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不能简单化,要树立大校园文化观
目前,学界对老年大学校园文化概念的认识还是比较多元的。尤其是对“老年大学文化”和“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哪种提法更合适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人认为“老年大学校园文化”涵义过窄,甚至提议用“老年大学文化”代替“老年大学校园文化”。暂且搁置这些争论,单就老年大学校园文化来说,在认识上也存在着涵义宽窄的问题。现在有些老年大学一提到校园文化就大谈学员社团建设、学校文体活动的开展,这些确实是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但是这些也只能是老年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而已。我们在理解老年大学校园文化这一概念时还是应该树立大校园文化观,充分认识和挖掘其内涵外延,不能简单地把老年大学校园文化等同于社团建设、文体活动。实际上,老年大学校园文化是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在内的综合概念。对其的理解应该注意全面性,唯此,才能真正有利于老年大学校园文化之底蕴的增强,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不能统一化,要树立特色校园文化观
随着全国各地老年大学的蓬勃发展,统一性和多样性已经成为老年大学的显著特征之一。统一性表现的是老年大学本质属性的一致性,多样性则表现的是老年大学的特色。特色是一个学校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基,没有特色的学校是没有生命力的。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老年大学的发展方向和办学重点是不同的,因而其发展必然有所区别和侧重,关键就是要突出特色。与之相适应的老年大学校园文化也必然反映和体现出本校特色。比如在制定学校校训时,既要凸显“老”的特色以区别于普通中小学和高校,又要考虑到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历史传统、学员特点、发展战略乃至地域特征以区别于其他老年大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校训在师生员工中的感召作用,提高大家的认同度,树立文化自信和自觉。总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不求大而全,但求精而特,根据学校的实际突出自身特色,不断进行创新,以此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乃至核心竞争力。
(三)不能割裂化,要树立整体校园文化观
最近浏览了不少关于老年大学校园文化的文章,发现大家在谈论校园文化时对“课程与教学”基本上是集体缄默。在不少人的意识里,校园文化与“课程和教学”是“虚”与“实”的相互对立,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课程,是除去学校中的“课程与教学”这种制度化的显性课程之外的各种教育因素的综合。按照传统“校园文化”的概念来理解,课程与教学文化确实并不包括在其中。但是,这样一种理解割裂了学校教育教学诸因素的联系,尤其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联系和交互影响,这样既不利于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也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相反,在开展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树立整体的校园文化观,把课程与教学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视界中来。就这一点来说,老年大学拥有独特的优势,因为老年大学并没有像中小学一样高度集中统一的课程管理体制,一般来说,老年大学拥有相对独立的课程建设权力,一方面学校可以尝试校园文化的课程化,开展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课程,另一方面要强调学校课程对学校文化的反哺,加强研究课程与教学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四)不能封闭化,要树立开放的校园文化观
主张用“老年大学文化”代替“老年大学校园文化”的论据中还有一条认为:校园文化似乎仅仅局限在校园范围之内,与社会互动受到制约。然而,任何文化都不是封闭的,校园文化也不例外,它的发展必然也要顺应社会文化发展脉搏,它的繁荣兴盛必然也会对社会产生相应影响。所以在开展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清醒认识并把握好校园文化的开放性,不能关起门来自搞一套。相反,要提倡开门办学,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活动之中。实际上,能体现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开放性的因素俯首皆是,比如校际文化交流、国际文化交流;比如老年大学中盛行“老有所为”之风,学有所成的学员送文化到社区、部队、中小学、少教所、养老院,用自己所学专长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不一而足。可以说,老年大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十分密切,老年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校园的围墙。
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将会出现,随之,老年大学的发展必然更为迅速,它对于促进老年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作用必将进一步凸显,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定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我们寄希望于广大老年教育师生、办学人员和理论研究工作者,相信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双重推动,我国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美好图景定会绽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