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年大学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特殊性,本文针对老年大学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于中老年声乐教学的“五式教学法”,即:愉快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示范式教学、渐进式教学、区别式教学。尽管声乐教师各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但本文提出的“五式教学法”对于老年大学具有普适性和共性。
关键词:老年大学;中老年;声乐教学;五式教学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音乐歌唱、音乐欣赏已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大批有追求、高素质的中老年朋友涌入声乐课堂学习。老年大学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普遍都开设起声乐教学班。这就提出了中老年声乐教学的新课题。关注老年人的声乐教育,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对于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展示老年人风采、活跃社区文化生活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老年大学的声乐教师都有一套带个性色彩的教学方法。但是,在老年大学里,学员大多为中老年人,声乐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与学员的实际情况相适应,不然就会以失败而告终。
下面针对老年大学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于中老年声乐教学的“五式教学法”,即:愉快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示范式教学、渐进式教学、区别式教学。
一、愉快式教学
老年大学的声乐教学首先应该是愉快式教学,即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声乐教学。因为老年大学的学员学习唱歌,主要目的是为了愉悦心情,增长兴趣,拥有快乐,掌握歌唱知识和技巧,提高音乐修养,获得音乐美的享受。教师在教学中面对的是一群中老年朋友,他们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过程,同时也希望自己的演唱水平有所提高。他们对学习唱歌有共同兴趣,而且相信唱歌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方式之一。
再者,只有愉快式教学才能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员心情愉快,肌肉松弛,精神焕发,头脑清醒地进入歌唱训练活动,调动学员的歌唱欲望、表现欲望,这样才有可能完成歌唱技巧与艺术表现的要求。
要做到愉快式教学,需要注意四点:
⑴声乐教师与学员们应该建立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从声乐教师角度,应该明确声乐教学成功与否,主要看学员,学员成功了,老师就成功了,学员失败了,老师也就失败了。教师是为了学生而存在的,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增强服务意识,尊重中老年朋友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成为学员们所欢迎的良师和益友。从学员角度,应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遵守课堂纪律,尊重教师的劳动。
⑵应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主观、武断、生硬、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在一切可能的教学环节上,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质疑。在教学中,尽量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且用听觉让他们辨别声音的好与不好、用视觉观察歌唱的状态、用触觉感悟气息的运动等简单可行的方法,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提高。
⑶教师要有爱心,要了解学员的情绪,与学员感情相通,激发学习声乐的兴趣,对学员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因势利导地用学员的长处克服其短处,绝不可因“恨铁不成钢”而急躁易怒,使学生产生恐惧的情绪和心理;对条件稍差的学员不能有歧视态度,以免使其产生自卑感。在教学中,把严格要求与循循善诱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和自信心。
⑷愉快式教学并不是要教师游戏课堂,一味同学员逗乐,而是寓教于乐,通过学员乐于接受的愉快方式达到声乐教学的目的。不能只求愉快而忽视了教学,既要达到老有所乐,又要达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二、启发式教学
声乐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艺术学科,其歌唱的学习过程基本上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凭听觉来判断;而教师在指导教学中,学员对一些声乐术语往往不易理解,对教师讲述的要求常常感到不好把握。例如“打开喉咙”,“气息要深”,“位置要高”,“要有支点”,“头腔共鸣”、“胸腔共鸣”、“口腔共鸣”、“鼻腔共鸣”等等,具体怎么做,不好掌握。对此,学员着急,教师更着急,长此下去,收效甚微,必然会挫伤学员和教师的积极性。
为便于学员理解和接受,达到训练的目的,需要教师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用启发式语言进行声乐教学。
启发式声乐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用感觉进行教学,如吸气后胸腔扩张的感觉、吸气下沉时腹腔的感觉、发声时打开喉咙的感觉、唱歌时声音位置的感觉、唱高音时头腔共鸣的感觉、咬字吐词时的舌、腭、口腔乃至面部的动态感觉等。感觉是人的天性,并且具有一定的共性,老师如果能把各项训练的感觉说清楚,学生就容易体验和掌握了,从而利用感觉来调解和支配自己的神经系统和肌肉群的协调运动。
19世纪意大利声乐学派的杰出代表兰培尔蒂教授谈歌唱的感觉时指出:“要唱好歌,必须一直感觉到‘头腔空洞’、‘喉腔放开’、‘胸腔宽阔’和‘腰部扩张’。”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业说过:“方法是抽象的,感觉是具体的……只有实实在在找到了具体、正确的感觉,才算把老师的方法学到了手,真正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中外声乐教育的前辈们都很强调感觉教学的重要性。
老师讲述的感觉要让学生能体验到,也不是容易的事。常常会听到老师说:“气沉丹田”,“声音靠前点”,“声音靠后点”,“声音位置在眉心”,“声音不够集中”等。这类单纯技术性的阐述,不一定能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比较好的语言传递方法是采用比喻,即将日常生活中便于做到的一些动作和感觉用于歌唱训练中,从而达到好的效果。例如在吸气时可以用“闻花香”那样的感觉体验使气息深入到肋骨下面,以达到“气沉丹田”的效果;在讲解口、咽腔的正确状态时,可以用“里面像打哈欠,外面像打喷嚏”这样形象化的比喻让学生体验和操作;强调喉头位置低而稳时,可以说喉头位置应该像“钢铁”一样比较固定等等。声乐教师用比喻性的语言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例子很多,如训练气息下沉时,可以用“双手提水”的感觉去体会就不至于把气吸到胸上;在唱高音时“要像跳高运动员起跳时脚先向下蹬”;歌唱时面部肌肉应该自然放松,往往呈现出类似“微笑”的状态;咬字、吐字要像“猫逮老鼠”一样不松不紧,既要有一定的力度或控制感觉,又不能咬得太死、太紧;有的教师说发出的声音就像橡皮筋,当你拉出去以后,还可以收回来;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实践证明,在声乐教学中采用生动形象的启发式语言,比单纯技术性的阐述,更便于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前人已经总结出了许多比喻教学的方法,使枯燥、抽象的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总之,作为声乐教师,应该采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唱歌时的状态和感觉,使学员听得明白,记得牢固,学得轻松,并能很快找到感觉,从而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三、示范式教学
在声乐教学中,除了启发式教学外,还需要示范式教学。因为声乐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只能靠听觉去感知,靠耳朵去分辨正确与错误,教学上也不可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只通过讲解就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而需要教师做出样子来。所以只通过“言传”还不行,还必须通过“身教”。如果说启发式教学是“言传”,那么示范式教学就是“身教”。教师的示范可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可以起到仅用语言解释所达不到的效果。
示范是一种最直接、高效的教学手段。例如在训练呼吸能力时,教师示范,让学生用手放在教师腰和小腹上,直接感受腰围扩张、小腹微收的状态,然后由学生模仿,就会收到明显的效果。一位具有较好示范能力的声乐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示范使学生比较快地领会要求,掌握要领。好的范唱不仅是激发学生兴趣最有力的手段,还能使教师从生硬的、喋喋不休的理论讲解中解放出来。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范唱,不仅可以直接模仿教师的歌唱方法,还可以体会教师对歌曲的理解和艺术表现,达到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除了教师范唱外,有时也可以挑选学生进行典型示范,加上教师的讲解,使大家能具体分辨出什么样的声音是正确的,什么样的声音是不正确的。通过典型示范,用具体的声音形象来引导学生感受好的声音和正确的方法,使学生正确理解老师的意图,尽快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另外,还可以借助各类音像教学资料,进行示范式教学。声乐教学应当打破门户之见,博采众长,目的是对学员负责。当然,在示范式教学中,更不排除借助优秀歌唱家的音像资料,观摩他们的演唱,开阔视野,增加对各种艺术风格及演唱类型的学习,提高艺术修养,丰富专业知识。
毫无疑问,在上述示范式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示范能力,这一点不仅反映了教师的业务水平、知识视野和个人修养,也反映出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和责任感。好的示范能使学生对老师产生钦佩和信任,是学生喜欢老师、爱上声乐课的兴奋点。特别是教师声情并茂、富于感情的范唱,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建立声音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感情,发展学生审美理解力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四、渐进式教学
声乐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对于老年大学的学员更应如此。循序渐进是最高的教学规律,也是学习声乐知识、提高歌唱能力的正确途径。切不可对学员一开始就高水平要求,让学员训练大作品,或超负荷练唱,那样不仅会在学员的发声技巧上形成问题,而且会在自信心上受到挫伤。学员自己也不能急于求成,忽视基本功的训练。在声乐教学中,违背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盲目追求速度和难度,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
老年大学声乐教学首先要选择好训练的起点,这无疑是很重要的。训练起点的选择应适当,太高不行,学员会觉得太难,太低也不行,学员会觉得乏味。然而训练起点的选择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恰到好处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即时调整。
由于大多数老年大学学员“先天”的音乐基本功不足,即使会唱一些歌曲也往往难以较好地演唱一首歌,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教给他们正确的发声方法以及演唱必备技巧等,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教师要帮助学员建立基本的歌唱状态,教给用气发声和松开喉咙的方法,加强喉腔体肌肉的韧性和弹性训练,打通高位置的共鸣通道,为灵活的咬字、吐字打好基础。对于中老年学员来说,呼吸(吸气、呼气、喉头位置)是最难稳定的练习,共鸣(中声区共鸣、扩展低音声区共鸣、扩展高音声区共鸣)是最难找到的练习,咬字吐字(咬字、吐字、归韵)是最易忽视的练习,都是基本功训练中的难点。教学中如何使学员找到正确的感觉,非常重要,比如当学员唱练声曲,以母音练习时,除了让他们唱“妈”“咪”“依”“呜”之外,还要讲讲声音的位置、声音的流畅、气息如何贯通、口腔如何打开等等。只有找到正确的感觉,才能获得训练效果。
声乐训练是一种技能训练,任何技能的掌握都需要一个不断反复、不断巩固的过程。好的技巧要不断重复,反复实践,才能变成自然反射。对于基础较差的学员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看不起他们,对学员要坚持表扬和鼓励的教学原则,善于发现和抓住学员声音中“闪光”的东西,并及时给予肯定,让不同水平的学员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身的价值。当然,声音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和环境的熏陶,因此除了在课堂上多做示范外,还要求学员多听录音,多看音乐会及观摩演出活动等,让学员较快在听觉上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为以后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歌曲的选择上也应该循序渐进,有的教师喜欢把一些较难的、艺术性较高的外国经典曲目往课堂上带,花了很多时间,结果却并不理想。
另外要注意的是,声乐训练应当从自然声区(中声区)入手,因为自然声区是人声最自然、最舒服、最柔美的声音,从此处开始训练比较容易接受,也是巩固正确歌唱、拓宽音域的基础,并且是避免错误发声、水平倒退、防止倒嗓和声带病变的前提。只有中声区练好了,才有可能对声音进行发掘和发展,进而向低声区和高声区扩展,进一步完善歌唱的技能和技巧。
老年大学的声乐教学不是为了培养歌唱家,但应该通过教学让学员知道,歌唱家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是循序渐进的,他们之所以能在音准、音色、节奏、韵味等方面出色地表达一首歌曲,在“声、情、字、味、表、养、象”七方面都达到比较高的造诣,除了先天的条件外,也无一例外都经过循序渐进的声乐训练,因为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五、区别式教学
老年大学区别于一般声乐教学,学员均为中老年人,身体的整体机能开始呈下降趋势,与歌唱相关的器官组织机能状态也有所改变,诸如声带老化、音域变窄、中气不足、协调性差、反应不灵敏、体力下降等,因此不可能像青少年那样训练和要求;另外,参加学习的中老年学员学习声乐的动因和基础也不同,加上不同的文化水平、个人修养、音乐素质、接受能力,
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采用区别性的教学方法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
依据学员的基础条件,首先应当分班教学。以中物院老年大学为例,可分声乐基础班、提高班、合唱队等不同形式。学员可根据自身的水平和基础,选择不同类别班级进行学习。基础班以普及音乐常识、教唱简单歌曲和自娱自乐为主;提高班以训练声乐技能、提升演唱技巧和参加演唱活动为主;合唱队则应通过适当的考评选拔队员,以进行合唱训练及合唱演出为主。
在声乐教学中,还应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教师应发现每个学员的长处,注意发展其个性特点,例如有的适合美声唱法,有的适合民族唱法,有的适合通俗唱法,有的适合高声部,有的适合低声部,等等。对于学员存在的问题,也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指出有效办法帮助解决。
老年大学提高班的学员,大多有一定音乐基础,有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都希望提高自己的演唱技能,同时能参加一些演出或比赛来检验自己的演唱水平。他们想在把握气息控制、声音位置和音色以及演唱技巧等方面得到专业指导,精益求精,希望自己的演唱达到一定水平。但这些学员也有不同的发声生理结构,不同的声带,不同的喉头肌肉、声带运动肌肉的运动能力,不同的软腭、小舌的开合能力,不同的发声及其有关器官的健康程度,不同的语言器官松弛灵活程度,等等。对于这些学员,因材施教非常重要,教师应该认真了解每个学员的具体情况,针对他们的嗓音特点,歌唱的方法及习惯,选取适合而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必要的时候可以个别指导。
(作者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老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