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习网 上海老年人学习网
今天是2025年11月11日,上海:
首页 > 信息中心 > 信息详细
上海将开展'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系列活动
2007年06月09日 来源:来源:东方网 选稿:郑闻文 浏览次数:33

东方网6月8日消息:在今天举行的市政府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穆端正介绍了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将开展的“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系列活动。

  今年的6月9日是全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和《文化部关于2007年“文化遗产日”期间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的通知》要求,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将在为期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在全市集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示和展演系列活动。

  按照文化部的统一部署,今年系列活动的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为此,将通过动员社会各个方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活动,着力提高社会公众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广泛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努力增强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意识,积极营造全民共同参与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同时,按照“与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与向青少年传递文化薪火、与展示上海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相结合”的活动设计思想,希望系列活动能成为展示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保护与弘扬工程建设成果、展示上海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平台。

  穆端正简要介绍了系列活动中的几项重要活动情况:

  1、建立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审定上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此项工作是今年上海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的重中之重。6月5日,市政府已正式批准了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83个项目名列其中,明天(6月9日)举行的上海文化遗产日活动开幕仪式上将进行颁牌。本市申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43个项目也已经审定上报文化部。

  近年来,市委、市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市领导多次听取汇报,并对加强保护工作做出重要指示。经市政府同意,本市成立了由市文广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建交委、市财政局、市教委、市民宗委等15个委办局组成的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局际联席会议,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最高协调机构,以加强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力度;另外,经市编办批准,建立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智库。各区县也成立了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分中心,专家咨询组等组织,上下协调共同推进工作。

  根据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和文化部有关文件精神,2005年12月,在浦东新区普查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展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大规模普查工作,各个街道、乡镇、社区和企业都进行拉网式的全面普查,以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情况及存在问题,并综合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截至2006年10月,全市各区县加上部分市属单位,共计上报普查资源1106项。

  根据文化部工作布置,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为原则,本市还推行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上海的民间曲艺锣鼓书被列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级试点项目、顾绣和田山歌被列为市级试点项目,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基本实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网络化,也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基础。2006年本市的昆曲、京剧、越剧、沪剧、江南丝竹、锣鼓书、顾绣、竹刻和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等9个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按照国务院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要求,在市文广局的推动下,各区县在普查工作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纷纷组织专家小组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科学认定、鉴别和分类,制订了保护方案,南汇、青浦、徐汇等区还对入选区级名录体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其传承人或者保护责任单位积极开展传承活动,以使项目资源得以有效保护、传播、开发和利用。至今年4月中旬,全市19个区县政府都公布了本区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206个项目列入区县级名录,其中黄浦区的区级名录项目达到40项,为全市区县级名录之首。区县级名录的建立不仅标志着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而且也为市级名录的建立奠定了扎实基础。

  在建立本级名录的基础上,各区县和有关市属单位又向市申报了近100个项目作为市级名录候选项目。市文广局组织了几十位专家分门别类地对各单位上报的项目进行认真的评审。初步确定了市级名录的候选项目。今年5月,在全市主要媒体上公示了这些项目,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最后,经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上报市政府批准,正式建立了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0大门类,83个项目。(名单附后)

  从本次申报的名录项目来看,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鲜明的海派特色。有些项目并不源于本地,但上海却是它们发扬光大的地方,如锣鼓书起源于河南,但是今天的河南已经不见锣鼓书的踪影,倒是在上海得到了延续,而且成为上海地方曲艺艺术的源头之一;还有京剧、昆曲、越剧、淮剧和评弹等,都是客地移民带来的艺术样式,但是上海提供了最庞大的演出市场、最高端的剧本支持、最尖端的舞台技术、最广阔的发展视野和空间,最后成为远胜于起源地的发展之地。

  二是浓郁的都市特色。一些名录项目并不起源于农耕时代,而是发轫于上海近代工商文明,它们的发展轨迹与我们的都市文明的发展轨迹是同步的,如海派旗袍制作技艺、海派剪纸艺术和培罗蒙奉帮裁缝缝纫技艺等,还有一些老字号的项目,充分地显示了中国近、现代工商筚路蓝缕的发展脉络。

  2、评选、表彰市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

  根据文化部工作布置和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影响,激励广大文化工作者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结合国家评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工作者(华东师大陈勤建教授被评选为全国先进工作者),文化部举办了评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徐汇区文化局被评选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嘉定区陶继明、南汇区张伟强、市群众艺术馆张黎明被评选为先进个人)的活动,召开了表彰大会。市文广局也开展了评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的活动,在“文化遗产日”开幕仪式上,将宣布先进个人名单(共计22人)。

  3、2007年“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暨“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开幕式

  在“文化遗产日”的当天,6月9日上午九点整,在东亚展览中心外火炬广场将举行系列活动与“民博会”的开幕。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旗后,将宣布本市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首批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名单,并向全部九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责任单位、部分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责任单位授牌;还将宣布获得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的名单。在市领导为系列活动开幕剪彩并宣布开幕后,由部分专业戏剧院团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节目表演。开幕仪式总时长约一小时。

  4、2007年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民博会”)

  6月9日~13日,在东亚展览中心举办“民博会”,主题是“中国元素,海上聚宝”,中心场馆将集中展示本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同时,安排来自中外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和台湾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展品同场展示,以形成海峡两岸共同保护中华文化遗产的氛围与效应,全面打造本市“三民”产品的交流平台,以宣传、弘扬、传承、光大民族民间艺术的优秀文化审美价值。 >>>相关专题:2007上海民博会

  展览馆共分中央、南、北三个馆。主要内容有五方面:

  一是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的首批市级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果展;二是由20多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来沪展出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廊”;三是反映祖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新加坡推行中国文化元素的“都市创艺馆”;四是集中描绘虹口、金山民间文化风貌的“沪上城乡风俗廊”;五是适应市民“淘宝”的展示销售区域。配合展览的活动还有“2007上海民博会论坛”,市民粽艺大赛等。

  5、全市普及性纪念活动

  在“文化遗产日”期间,各区(县)、系统将根据各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遗存和保护工作情况,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在全市营造浓郁的纪念气氛。重点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9个项目、申报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展示和展演。本次申报2007年度文化部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28个地区也都将开展各自的专题活动,以在全市营造浓郁的宣传、普及氛围。

  6、2007年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巡回展

  本展览已经于今年春节在三山会馆开展,并陆续在各处巡展,目前正在宝山区东方民间收藏博览馆展出。展览以上海滩五方杂居的过年风俗为脉络,用年画和文字制成的50余幅展板,通过节令溯源、岁时信仰、民间风俗、饮食文化、娱乐崇尚、器物文化等的形象展示,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上海人过年从腊月廿三“送灶”一直到正月底许多几近失传的传统习俗及发展脉络,折射出上海年俗文化的博大精深。预计于6月下旬结束。

  7、“文化遗产日”专题讲座

  今年将以“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为题,请陈燮君、陈勤建两位专家深入到社区做2次专题讲座,东方电视台“东方讲坛”栏目将播出这档节目,时间在6月9日以后。

  8、“继承文化遗产,传递文明薪火”宣传普及活动

  上海市民博会组委会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资源进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华东师大等校区,以及闸北区文化馆、长宁区民俗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进行展览并现场表演,一共有16个展览、展示场所。

  9、历史文献修复成果展

  5月底-6月底,上海图书馆展示自1996年以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抢救历史文献工作组对大量累年积聚的未编文献进行抢救整理的显著工作成果。并开展以“融和民族、守护民俗、回归民间”为主题的各种活动,面向社区、面向普通群体,集中安排关于民族节日展以及民歌民族舞蹈赏析,同时配以相关讲座或小型演出。

  10、“我们的家园”上海市青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网络竞赛

  5月下旬-8月中旬,上海少儿图书馆以“少儿信息港”网站为基地,举办少年儿童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络知识竞赛。

  11、舞台艺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专题演出

  5月底-6月底,上海昆剧团、上海京剧院、上海沪剧院、上海越剧院和上海淮剧团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单位和准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舞台艺术类单位,组织高质量的公益性专场演出。目前最有影响的是昆曲《长生殿》全本的演出,不仅受到舆论的关注,学生票已经售出2000张。

  本次“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宣传、展示和展演系列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心支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局际会议各成员单位、各区县文化管理部门积极响应,各自组织或者参与了系列活动的相关工作。市民们也予以了广泛的关注,“文化遗产日”活动期间将有文化志愿者参加到这项工作中来。

  希望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能够让市民全面深入了解“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活动主题,并理解它的丰厚内涵、时代特色和历史价值,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唤起我们的文化自觉;让更多的人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染和熏陶,从而提高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认同性和自觉性,为上海市提高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和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热点推送 更多>>

剪纸作为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一直被广泛传承。


近日,学校陆续传来佳音,《工笔画介绍》《透过堂号看家风》《中国古桥介绍》《木贴画作品教学》等四门课程被上海电视台“金色学堂”频道录用,先后在16频道播出。《寻味仓城——品米糕 寻漕运》《松江布与二十四节气》两门课程在2021年上海社区教育优秀微课评选中分别荣获一、二等奖。


为进一步深化社区教育区域联动,加强社区学校之间交流互动,4月3日周四上午9:00,在斜土社区学校4楼教室,斜土社区学校、龙华社区学校组织全体专职教师开展校际交流学习活动。


每周四清洁家园。

为了进一步提高社区青少年对新型毒品的认识及预防意识。8月15日,田林十一村居民区邀请街道禁毒办的杨警官在田林十一村活动室开展禁毒知识宣传会,社区青少年二十几人参与。

时间飞逝,为期四周的漫步天平悦行走活动就告一段落了,参加活动的每一位同学都收获满满,

大伏天,夏日炎炎,桃源村睦邻点气氛热烈。

为丰富辖区青少年的暑期生活,拉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7月27日,莱顿社区联合社区学校在同舟职校开展了“手把手做西点”亲子烘焙活动。


为了通过形式新颖、寓教于乐、趣味性强的活动来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7月26日上午,莱顿学习点开展了“世界多奇妙”科普电影活动。


6月18日下午,由九亭镇老年协会主办,九亭镇成人学校、九亭镇文体所共同协办的九亭镇社区教育十年展演在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行。

      6月15日下午,由九亭镇老年协会主办,九亭镇成人学校、九亭镇文体所共同协办的九亭镇第三届老年舞蹈展演在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热烈举行。

6月15日,伴随着夏季的微热,一月一度的为民服务日在莱顿拉开了序幕。早上8点,小区志愿者们如约来到了活动地点,早早的为即将开始的志愿者活动做起了充分准备。


访问人数 :
联系电话:021-64837223
时       间:上午8:30-11:30;下午1:00-4:30(工作日)
地       址:上海市徐汇区钦州南路500号5楼
邮       编:200135
上海远程老年大学
2016 ©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520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