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三伏天?
中国的汉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与文化,三伏天的“伏”字,代表降服、使屈服、隐藏之意。天气太热,需要隐伏以避盛夏之暑气。三伏,是中国特有的历法术语。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入初伏后,由于夏季雨水较多的关系,地表湿度逐渐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非常多,而散发的热量却很少,导致地表层的热量逐渐累积。入中伏后,地面累积的热量达到了最高峰,令人感到闷热难耐。故而每年的三伏,都是一年中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的时间段,常言道“热在三伏”不无道理。
二、三伏天的时间段
每年的三伏天一般持续30-40天。今年将于7月15日入伏,8月23日出伏,一共40天,是加长版的三伏天。
初伏:7月15日-7月24日
中伏:7月25日-8月13日(此时气温将达到峰值)
末伏:8月14日-8月23日
三、烈日三伏下,冬病夏治忙
传统中医认为,夏季人体阳气升散外发,气血运行亦相应旺盛。肌肤常处于开泄状态,需依靠出汗以适应暑热天气。因此机体很容易出现脏腑功能紊乱,并容易形成气虚,出现身体乏力、饮食减少等症状,甚至发生中暑、肠胃失调等病症,影响健康。
众所周知,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黄金时间。究竟什么是“冬病”?为何不“冬病冬治”?“冬病”该怎么“夏治”呢?
1.什么是“冬病”?
“冬病”顾名思义,就是冬天容易发作的病。多由寒冷(寒邪)引起,具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l)肺部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咳嗽等;
2)耳鼻喉科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等;
3)消化系统疾病:虚寒性胃肠病、慢性胃肠炎、寒性胃溃疡等;
4)关节肌肉疾病:风、湿、寒性关节炎、肩周炎、颈腰椎病等;
5)免疫系统疾病:反复感冒、畏寒怕冷等;
6)亚健康状态:易疲劳、腰酸背痛、失眠等机能不足状态;
7)其他冬季、受凉后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
2.“冬病”为何不“冬治”?
冬天外部环境一片寒冷,“冬病”患者体内多偏虚寒。此时,人体受到的内寒和外寒双面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在冬天治“冬病”,就仿佛是雨天晾衣服,事倍功半。
而且,冬天的治疗只能应付症状,即“标”,比如关节炎的止痛、哮喘的止咳平喘等。对于疾病“本”的治疗,且不说无法改善虚寒体质,就是应付由外寒侵袭引发体内积寒的各种“标症”,治疗起来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冬病”为何要“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预防防治疾病中的特色疗法。三伏时节,盛夏之际,人体内阳气最为旺盛,经脉气血运行也最为充盈。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吸收,此时调理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的以热治寒、鼓舞阳气、驱散体内寒气,从而达到减少冬季发病频率或彻底根治疾病的效果。如果不赶在盛夏时节祛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又会内外交困。
4.具体治疗及注意事项
“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艾灸、三伏贴、拔罐、针灸、理疗、按摩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但一定要前往正规医院,请中医医师诊疗,选择最适合自身体质的方法后方可施行。
治疗期间,应注意夏季特点,从饮食起居方面综合调养。忌食生冷、海鲜、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切勿旧寒未祛,又添新寒。
本期主要介绍了三伏天与冬病夏治之间的关系。三伏天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时期,气温高、湿度大,人体容易出现疲劳、口渴等不适症状,但也正是调理身体的好时机。三伏天阳气旺盛,老年朋友可以多进行一些户外锻炼,补充阳气,强身健体。锻炼可以选择打太极拳、散步、慢跑、钓鱼、揉揉腿、拍拍手来舒经活血,但切记不可过度疲劳,夏季炎热,日照时间长,所以锻炼最好选择清晨,此时空气清新,气温适宜,对老年人健康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