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办《徐国屏笛艺走进社区校园》活动和《德艺双馨艺术家、著名笛子演奏家许国屏和吹笛老人的故事》新书首发仪式的报告
文化事实工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非常贴近市民文化需求。本人已从事民族音乐工作五十五周年,很想为社区居民做些事,不知能否列入文化事实工程,报告如下:
考古至今发现,中国笛子可谓人类最古老的乐器。不久前河南省舞阳贾湖的古笛经科学家测定,竟有八、九千年的悠久历史,而且贾湖骨笛还很先进,已经奏出完整音阶,而且音准程度令人吃惊,有五支至今还可奏出动听的曲调。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语:“这说明在新石器的初期,居住在东方土地的居民们已经具有相当高的音乐才能,他们在为生存而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已经在精神文明的创造上,在音乐文化的创造上显示出东方文明的曙光。”
我从事研究竹笛、演奏竹笛半个多世纪。最近,由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上海中华笛文化研究所、静安寺街道柏万青志愿者工作室、静安寺街道社区学校、静安老年大学联合编著了一本《德艺双馨艺术家、著名笛子演奏家许国屏和吹笛老人的故事》已出版,全书二十五万字左右,上篇为《艺术家的风采》,下篇为《吹笛老人的故事》,并附近五年来的活动大事记,该书讲述了一名音乐文艺工作者,用一根笛子与社区居民互动、对话的生动故事。
附一:《徐国屏笛艺走进社区校园》讲座(提纲草案)
一、 中国古老的传统民族乐器笛介:
中国竹笛种类甚多,横吹又曲笛、排笛两大类;竖吹有竖笛和萧之分。有专家曾称:萧笛,两头看竹管事圆的,横面看每个孔也是圆的,它象征圆融与和谐。萧笛,内逸人气、外化大气、发音其妙、老少咸宜。萧笛,吹尽人间悲欢、吹透千古幽情,一支萧笛记载着多少个事态炎凉,承受了多少个人间的悲欢离合。
本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先后编著出版了二十本笛子教材,总发行量超过了一百万册,其中《青少年学竹笛》被团中央列入希望书库,分送全国希望小学的图书馆。
(本节用演讲、示范演奏各类笛子相结合,以引起大家对中国笛子的浓厚兴趣)
二、 音乐长征、文化扶贫
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心中应该要有二个舞台。一个是小舞台,另一个是大舞台。我们的眼睛不应该是近视眼,只局限于城市,要把目光放远。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五上革命老区、三进内蒙古,从井冈山到五指山、从沂蒙山到呼伦贝尔大草原,甚至到国门满洲,用三十年时间,行程二十万里,被新闻媒体称为“音乐长征。”
(该章讲述一至二个生动故事,播放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摄影的《笛魂》或上海电视台专题片《音符》选其一,约10分钟)
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多功能笛走向世界
(用变演讲、变演奏的形式,分列介绍各种功能。最后,完整演奏一曲或播放由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介绍的《多功能组合式民族乐器》,约8分钟)
四、 探索广场艺术、大众文化。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1994年,我曾先后三次应邀参加策划,进黄浦区人民政府、文化局主办的千笛广场音乐会(据当时《文汇报》称,创外滩广场音乐会,单项乐器演奏人数之最。
1995年在外滩擦家“95上海民族音乐开幕周仪式演奏”。
1997年7月10日,在浦东新区八佰伴广场,指挥千笛迎香港回归音乐会。
3、播放由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曹可凡、袁鸣主持我的专题片《情怀追情》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中的一位盲童故事。用“笛声”给他们全家带来快乐,挽救了想自杀6次,用“笛声”点燃了他的生命之光。
附二:《德艺双馨艺术家、著名笛子演奏家许国屏和吹笛老人的故事》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