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葆宁个人影集中,四张拍摄下惨死于敌机之下的南京市民,文字标注为“1937-7-11”。专家推断此日期为农历,公历即一九三七年八月十六日,恰为侵华日军对南京实行轰炸的第二天。[图片来源:中新网]
“一场无谋的战争”
“现在一想那真是一场无谋的战争!”文章一开始就定下了主基调。文章写道,“这场战争始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究竟是谁先开的第一枪,到现在仍然存在着各种说法。不容置疑的是战争发生的地点在中国,还有发生的时间是在日本军队夜间演习刚结束时。”文章说当时日本政府竟以为“只要对没有建立起国家体系的中国发起攻击的话,中国就会立即跪地称臣”。于是,“这个只看眼前,没有远见的进军开始了。”文章说,那个时代是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蔑视达到了极点的时代。可是当时日本“似乎没有一个人想到”,被日本人看作落后于时代的中国事实上并不是那样落后。当时由军阀割据造成的支离破碎的货币制度在
文章还从当时的
文章还提到,由于战线拉得太长,日本部队给养没有
中国电影中的日本兵形象在变
在专题报道的最后部分,日本记者中野晃用很大篇幅描述了中国人对“日本鬼子”的态度。文章说,“抗日战争是中国永远的题材”,“日本鬼子”这个词汇是中国人对日本兵的蔑称,也是中国电影中不可缺少的“丑恶角色”。但现在这种表现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中国人开始把日本兵当人看了。”中野晃还以活跃在中国的以扮演“鬼子”出名的日本人矢野浩二为例,说他已经出演了8部电影,现在终于可以发挥自己的演技了。中国电影、电视中的日本兵角色由日本人来演,“这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日本兵的角色不仅仅是中国人仇恨的对象,“也可以在喜剧中带给人们快乐”。
文章的执笔者之一福田宏树专门前往中国参观抗日

资料图片:2006年9月18日,沈阳市大东区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残历碑前举行“勿忘九一八
中国为何能坚持8年
在《日中战争》专题报道的下集开头,另一名执笔者五十川伦仪写道:“中国抵抗日本军的攻击整整8年。为什么能够坚持8年?据说一座远离北京、南京的小桥是解决这个谜底的关键,为此,我探访了那座小桥。”五十川说这座小桥在云南省的“瑞丽”,是连接中国与南亚的重要口岸,战争中美国和英国的大量战略物资就是通过这座小桥从境外运到中国。1944年春天,中国、美国、英国和印度等国开始了对日本的夹击。在打仗的同时,还建设了印度通过缅甸至云南的道路,建成“援华通道”。为此,中国军队的给养一直得到了保证,而日本却因为没有充分的物资支援而走向了自杀的悲壮结局。从卢沟桥事变开始的8年之间,日本始终没有能够切断“援华通道”。
五十川在文中还详细写出了他在云南采访时的个人感受:“我的脑际突然浮现出最近的中国报道。报道说要在南亚和云南之间建设一条石油和煤气管道。目的是要把从中东
中日韩教科书如何描述这场战争
《朝日新闻》用了其中的一个版面对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的历史教科书进行了比较。首先写到日本教科书的特点是改变了“南京大屠杀”的称呼。文章说在日本被广泛使用的是东京书籍出版社出版的《新社会历史》。其中用了两页对“日中战争”中日本的社会体制进行了描述。关于日军的侵略行为和残酷屠杀的记录较少。对于“南京事件”也只是在文中加上少量注解。比如写“日本军占领了南京,在占领过程中杀死了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的大量中国人”。在注解中则写到,“这一事件在
报道说中国的教科书共有12页关于日中战争的描述,并配以多种照片,对主要战役也进行了非常生动的叙述。而韩国则把这次战争称为“中日战争”,在中学世界史的教科书上有记述。但是从抗日的角度描述这场战争的只有7行。台湾的教科书中,在中国史和台湾史中都有所涉及,全部加起来大约3页多。报道还提到了一本叫做《后方的中国社会》的书,是由日本琦玉大学教授川裕史等撰写的。这本书聚焦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普通民众,描述了中国全国动员参加抗日的史实。文章说,这种以日本侵略这个历史事实为前提的历史书在日本“实在太少”。
日本观察历史的视角在扩展
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日本JCC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庚欣表示,最近一段时间随着中日关系好转,
庚欣认为,相对于早期主要以反省、清算为主,现在的观察视角有很大扩展。例如这次专题内容中,涉及到的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