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习网 上海老年人学习网
今天是2025年11月21日,上海:
首页 > 信息中心 > 信息详细
周恩来侄女周秉建:伯伯要我们做普通人
2008年03月14日 来源: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3日21:24 中国网 浏览次数:16

全国政协委员、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建


 

  2008年3月13日20时,中国网特邀全国政协委员、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建做客演播室谈,与网友们进行在线交流。新浪网同步推出。周秉建表示,当选新一届政协委员比较激动,觉得是责任也很光荣,但确实感觉到压力。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主持人王莹。今天非常荣幸请来了新一届政协委员周秉建,欢迎周委员,跟大家打声招呼。

  周秉建:大家好。

  主持人:作为新一届委员有什么感受?

  周秉建:我也是今年刚刚当选政协委员。比较激动,觉得做这个委员,是责任也很光荣,但确实感觉到压力。

  主持人:让您感觉最不轻松的地方是什么呢?

  周秉建:因为很多年一直是做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单独去专门做一些社会工作。做政协委员,应该说也是一种政治荣誉,除了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还要真正地去体察社情民意,经常抽出自己的时间深入到基层,经常向群众了解一些他们在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主持人:今年您有什么提案?

  周秉建:因为我是做离退休干部工作的。离退休干部这个群体只是老年人中的一部分,从老年工作这个角度出发,我也做了几个比较简单的提案。

  第一,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老年人的照料和护理的问题。

  另外,我们国家设立了一个社保基金,从对社保基金的使用和管理方面,能不能进一步加强监督和管理。

  主持人:周委员特别谦虚,之前还跟我们说,这次当选了新委员,主要还是一个开始学习的过程。

  周秉建:没错。这次通过参加会议,有很多老委员,当然也有很多新委员,我都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通过他们的发言学到了应该这样当委员。当委员确实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

  主持人:我们知道周委员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周恩来总理的侄女。这个身份给您带来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周秉建:最大的影响,应该说就是认认真真做人,做一个普通人。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和老百姓一个样子,过老百姓一样的生活。

  主持人:没有任何特别的照顾吗?

  周秉建:没有。因为我的伯父对我们的要求,他不给你创造搞特殊的环境、条件。我们小的时候也是跟街道小孩、院里小孩一起跳绳、跳房子玩儿。

  主持人:你不懂事的时候,身上有没有一种优越感?

  周秉建:没有,我们从小就是跟胡同里的孩子一样一起长大。

  主持人:不仅没有优越感,可能比一般普通的小孩,是不是吃的苦更多一些?

  周秉建:我倒是没觉得吃苦,可是别的人可能有些感觉,他们有些不同的看法,说你有这样的社会关系,为什么你也去下乡,为什么你也在外地工作那么长时间?

  主持人:在内蒙工作了25年?

  周秉建:26年,按年头是27年。

  主持人:的确,在一般人的想象当中,周总理的侄女在地方工作那么多年,在很多人眼里应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你觉得这正常吗?

  周秉建:我觉得角度是不一样的,你不能要求老百姓的想法跟总理一样。所以,我们很理解,因为我们从小已经很适应了他的这种教育,所以我们没有感到不愉快。有的时候碰到一些事情,可能是临时有一些想不通的地方,但是很快就会过去,总是想他给我们提出一些问题,肯定是有他的道理,他不会随便要求你怎么做。

  主持人:生活了那么多年。有没有遗憾,像是青春是放在那样偏僻的地方或者是相对比较贫穷落后的地方?

  周秉建:你提这个问题就是你们这一代年轻人所思所想的,我们那时候讲一个笑话,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都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那个年代的人都是自找苦吃,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要去,从来不去想享受,要是想享受的话,就觉得很耻辱。

  主持人:那边真的很苦吗?不觉得苦?

  周秉建:不觉得,因为我们做的思想准备也比较多,我们想的困难可能更多一点,去了以后反而觉得很不错,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内蒙古牧区都是草原,气候是非常不好的,尤其是入秋以后一直到开春之前,有大半年的时间非常寒冷,那个时候要到零下30、40度的样子。

主持人:去内蒙是您自己主动提出来的还是伯父的安排?

  周秉建:他没有安排。因为我们知道,他愿意让我们做普通的人,所以我们跟大家一样,他就高兴了。那时候是全社会都是掀起了这样一个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那时可能有2000万左右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们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主持人:婚姻的选择呢?

  周秉建:婚姻的选择也是我自己,因为在牧区工作生活时间比较长,也受牧民很大的影响。他们的很多思维方式都不太一样。另外,蒙古族的文化底蕴跟我们也不一样。但是我们还是很习惯那样的生活,也习惯那里的人。另外,接触汉族的人不多,汉族青年也有很多优秀的,只不过我没有碰到,我也很喜欢,刚好也碰到了比较称心的蒙古青年。

  主持人:听说还是一个歌唱家?

  周秉建:那个时候还不叫歌唱家,那个时候叫歌手吧,但是相当有名气了。是这样的。

  主持人:他觉不觉得你的身份很特殊,和你在一起觉得有什么?

  周秉建:没有,他刚认识我的时候还不太清楚,可能偶尔听说过周恩来有一个侄女下乡了,但是没有很深刻的印象。然后因为我们内蒙古自治区有一次组织出访团,当时是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互相交流,去朝鲜出访,领导组团的时候把我们组到一起了,偶尔认识的。我那时候在内蒙古大学上学,我同学里也都是蒙古族的,我插队8年,也是跟蒙古的同志接触比较多,这样我大量的时间都是生活在蒙古族同志当中。我见到蒙族同志,肯定是讲蒙古话,不讲汉语。

  主持人:你讲蒙语他以为是蒙古姑娘。

  周秉建:对,他觉得是蒙古去的姑娘,虽然人家说周恩来的侄女上山下乡,但是他没往脑子里去,他就认为我是蒙古来的女孩。

  主持人:您的语言能力是不是很强,因为像蒙语是很难说的。

  周秉建:不,可能是因为年龄段的原因。我上山下乡的时候年纪比较小,学习语言能力比较强一点。现在不行了。

  主持人:跟我们说一句,让我们感受一下。说一句祝福的话。我们好多网友知道您来,所以都在我们的网上给您留言。

  (周秉建说蒙语)

  主持人:您从蒙古回到北京有什么不适应吗?

  周秉建:回到北京反而觉得不适应,到处都是人,有点噪,不像牧区是很静,很甜美的感觉。

  主持人:生活了很长时间,也算是第二个故乡了。这次参政议政,有没有想要做具体的工作呢

  周秉建:这个就得跟有关部门去具体联系,需要协商去协商。因为要走一些程序,你的提案提出来之后,他会根据你提案的内容给你转到有关部门。如果需要我去跟他们做解释,或者是讲一些什么事,去进行沟通,这都是可以的。

  主持人:您能预见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困难吗?

  周秉建:可能要有一个时间段,要有一个过程。几千个委员,所有的人都在提提案,而且每个人提的不只是一个,不可能这些提案马上给你落实,每年开一次两会,等明年开会之前这些提案统统能够解决,不是这样的。

  主持人:2008年也正值周总理诞辰110周年,也是一个特别的时间段,我们又请到了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建委员,接下来的时间能不能跟着您的想象,让我们一起怀念一下周总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您的记忆当中?

  周秉建:怎么说呢?我的年龄段有点遗憾,我个人觉得。因为我小的时候,随父母去我伯父家的时间多一些,等我懂事了,就“文革”开始了,然后接着就下乡了。所以,比较遗憾,成年之后跟老人家的接触反而少了。

  网友:您觉得总理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最大的作用是什么?

  周秉建:这个问题我也没有这样想过。我只是觉得老百姓非常热爱周总理,大家都知道,过去有一句话叫“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总理爱人民”,这句话实际上就反映了中国老百姓是非常热爱也是非常认可周总理这个人的。大家热爱他、喜欢他,就说明他是在为老百姓谋福利的,肯定老百姓也希望现在的领导也能够像他那样去做,这是大家最喜欢的。这一届政府做就相当了不起,比如有好几次我们国家受自然灾害,包括我们上一届政府刚开始那一年就赶上“非典”,到这一届结束的时候,又赶上我们今年的冰灾、雪灾,我个人认为他们做的已经很尽力、很了不起了。所以,老百姓还是喜欢这样的领导。

  主持人:就是真心真意为百姓利益考虑的人。

  周秉建:他们本身这样的做法就已经跟周恩来的做法一致起来了。因为我听到很多老百姓就在讲,包括我们自己也这样认为,胡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真的做的很到位、很好。

  主持人:您见到总理的机会相对普通人来说是比较多的了。我不知道他对您是什么样?是特喜欢,还是特严格,还是哪一种呢?

  周秉建:他对孩子都是很喜欢的,同时也都是很严格要求的。因为我们姊妹六个,我伯伯对我们是视如己出的。包括除了刚才讲的上学、工作、参军,都要符合国家的政策要求,不能搞特殊化。包括在婚姻上也是,我们家的男孩子都要求是30岁才可以结婚,因为他想的就是,你结婚晚五年、晚十年,可能整体国家人口就少一代,他是这样去想问题的。所以我们都是很理解,不管男孩、女孩都是晚婚。

主持人:您见总理最后一次是什么时候?

  周秉建:应该是74年我22。

  主持人:他当时给您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周秉建:当时是内蒙古自治区团委调我到团委工作,我就觉得不太妥当,而且我还是很愿意一直在牧区干,就不愿意到上面来坐办公室。我说这不行,我得回去跟老人再去说一下,我觉得这样不好,还是应该在基层工作。我们公社的党委、老乡也都非常支持我这个想法,说你一定要留下来,再多干几年。我说行。但是因为是组织调令,还得要服从组织。我就回家,我说这个事得跟老爷子汇报一下,就回北京了。跟伯伯聊天,他就跟我讲,我们很支持你的想法,而且我们是作为知识青年的家长,我们也愿意你继续留在牧区锻炼,但是你还是要回去跟当地领导讲清楚,不是说因为你伯伯讲话了,就不服从组织。我们只是从知识青年家长的角度出发,愿意让孩子在下边继续锻炼。我还专门为这个事问伯伯,后来特别高兴。

  主持人:你和你伯父在一起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情?

  周秉建:70年年底的时候,我和一些知识青年还有一些内蒙当地的青年都入伍。参军以后特别巧的是驻地在北京郊区,离市内比较近,后来因为12月底到的部队,元旦的白天,等于是71年的元旦那一天上午,部队领导对我们四个北京知青说你们跟他们那几个孩子不一样,你们是到农村、到牧区插过队的,你们也经受过锻炼,也吃了不少苦,你们今天放假,可以回北京去看看父母,然后我们几个都挺高兴。那时坐长途汽车,从郊区就回到北京了。下午回来以后,就去看伯伯。很快就到了西花厅,一进西花厅的里院,伯伯就在那儿站着。我还挺高兴,给伯伯敬一个军礼,挺美的,说伯伯好。伯伯一边拉着我的手一边跟我说,你能不能脱下军装继续回到内蒙古去放牧?因为这确实是没有想到的一个很突然的问题,后来我心里一下子就蔫了,就不是特别高兴。这件事情对我影响比较大,如果我当时没有按照伯伯的话脱下军装回到牧区,继续到蒙古工作,又嫁给蒙古青年,我可能是另外一条路。从这件事情来说是对我影响很大的事情。后来我想真挺好的,我要是在城市,也不一定像现在这样。

  主持人:似乎符合了总理的家训,要求你们做普通的孩子。

  周秉建:对。

  主持人:他跟你们兄弟姐妹几个在一起的时候,有没有提起他们过去那一代人的事情?如何革命,如何斗争,会讲这些事情吗?

  周秉建:从来不讲,我偶尔问一下,他会跟我们说,过去和我们一起奋斗的很多战友都在长征途中牺牲了,都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国家的解放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们没有什么好讲的,我们只不过是留下来,是幸存者,要为这些我们的战友、牺牲的烈士去做更多的工作。他很珍惜时间,他的时间完全用于工作。当然“文革”前有很多家庭的聚会、亲情什么的,但是西花厅的规矩很严格的,说话要轻,走路要轻,不能大声喧哗。而且我们周家的六子没有一个耍赖的,哭呀、闹呀,娇气基本上都是不存在的。

  主持人:现在兄弟姐妹聚在一起会谈自己的伯父吗?

  周秉建:那时伯父大妈二位老人去世之后,我们聚在一起的时候也会谈起,每年的1月8号我们还要到纪念堂去纪念一下。在他的诞辰的日子,或者是在前后,春天的时候,我们还要到西花厅去看望一下过去的老房子。

  主持人:有一本书《亲情西花厅》,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在这里给我们介绍一下。

  周秉建:这是我们姊妹六个人为了纪念我们的伯伯、大妈,也是为了给历史留下一些周恩来在生活当中是怎么样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享受天伦之乐,我们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讲述自己不同的故事。合写的一本书。

  主持人:你写了其中哪些章?

  周秉建:我刚才提的故事也有,包括下乡的事情,包括后来伯伯在病重我给他打电话的事情。

  主持人:现在兄弟姐妹几个都在做什么工作?

  周秉建:只有我一个人在工作,他们都退休了。

  主持人:他们是不是从来就没有享受过什么特殊的待遇?

  周秉建:对,我现在的一个姐姐、一个哥哥就住在50几平米的房子里,而且都是那种50、60年代,或者是60、70年代的老房子,很小的房子。

  主持人:今年也确实是我们总理诞辰110周年,你们家里人也会有一些纪念的活动吧?

  周秉建:家里的活动是和社会的活动融起来的,不可能我们就6个人自己在家里搞一个什么活动。比如回到我们的祖籍绍兴,又去了我伯伯和我二伯、爸爸三兄弟出生的淮安老家。参加社会公众来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这些活动。最后二月底才参加了中央召开的座谈会,听了胡总书记的讲话。

  主持人:作为总理的后人,您接下来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感在哪里呢?

  周秉建:从使命感这个词来说是比较高的,但实际上你要做事情,还是要踏踏实实地去做才能把这个责任做好。如果说成天就想着使命,想着光荣,那你没法做事情了。

  主持人:最后再问您一个问题,总理给您留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呢?

  周秉建:我感觉我的伯伯他真的很伟大,他确实是为中国人民,而且他也为世界人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献出了自己的毕生精力。但同时他又很平凡,我觉得他的伟大是出于平凡,虽然他做的事情很大,但他不是脱离老百姓,他时时刻刻是替老百姓想事情。他又伟大,又平凡,但是他又非常非常不容易。

  主持人:谢谢周委员在这里和我们一起缅怀我们的总理,同时也希望您的提案能够早日成型。谢谢您。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我们再见!

热点推送 更多>>

剪纸作为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一直被广泛传承。


近日,学校陆续传来佳音,《工笔画介绍》《透过堂号看家风》《中国古桥介绍》《木贴画作品教学》等四门课程被上海电视台“金色学堂”频道录用,先后在16频道播出。《寻味仓城——品米糕 寻漕运》《松江布与二十四节气》两门课程在2021年上海社区教育优秀微课评选中分别荣获一、二等奖。


为进一步深化社区教育区域联动,加强社区学校之间交流互动,4月3日周四上午9:00,在斜土社区学校4楼教室,斜土社区学校、龙华社区学校组织全体专职教师开展校际交流学习活动。


每周四清洁家园。

为了进一步提高社区青少年对新型毒品的认识及预防意识。8月15日,田林十一村居民区邀请街道禁毒办的杨警官在田林十一村活动室开展禁毒知识宣传会,社区青少年二十几人参与。

时间飞逝,为期四周的漫步天平悦行走活动就告一段落了,参加活动的每一位同学都收获满满,

大伏天,夏日炎炎,桃源村睦邻点气氛热烈。

为丰富辖区青少年的暑期生活,拉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7月27日,莱顿社区联合社区学校在同舟职校开展了“手把手做西点”亲子烘焙活动。


为了通过形式新颖、寓教于乐、趣味性强的活动来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7月26日上午,莱顿学习点开展了“世界多奇妙”科普电影活动。


6月18日下午,由九亭镇老年协会主办,九亭镇成人学校、九亭镇文体所共同协办的九亭镇社区教育十年展演在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行。

      6月15日下午,由九亭镇老年协会主办,九亭镇成人学校、九亭镇文体所共同协办的九亭镇第三届老年舞蹈展演在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热烈举行。

6月15日,伴随着夏季的微热,一月一度的为民服务日在莱顿拉开了序幕。早上8点,小区志愿者们如约来到了活动地点,早早的为即将开始的志愿者活动做起了充分准备。


访问人数 :
联系电话:021-64837223
时       间:上午8:30-11:30;下午1:00-4:30(工作日)
地       址:上海市徐汇区钦州南路500号5楼
邮       编:200135
上海远程老年大学
2016 ©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520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