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新视角
——对高校办老年大学的实践与认识
在普通高校里还要办一个也称为大学的老年大学吗?社会上的许多人,特别是本校的部分在职职工和领导,不时都会冒出类似的想法:上海办老年大学是上海市和各区、县政府的事,应通过街道和社区,分头去落实,复旦大学作为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重点高校,没有必要去承担这份责任。更何况我们复旦的所有退休人员,以后也可能都要回归社区,实现社会化管理,还办老年大学干吗?
国外的许多正规大学里,虽然老年教育的活动非常丰富,但似乎并没有可以称为大学的老年教育机构。所以,这个问题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普通大学里办老年大学,也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工作发展事态,甚至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创造。当然,这仍然是一个可以深入讨论和回应的问题,本文仅仅是一家之言。
面对疑问,我们的工作并没有停顿,而且在不断前进,包括认识和理念上的提升。我们在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的同时,也在不断深化对老年大学这个新生事物的认识,坚定在复旦大学这个著名的传统大学中办好老年大学的信念。
中国,尤其是上海,老年人越来越多;让他们终身学习、终身受教也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复旦大学,确实受到教育部和上海市的双重关爱,列入211、985等计划重点扶助和建设,这就表明,复旦大学是全国的,也更是上海市的。它应该在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学生的同时,在尽可能多的其它方面更加努力地为上海市服务,为上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实践证明,复旦大学的退休人员中蕴藏着极大的办学积极性。1993年9月,在复旦大学办起了上海市高校中第一所老年大学--上海退休职工大学复旦分校。那时,条件很简陋,只能依靠校工会调剂出来的三个地方上课。在退管会组织下,由2名退休教师自告奋勇担任校长和教务,招募任课教师,接着就招生报名开张了。这完全不同于“法轮功”邪教组织出现后,各级领导强调要办老年大学,都能提供一定规模的教学场地和办学经费。大家完全是发扬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大庆精神,把老年大学办起来的。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从办学初的3个班、学员103人次,逐渐发展到目前43个班、学员703人次的规模。学员们在老年大学这块精神文明的沃土中,重现生机,提高了生命与生活质量,精神生活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从而使自己因学习而更加美丽。同时也表现了我校历届办学人员不断执著追求、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
在办学的过程中,我们时常在正视自己的作为:我们办的老年大学,究竟是不是一所大学呢?只有想清楚了这个问题,干起事情来才理直气壮。的确,老年大学是当代新诞生的一种大学教育的新形态,它与传统的大学,如复旦大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着极其明显而巨大的差异。
想想其它的一些大学或者所谓大学,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就这么称呼的嘛!著名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就是根据当时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为培养急需的人才办起来了。它们也不可能完全按照传统的大学那样,制订好学制、学位、课程详细定则,建设好完整的图书馆、后勤设施。一切就那样按照紧迫的客观需求,顺理成章地办起来了。
当前,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到来,众多老年人希望能找到提供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机构。而且,当老年人在创造自己学习方式的时候,也为自己学习的机构起了个响亮的名字--老年大学。他们之所以不以“老年中学”、“老年小学”或“老年俱乐部”、“老年沙龙”等名称来称呼自己的学习机构,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表明,他们把终身学习看得是多么的神圣,对自己是多么的重要,并以此来彰显自己崇高的追求,彰显这种学习机构存在的重要意义。是啊,许多人都会习惯地以传统的思维来理解大学,这是因为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府,确实有着其良好的声誉和诱人的魅力。他们感到,只有以大学自谓,才能使自己心安理得。相对于传统的大学,那些不甚规范乃至很不规范的、却也被称为大学的机构,在世界各地其实也还多得很,如非洲的三人大学、印度的耍蛇大学、美国的火车大学和乞丐大学等,这些都可以被称为是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而设立的大学。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典籍中,通常将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称为大学的第三功能,并且记录为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所首创,称为“威斯康星”思想。时间是20世纪初当时正是校长万·亥斯(Van Hise)在任。学校在推进直接服务中,采取的途径和方法之一是向社区民众传播知识。而为了传播知识,大学专门设立了一个知识推广部,包括四个服务项目:(1)函授,(2)学术讲座,(3)辩论与公开讨论,(4)一般信息与福利服务等。推广部为此开设了几百种课程,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补习班,为函授生编写教科书和科普小册子,编辑、制作各种教学幻灯片并到各地流动放映。他们还举办有关犯罪或其它题目的报告会,建立公共音乐室,甚至为面包师们提供专门讲座。总而言之,只要社会需要,学校都努力去做,而不计较其贵贱高低。类比今天我们中国大学中的老年大学,实际上就可以看成是模拟了当年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的推广部,只是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服务对象有异、称谓有异而已,但其直接服务社会的本质完全一样。这,就是我们新的认识的根。
作为大学,主要功能就是办教育,培养人;而老年大学还有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延年益寿等辅助功能。虽然老年大学并不像传统大学设立学院,也不授予什么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甚至老年大学并不研究若干高深的学术,或是某个科学领域的一般概念。从局外人角度看,无论是招收入学的学员,或是所开设的唱歌、跳舞、写字、画画等课程内容,很难说这些是属于高等的、高级的;因而难以被视作“高等教育”。但是,老年大学与所有现代大学具有重要的相同之处:它们一样直接介入社会生活,一样直接为社会服务。尤为有趣的是,尚没有一种相应的教育机构,以全面关怀老龄化群体的教育和学习为己任。老年大学由此得到了广大老年人的拥护,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当然,这不等同于“国家批准”、“政府批准”和“某某大学的二级学院”等等。我们确实不应该以这样的思维定势来看待这一新事态。
这里的关键是,开设的课程是老年人实实在在需要的、喜闻乐见的、认为最重要的。只有这样,老年大学才能始终朝气蓬勃。复旦大学以其突出的人才资源优势,创造着老年教育自己的特色。如2003年成立的由文理医各学科组成的30多名学员都是退休专家教授。研讨班的老年学理论研讨班,邀请各学科的专家教授,或通过他们邀请校外资深人士,多次举办大型公开讲座等。确实,高校所办的老年大学为广大老年人,尤其是知识型老年群体提供了宝贵的再学习机会,成功地培养了一批批生机勃勃的老年学员。他们在《金色黄昏格外妖娆》这本小册子里谈到了自己自由地选学喜爱的课程,交上了一批知心朋友;听高质量的讲座,使自己增长知识;与钢琴、声乐为伴,天天心旷神怡;学书法和绘画竟大器晚成;作品展出或得奖、演出展示自己的时候,心情极其愉悦;为学会电脑上机,能与时代同步感到十分自豪。这些文章因都是发自老人们的内心,给社会各界人士以极大的震撼。“老年大学好!”这在老年学员中几乎是有口皆碑,也从另一个侧面为所在的高校增添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为了又好又快地发展老年大学,我们应该根据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这两个根本属性,首先把老年大学纳入民间组织或是准民间组织范畴,遵照它们的发展规律顺势前进,以期更有效地开展公益性或互益性活动。在当今社会急剧转型时期,老年大学虽然已经创办了一二十年,但它们的社区性或区域性特征、自发性特征和群众性特征,越来越难以面对活动性突出而规模小、且组织性较弱、专职人员和固定场地和资金缺乏等问题,更看不到实际解决的具体日程。它们没有像商会等社会团体那样有严格的登记管理制度,也没有像民办学校等民办非企业去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当然也没有各类基金会那样具有稳定的财源和运作模式。在这种老年事业被边缘化的客观现实面前,民众真诚地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关心和重视。因为我们至今不甚清楚,如果在办学过程中碰到难处,应该向谁求援?谁又会挺身而出来实实在在地帮助我们解决?甚至我们都不知道,是不是每所高校都应该或是必须办起一个老年大学?老年大学办不办,办得好不好,究竟与所在高校有什么利害关系?等等,如同现行的老年法制定过于原则化而缺乏操作性一样,我们已习惯于一切靠自己。靠自己维持老年大学的运行,靠学员和老师的努力争取老年大学有所发展。
总之,面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各色各样的老年大学,我们都必须首先承认它们,正视它们;然后满腔热忱地去欢迎它们。当然,在老年大学总体中,绝大多数是按照条块建制兴办的,高校所办的只占极小一部分;相对于社区而言,高校不是一个面而是一个点。所以办老年大学,不宜单纯追求规模,这也是高校学历教育任务重、资源有限所制约的。所以我们制定了“控制规模、提高层次、办出特色、办出精品”的办学指导思想,全心全意为广大老年人服务。
对于高校把老年大学办出特色,我们认为首先应该有明确的定位和方向。至少不是简单地办成一般的老年文体活动室或文体社团,也不是老人们在一起玩耍和嬉戏的俱乐部或老年宫。在起步阶段,它可以先办成社区老龄工作者的培训基地或学校。那些中青年或低龄健康老人在正式从事老龄工作前,应在这里获得必要的理论知识装备。学校应在上海市政府或通过市教委直接领导、布置和监督下,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利用高校人才优势(包括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为上海市应对老龄社会、开展为老人服务培养预备人才。普通高校办好老年大学,并且办出自己的特色,发挥自己所独有的角色作用,为全社会的包括老年教育在内的老年工作事业作贡献,这应该是我国大学为社会服务功能发展的新视角,也是我们对这一中国特色新事态的新认识。普通高校办老年大学,前无先例,今无定论,究竟如何是正道?未得而知。还需办学者大胆探索,积累经验。我们只是坚守阵地,努力向前,以老年人为本,以实现老年人健康、和谐发展为目标,为老年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海 复旦大学老年大学 孙伟伟 沈文龙 杜作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