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课程常新 激发学习乐趣
——斜土街道老年学校记实
在市、区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在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的关心重视下,斜土街道老年学校在全面推进老年教育事业中,整合了社会各种资源,近几年来,开拓创新了扶老上网、老年教育特色课程等项目,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增添了亮点,让老人在新的学习课程中得到无穷乐趣,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以人为本,积极开设老年人迫切需要的课程
我们首先坚持从老人需求出发,以满足老人需要为宗旨,对社区300位不同层次的老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们对老人的需要有了更清楚的了解,从而为我们有针对性开设老年教育课程提供了方向。目前,我们基于问卷调查开设的篆刻、国画、书法、沪剧、越剧、歌舞、钢琴、编织、丝袜扎花、医疗保健、太极拳、十八法等特色班,受到社区老人的欢迎。2005年,我街道老年学校共开办22个科目、64个班,参加人数达1294人次。19个居委老年分校根据各自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开设科普班、读书班、京剧班、歌咏班、舞蹈班、气功班等特色班157个,共收学员2930人,组织老人观看空中老年大学讲座2333人次。其中,我们把部分艺术班作了调整,选聘了教学经验更丰富,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教师,他们以高超的技艺吸引了更多老年朋友来参加。这学期还增设了装裱班,深受老年朋友的欢迎。还吸引了更多外区、外街道的老年朋友来校学习。
民族舞特色班,在两年多时间内,编排了7只舞蹈节目,为社区、社会各方面演出了30多场,展示了老年教育的风采,并参加第二届东方“吉祥杯”舞蹈大赛,获得了“百花奖”,越剧班和沪剧班的学员参加区里戏剧大赛荣获两个三等奖等等。
二、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帮助老人与时代接轨。
自上海成功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后,上海市民掀起了“学英语迎世博”的高潮,学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对师资配备、班级设置、场地选择、教学设施进行全面安排,考虑到老人的学习基础不同,我们分别开设了26个字母48个音标班。
2005年孙福屏老师被评为上海市老年教育系统“我心中的好老师”,《英语初级》和《丝袜花艺术》两门课程获上海老年教育特色课程入围奖;我街道的老年教育工作多次在上海老年报刊登:《一片晚霞亦火红》、《学好英语迎“世博”》、《琳琅满目惟妙惟肖》等,2005年11月10日上海新闻综合电台2次播放斜土老年学校特殊成果。受到市区老龄办领导的好评。
三、“扶老上网”,使老人在网络中增长知识,获得快乐
斜土社区的老龄人口已达到14543人,占社区总人口数的20%,其中有文化的、家庭有电脑的老年人234l人.占老年人的16%。为了使老人生活更美好,根据区老龄办发出“扶一万名老人上网”号召后,面对老人希望掌握电脑技术,步入网络时代的要求,我们老年学校与老小孩网站、社区共建单位联系,充分利用街道妇联“百万家庭网上行”活动的优势,举办了一期又一期电脑学习班,目前本街道老人会电脑的有1895人,其中884老人参加电脑培训,并获得上海市“百万家庭网上行”计划自学考试合格证书。他们最低年龄60岁,最高年龄83岁。通过培训他们都已基本掌握电脑操作技能。
学校和街道建立扶老上网沙龙,开展电脑讲座、网上咨询等项目,让更多的老人加入网上行,使老人在网上冲浪中得到快乐。老人们高兴地说:“电脑网络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了,我们老年人也可以进入网络世界了。”
四、我们的体会;
- 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我校创办老年电脑班时,困难很多,首先在硬件建设上主动取得街道领导的资助,这是办好老年教育电脑班的关键。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场地、资金不十分充裕的情况下,在原有的250平方米老年教室基础上,2004年拨出资金近20万元,腾出场地近40平方米(使用面积),改建老年学校计算机教室,并在原来基础上添置了电脑、投影仪、桌、椅等设备,为社区老年人学习计算机知识以及上网提供方便;2005年底,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又想方设法挤出60平方米用于老年教育电脑室。
- 有力措施和资源整合
特色课程的设置,教材的开发,如果无一定的师资力量,和专家的研究以及管理措施,也是难以办好。因此我校为了“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采取了一些规范化办学措施,整合了社会各项资源。
- 规范老年学校管理体制,对原来分散的社区老年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构建一套较为健全规范的“老年学校一居委老年分校”二级老年教育体系;建立老年学校季度工作例会制度、半年工作推进制度、年终工作总结制度、教学效果反馈制度、定期检查制度等,为提高老年学校的教学质量,走上规范化办学道路提供了有力保障;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建立有75名师资的社区老年教育资源信息库。通过积极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把社区中有关爱老人、热心社区事业的公益精神的文教、卫生、体育等专业的退休专家、学者和具有一定特长的专业人才组织起来,为提高社区老年学校的教育质量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