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已成为热点话题,有关传媒用“一座难求”来形容老年学员旺盛的学习需求与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突出矛盾。这种热点聚焦式的呼吁,对促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关注、重视老龄化进程中的这一社会问题,切实加强对老年教育的领导,促进老年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现象,目前主要发生在老年教育发展较快的地区、具有吸引力的老年学校以及少数或紧缺的学科。从全局看,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还远远没有达到“一座难求” 的需求,尚未形成老年教育的社会氛围。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状况应激发更多的领导增强发展老年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深认识并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办发〔2016〕74号,以下简称“74号文件” )。我们要站在“老年人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的高度,将老年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应对“一座难求”,要主动引领,将老年教育作为一项事业、一个体系来建设
应对“一座难求”,不能就事论事,仅仅停留在一所学校、若干门学科上。这个“一”,对一个县乃至一个市和省,意味着“一”后面的多个零,即一万、十万,乃至百万。对老年教育不是个位数的发展,而是一个面的拓展。74号文件将“提高老年教育的可及性,最大限度满足各类老年群体学习需求”作为首项基本原则。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了到2020年的可量化目标,如“以各种形式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 ,“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原则上至少应有一所老年大学,50%的乡镇(街道)建有老年学校,30%的行政村(居委会)建有老年学习点”。达到这样的数量,就能较好地“保障老年人受教育权利,让不同年龄层次、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健康状况的老年人均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积极发展老年教育,在全纳教育中,不是一句一段话所能表述的,应将其作为一项事业、一个体系来建设。相对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年人的继续教育,老年教育除了在基本属性上与上述各类教育有共性外,更有其独特的个性。74号文件是我国老年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第一次深刻阐述了老年教育的发展背景,明确了发展老年教育阶段性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任务、重点推进计划和保障措施;在老年教育的发展理念、目的、管理体制机制、发展格局、发展路径、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对如何与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老年教育发展相适应,都作了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表述,集中体现了将老年教育作为一项事业、一个体系来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应对“一座难求”,要将“老年教育公共服务”作为基本导向,形成“覆盖广泛、灵活多样、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区域性老年教育新格局
要切实推动优质老年教育资源在校际间流动,以此来扩大优质资源的受益面,还可方便老年人就近入学,减少频繁跨校学习。可以通过组建老年大学联盟(集团)等方式,实现优质老年教育资源的共享。当前老年大学部分学科存在“一座难求”,掩盖了部分学员长期滞留学校的问题。由于老年大学没有全日制学校的毕业要求,部分学员长期占用部分优质教育资源,产生了公共财政经费使用不合理的问题。因此,以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及政府购买服务作为财政拨款的重点,是建立有效合理的竞争机制、推进老年教育均衡发展、实现老年教育公平合理的重要举措。
74号文件明确指出:“在办好现有老年教育的基础上,将老年教育的增量重点放在基层和农村。”要“优化城乡老年教育布局”,“畅通学习渠道,方便就近学习,办好家门口的老年教育”。我们应以此为基本指导,努力建立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三级社区老年教育网络,并探索“养、医、体、文”等场所与老年人学习场所的结合,创新一批老年教育办学模式的典型,努力发挥省市示范性老年大学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以带动多级办学实体的发展。
三、应对“一座难求”,不仅要着力于扩大老年教育的供给,还要积极引导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在“学、乐、为”的结合上架设桥梁
当前一些老年大学出现“一座难求”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老年学员对某些学科、技能的追求。其中有的是老年人年轻时就十分喜好并有了一定基础,退休后希望较系统地学习、提高,如书画、器乐、舞蹈类等。还有相当部分老年学员是经朋友、同事介绍,激发了学习欲望,希望结伴学习。为此,我们应积极创造条件,满足老年人陶冶情操、提高素养的需求。同时,我们还应从另外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是许多老年大学开设了几大类、几十门甚至上百门(项)的课程,为老年人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选择,但不少老年人对此并不很了解,就像在大、中学毕业生中需要进行志愿填报指导和就业导航一样,我们也需要针对老年人的文化基础、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等,开展选学推荐。这样可大大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一座难求”中的盲目性。不少地区开展的各种类型老年教育学习成果展示,就是一种很有导向魅力的宣传活动。二是我们一些老年大学还需更深入了解各类老年人的需求,主动开发更贴近实际需求的课程和活动。由于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部分低龄老人还有发挥业务专长的余热、继续从事力所能及工作的愿望;另外,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老人,希望继续工作一段时间,改善生活条件;在农村,更有一部分留守老人还在从事农副业生产。这就需要老年大学(学校)主动帮助这部分老年人开展实用技能的培训,通过办好家门口的老年学校和老年远程教育,让这些老年人掌握新科技,运用新媒体,提高致富的本领。在这方面,重庆老年大学和福建省的一些老年大学积极探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为了使“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有机结合,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将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老年人的学习和活动中去。在各种形式的老年教育中,坚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递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积极参与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做心态阳光的模范长辈;打造一批优秀的老年学习团队,参与社区建设。实践证明,老年教育的“学、乐、为”结合得越好,老年教育的生命力就越强,老年教育的价值就越大。
四、应对“一座难求”, 不能局限于发展老年学校教育,要大力拓展老年教育的发展路径,积极推进老年社会教育、老年网络教育,努力创新老年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老年学校教育是老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采用班级授课和学期、学年制形式,能较好满足老年人对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较系统、较全面的学习,特别受到长期从事机关、教育、卫生、科技等部门工作的老同志的欢迎。老年大学很热门的书画、器乐、养生、文史类学科,都有一个较系统、较长周期的学习要求,因此老年学校教育成为较好的学习方式。
相对于正规的老年学校,积极发展各种非正规、非正式的老年教育,也应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74号文件提出,要积极探索体验式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引导开展读书、讲座、参观、展演、游学,建立不同类型的学习团队等。这就丰富了老年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74号文件十分突出地提出,在创新老年大学办学模式的同时,要积极发展老年远程教育,推动信息技术融入老年教育全过程,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支持老年人网上学习。这是方便广大老年人就近学习、办好家门口学校的重要渠道,是服务于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方式,是提高教育可及性的重要途径,是最大程度实现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并加强对农村、边远、贫困地区辐射、实现老年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虽然老年网络教育相对于老年学校教育有其局限性,如缺乏师生的互动,不利于学员间的交流、交友以及校园文化氛围,但可以通过建立不同类型的学习团队扬长避短。
我国有组织地开展老年教育的历史还较短,老年人参与各类教育活动的人数占老年人总数的比例还很低,城乡间、区域间发展不平衡,老年教育的资源供给不足,老年教育的科研滞后于老年教育的实践。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扩大老年教育的资源供给,拓展老年教育的发展路径,加强老年教育的支持服务,创新老年教育的发展机制。相关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都应尊重老年教育的特点和发展实际,积极推进老年教育的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共享发展、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并在发展中适时、适度、适宜地予以规范,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教育特点、时代特征的老年教育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