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习网 上海老年人学习网
今天是2025年09月10日,上海:
首页 > 老年教育通讯 > 信息详细
建立老年教育学刍议(三)
2018年09月11日 来源:综合管理员 浏览次数:229

建立老年教育学刍议(三)

杨德广

四、建立老年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门学科的诞生和建立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老年教育和老年教育学的理论正是来自于长期以来的老年教育实践,并一直在指导、推动老年教育不断完善和发展,推动老年教育学的萌发和形成。

    一是权利理论,即关于受教育权的理论。公民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所享有的并由国家保障实现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其内容包括教育机会权、受教育条件权和公正评价权三个方面。公民受教育权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最早的受教育权是局限于义务教育的权力,1948年联合国通过并发布了《老年人权宣言》,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突破了教育权利局限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观念。我国在1954年颁布的《宪法》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规定,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最后的、必不可少的阶段。因此,政府和社会有责任保障老年人受教育的权利,老年人也有权利依法向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提出受教育的要求。

    二是需求理论。需求是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著名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由低级需求逐渐的向高级需求发展。在经济不发达、生活不富裕时期,人们主要追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当经济状况改善后,人们将追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尤其是大中城市的退休老人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老人进入小康生活后,迫切要求能够进老年大学(学校)继续学习。被誉为“老年教育之父”的美国霍华德·麦克拉斯基教授认为老年学习者有五个需求,即应付的需求、表现的需求、贡献的需求、影响的需求、超越的需求。据调查,我国老年人在经济生活条件改善后,主要有健康需求、精神及文化需求、交友需求、亲情需求、社会参与需求。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就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因此老年教育及老年教育学的不可或缺性,正是源于老年人的需求。

     三是终身教育理论。上世纪六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人的一生就是受教育的一生”、“要建立学习化的社会”以及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终身教育理论主要观点有四点:①终身性。打破了过去把人分为“学习阶段、工作阶段、退休阶段”的传统观点,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②全民性。在现代社会,每个人要学会生存,就要学会学习,就离不开终身教育;③广泛性。终身教育贯穿于人的各个阶段,是全时空的教育,超越学校教育的局限;④灵活性。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终身教育理论对老年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也是老年教育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是适应性理论。人与社会环境的适应是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的适应性是个人认知、控制和调节其行为以适应一个社会情境的能力,是指个体在自身努力或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符合社会生活条件和满足个体需求的某种心理、行为的过程。加强老年教育,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性。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性是多层次的,包括基本生活适应、人际关系适应、精神文化适应、个人发展适应等四个层次[7],体现了老年人从低层次适应到高层次适应。除了基本生活适应之外,其余三个层次的适应都需要通过教育和学习才能获得。[8]

    五是积极老龄化理论。世界卫生组织将“积极老龄化”界定为“健康、参与、保障”。积极老龄化是指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其拥有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和结果,目的在于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一生中能够发挥自己在体力、智力、精神等方面的潜能,按自己的权利、需求、爱好、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并得到更多的保护、照料和保障。要践行“积极老龄化”策略,则必须加强老年教育,为老年人继续提供学习的机会,提高其生命质量,同时改变老年人被动养老,发挥老年人特殊的潜能和优势,激励他们参与社会服务,做出积极贡献。“积极老龄化”理论的提出,也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老年人对社会的贡献,老年人可以再就业,可以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五、老年教育学已具备学科建制的外、内在条件

    老年教育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因为它已符合学科社会建制的条件。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认为,一门学科的社会建制大体上应包括五个部分:一是学会,这是群众性的组织,不仅包括专业人员,还要包括支持这门学科的人员;二是专业研究机构,它应在这门学科中起带头、协调、交流的作用;三是各大学的学系,这是培养这门学科人才的场所,为了实现教学与研究的结合,不仅要在大学建立专业和学系,而且要设立与之相联系的研究机构;四是图书资料中心,为教学研究工作服务,收集、储藏、流通学科的研究成果、有关的书籍、报刊及其他资料;五是学科的专门出版机构,包括专业刊物、丛书、教材和通俗读物。”笔者认为,我国老年教育学已具备这五方面的条件。[9]

    一是学会。1982年3月,中国老龄协会成立,原名为“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中国委员会”,1995年2月改名为“中国老龄协会”。主要职责和任务是:对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规划等重大问题和老龄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建议;开展信息交流、咨询服务等与老年问题有关的社会活动,参与有关国际活动等。在中国老龄协会推动下,为了加强老年教育,1984年中国老年教育协会成立,1988年2月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成立,这标志着全国各地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已经联结成一个体系,其职能是:组织校际间的经验交流、信息沟通、资料交流,培训老年教育工作者,组织科研和教研活动,开展国际间的经验与学术交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成立了老年教育协会,这些协会机构在老年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为老年教育、老年教育学奠定了很好基础。

    二是专业研究机构。当前,中国老年教育协会、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各地老年教育协会都建立了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研究探索老年教育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包括如何办老年教育,老年教育的目的、特点、内容、方法,老年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模式、老年学员的特点等。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组织了全国性课题组,对老年教育现代化、老年教育规范化、社区老年教育、农村老年教育、老年教育学等若干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了五项重要成果,出版了五本学术专著。

    三是全国已有各类老年学校5.97万所,在校学生677万人,有百余所普通高校举办老年大学或老年大学分校。与此同时,有60多所职业学院开设了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在校学生逾万人,建立了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此外,老年远程教育也有很大发展。目前参加远程老年教育的学员有220万多人。上海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已启动老年高等教育学历教育试点。上海老年大学与上海开放大学合作,开设了4个专业的学历班,包括钢琴独奏、声乐、体育保健、摄影摄像。已有64人经考试合格后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文凭,为老年学历教育开设了先河。

    四是各老年大学都有专门的老年教育图书资料中心。老年教育方面的教材、专著陆续出版,说明老年教育学己经存在。1990年熊必俊、郑亚丽编著的《老年学与老龄问题》,由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对老年教育与老年教育学进行了阐述,是我国较早提出“老年教育学”概念的专著。天津华龄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了《老年教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了《老年教育概论》,南京出版社同年出版了《老年教育学学理探索》。北京大学老龄问题研究中心2008年编写出版了《老年学书序》,明确提出“老年教育学是在老年学和教育学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是老年学和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培养老年人生存与发展能力及其规律的科学”,这是我国较早给老年教育学下的定义。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出版了《老年教育学》,黄河出版传媒集团2012年出版了《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10]。上海市终身教育研究会于2014年编写了一套“老年教育理论丛书”(叶忠海教授任总主编),包括《老年教育学》、《老年教育管理学》、《老年教育心理学》、《老年教育经济学》、《海外老年教育》等。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为解决老年教育学教材提供了方便,也标志中国老年教育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五是学科出版机构。全国已有专门的《老年教育》杂志,由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和山东老年大学主办。截止2014年,已出版了460多期。另外,上海等地都有“老年教育研究”杂志,对交流老年教育经验、探索老年教育规律、推动老年教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上海市老年教育“十二五规划”已编撰一批适合老年学习者需求的教材和课程,共100本。首批“上海市老年教育普及教材”共58本已正式出版,可供老年学校选用,以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2014年上海市终身教育研究会组织编写的《老年教育理论丛书》一套五本由同济大学出版。201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全国老年教育师资培训教材”, 包括老年教育学、老年心理学、老年教育教学论。这些研究成果为老年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热点推送 更多>>
访问人数 :
联系电话:021-64837223
时       间:上午8:30-11:30;下午1:00-4:30(工作日)
地       址:上海市徐汇区钦州南路500号5楼
邮       编:200135
上海远程老年大学
2016 ©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520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