及的金字塔一样吸人眼球。中国书法唯一性的背景是中国的文化,文化复兴有永久性,中国的许多文化名城和名胜古迹都成了世界文化遗产就是最好的佐证。西方人已经悄悄地在向我们的传统文化回归,这既是挑战又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光荣,作为中国人要有使命感和紧迫感。中国文化十分丰富,汉字当在其中。书法是以汉字书写作为载体的,汉字历史之久,数量之多,组字之巧。含义之深在世界上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时下“和谐”二字成了时髦用语,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很高明,“和”由“禾”、“口”组成,“谐”由“言”、“皆”组成。禾,苗也,特指水稻的植珠;言,话也,“皆”,都全之意。由是丰衣足食,个个都有饭吃,人人都有说话的言论自由,社会岂不和谐?作为一名书法老师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文化人,要追求书法本体——文化书法,而不是形式书法。
文化和文明是一对孪生姐妹,书法又是连接古今文明的桥梁和纽带。在创建文明中如何发挥作用。有三种体会,其一施教中首先要进行情感教育,要让学员认可你喜欢你,喜欢你的书法教学,对学习书法产生深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走向成功的起点。老师,既是老年学员的朋友,又是他们的服务者,要用自己的奉献精神和高尚情操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形成共鸣和共识,有了师生互动,就能为创建文明增添力量。其二,是要立德践行。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人格魅力去感召老年学员。大唐书法大家在《告身》贴中说:“立德践行当四科之首,懿文硕学为自民之字。”我将此作为座右铭与学员共勉。并以此作为自身价值的追求研究。教学有法无定法,师高方能弟子强。如果我们能用自己的学识和修养去激活老年学员的内驱力,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去实践,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升华,就是较好的教学法,也是我们自身价值趋向所在。老年人上大学只要愉快健康就好,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不应是我们的最高精神追求。精神生命比物质生命更具有传承性,物质上的开心是暂时的,真正的精神开心才是永久的。永久的精神开心必须用永久的文化去开启。其三,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在行书《兰亭序》一贴教学中我把儒家的中庸之道和老庄自然之道的审美观念及王羲之追求平和自然不经意处显天机的艺术风格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情与理”,“法与意”,“文与质”的完善统一结合起来,鼓励老年学员以一种愉悦的心情为“和谐为道”作贡献。人书合一的教学效果较好。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资源极其丰富。年龄也是一种资源,老年人的年龄资源正是中老年所不及的。自信是成功的母体,同在蓝天下,同样温暖和精彩。教书育人凭借教育者自身的文化涵养和人格魅力,相信自己会老有所为,写好“老兵新传”。
(文艺系书法教师 许高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