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打开“三十再启航教学成果展演”的DVD光盘,听到庆祝上海老年大学三十华诞的欢快旋律,观看美轮美奂、丰富多彩的专题节目时,都会为展演的精彩所感动。同时,让我想到光盘的拍摄制作人——上海老年大学“影视制作社”的学员们。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勤奋和拼搏,把庆祝三十华诞的展演节目原汁原味地录制了下来,为学校留下了珍贵的视频资料,让我们获得了高品质的艺术享受。
“影视制作社”成立虽然只有五年,却有着很多生动的故事。
年轻的“影视制作社”,学员平均年龄却在68岁,最大的学员已年过八旬。这群老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影视发烧友”。共同的爱好,让他们在安享天年时走到了一起,成立起年轻人才玩的“影视制作社”。他们头发花白(有的已全白),好些人慢性病缠身,但只要听到有“任务”,立马来了“精气神”,扛着摄像机、三角架,从很远的住处赶到拍摄现场,那股“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劲儿让人感动。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影视制作社”已为学校、为社会拍摄制作了三十余场节目。在实战中,这支“年轻的队伍”迅速成长起来。
就拿上海老年大学三十周年校庆展演拍摄这件事来说吧。2014年五月底,学校正式邀请“影视制作社”负责现场拍摄。当时,他们既感到这是一份信任和荣誉,又感到忐忑不安。三十周年校庆活动这么重要,不能拍砸了。然而,由学员自己来拍摄母校三十周年校庆,这里有着很深的含意。他们还考虑到,这样的实战机会难得遇到,要把它视为一场成长中的挑战。为迎接挑战,他们将队伍分成拍摄组、剪接组、点评组,各司其职,协调合作。
拍摄:校庆当日的拍摄是即时拍摄,是不允许出错的。为此,拍摄组在文化广场的演出现场设立了十四个拍摄机位。专业团队使用的摇臂拍摄镜头,在舞台中间的摆动幅度很大,占用了舞台很大的空间。学员们因地制宜地作了调整。还有个别成员当机立断重新选择了拍摄位置,在新的机位上,通过“推、拉”镜头,将自己心中最美的“展演”节目拍摄了下来。
剪辑:整台展演节目有14000多幅基础视频画面,可见后期剪辑制作工作量之巨大。拍摄时用多少台摄像机,编辑时就需要有多少条轨道来载入拍摄的内容。这是多机位拍摄与单机拍摄的最大区别,也是它的难度所在。在多机位编辑过程中,为了找到节目的接入点,先要对齐这十几条音轨上的音频,确定出一条主音轨,再利用素材音频波纹进行画面同步调整,这是一个节目的剪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节,少则要花几分钟,多则要花几个小时。他们就是用时间,用精力,不断地熬夜,想尽办法“慢慢”地走了过来。
点评:“点评”是最严厉的一关。点评组的成员们会反复查看每一帧视频,用锐利的目光,从另一个角度,对每一段视频,几万帧画面作出到位的点评。制作者根据收到的点评反馈意见,再次修改视频。这次“校庆展演”节目的拍摄制作也有三个难点,一是新手多,对节目节奏的把握有难度;二是拍摄的机器是个人的,型号、性能各不相同,要用业余的设备完成专业的工作,在剪辑中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三是拍摄时受展演现场的干扰比较多。现在这些难点要通过剪辑来解决,的确不容易。为了把编辑制作工作做好,点评小组由五六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帮助把关,对剪辑的片子提出意见或建议,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最后的整合,由“影视制作社”领军人物史大姐完成。她同时操作三台电脑。一台电脑做展演节目的合成,另一台电脑上做音频轨道的切换;第三台电脑视屏上开窗口,从摇臂拍摄的视频上寻找适合的画面,切换到已制作完成的视频中。史大姐要负责二十七八台节目的补充编辑制作,虽然这些节目已有了很好的基础,但它是在十四条轨道上进行整合。其中需要花费的时间和体力是可想而知的。没有休息日、没日没夜,史大姐凭着她对影视制作的热爱、责任,硬是做到了。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影视制作社”的每一个成员都是这样说的。这句话很朴实,朴实话语中体现的是“影视制作社”全体同仁的精神价值所在。他们在与时俱进的学习中提升了自我,这是一种快乐;进而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服务他人,服务社会,那是更加高尚的快乐。人的生命终有限度,但生命的内涵因奉献而更丰富。
写到这儿,我深深地为“影视制作社”学员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填词《踏莎行》一首:
岁月如梭,韶颜渐去;惜时好学先贤渡。痴迷拍摄自欢娱,白头亦发青春赋。
秉烛前行,勤思慧悟;喜欢即是消魂处。学而催进逐风流,情为奉献精神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