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江区泗泾社区(老年)学校,有一个学风勤勉的诗歌创作班,班上有一位颇受学员爱戴的授课者王际平老师。在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日子里,各自居家的师生们,密切关注疫情防控的时事风云,以饱满的热情创作诗文投入抗疫,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年过六旬的王际平老师是一位“新松江人”。她原为上海交大人文学院从事国际汉语教学的副教授,退休后购房安居在泗泾镇。经泗泾社区学校王琪副校长热情邀请,自2019年春季起,开设诗歌创作课程,深入浅出地讲授古诗、新诗的鉴赏与写作。两个学期下来,几十位老年学员学得津津有味,诗歌写作热情高涨。“泗泾社区学校”公众号上为其辟设了《诗情雅韵》专栏,去年已推出好几期诗歌创作班学员诗歌习作专辑。
今年元月,正当学员们在微信群里酝酿着春节联谊活动,并期盼着早春迎接新学期之际,武汉传来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师生们的心。上海和各地选派医疗队驰援武汉,白衣天使们忘我奋战在救护第一线的事迹,一次次感动、感奋着班上的师生。他们与祖国共命运,提笔为战“疫”鼓与呼。
围绕抗击疫情主题的一首首情真意切的诗歌原创习作,在班级的微信群里陆续涌现。大家一道交流切磋,而王老师也在群里适时予以引导点拨,鼓励学员们认真修改完善。有的学员不但勤于写作,还自创自诵,精神可嘉。
2月下旬,王老师请远在西安老家的班长刘西栓,从微信群里近六十首学员诗歌习作中挑选出十五首来,她仔细审阅,对其中一些习作作了文字润饰,还从网上下载若干配图,熬夜精心制作成美篇《诗情雅韵?“庚子鼠年抗击疫情”特刊》。经泗泾镇报送松江区,参加“守护你我 爱满天下”上海师生抗击疫情主题网络文化原创作品征集活动。这个美篇特刊,并随后发布于《泗泾社区学校》公众号。
十五首美篇诗作中,有格律严谨的古体诗,更多的是舒展奔放的新诗。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对告别亲人毅然赶赴武汉、在医院忘我工作的白衣天使的热情赞扬,也有对在救护第一线不幸殉职的英雄医生的深切缅怀;既有对保护大自然、善待野生动物的冷峻反思,也有对基层社区扎实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生动反映,还有如《小朋友防疫拍手歌》这样易于幼儿传诵的儿歌……
王际平老师更是身先士卒,在家积极创作了不少配合抗疫、打赢防控狙击战的文艺作品,不仅有诗歌,还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上海说唱、浦东说书、天津快板以及沪剧、京剧曲调填词等。她把几首朗诵诗作提供给泗泾社区学校朗诵班的师生,由其制作成朗诵的音频作品传诵。朗诵班的周敏芳老师,为了真切表达出对于“逆行者”的敬仰之情,在家反复练习朗诵不下七八遍。
王际平老师满怀激情创作的朗诵诗《上海那个大年夜》,更是倾注了作者万般感慨和感奋之情。诗中写道:
“在这危难波及全国的春节休假中,在这病毒威胁临近身边的大年夜,上海医生挺身站出来了!” “于是,大年夜响起了集结号:出发,向武汉!于是,年夜饭变成了出征饭:出发,向武汉!……他们出发了!去冲锋陷阵,义无反顾,坚定信念!”
“大年夜,白衣天使、白衣战士们乘坐的飞机起飞了,向着武汉飞去;大年夜,火车开动了,满载着医疗器械,满载着上海人民的祈福心愿。这就是大中华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就是新时代啊,同仇敌忾,众志弥坚。这就是炎黄子孙啊,青山不倒,朝霞满天!”
这首诗作,后来经上海交大退休教工朗诵学会的老师朗诵制作成音频在社会上流传,被《上海老年报》一位编辑听到后,主动联系作者并刊发于该报文化版。
笔蘸心池抒胸臆,我以我诗荐轩辕。在这段举国抗疫的特殊时期,松江泗泾社区学校诗歌创作班的师生,以积极投入诗文创作的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不同寻常的答卷,体现了可贵的爱国精神和人文情怀。在春暖花开的岁月里,他们还将继续勤奋笔耕,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