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习网 上海老年人学习网
今天是2025年09月10日,上海:
首页 > 老年教育通讯 > 信息详细
在差异化发展中构建课程特色
2017年06月14日 来源:综合管理员 浏览次数:56

在老年大学内涵建设事项中,课程建设位居基础和重心位置,必须紧紧抓住,系统设计,精心耕作,与时俱进。老年大学构建课程,需要建立参照系,以形成课程建设的自觉和自信。本文拟选取若干角度,比较老年教育与高等教育在课程建设上的差异、不同类型老年大学在课程建设上的差异、同类型老年大学的不同发展阶段在课程建设上的差异,为凸显老年大学整体的以及不同类型老年大学个体的课程特色,提供管见。

 

  一、老年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差异化

同为大学教育,老年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课程构建思路有着明显的差异。这是因为,两种教育有着不同的办学目标、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肩负着不同的社会预期。

老年教育有着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双重身份。作为教育事业,它有特定对象。作为老龄事业,它有特定教育目的,即“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为目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老年教育推出了系列创新举措:在政府主导下创设多层级、全覆盖的老年教育体系;注重需求导向,保持进口、出口的开放形态,努力让不同年龄层次、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健康状况的老年人均有就近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强调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有机统一,不仅肯定退出职场的老年人“圆梦”(实现既往曾有的理想)、或“寻梦”(确立一个新的学习目标,掌握若干新的技能)的合理性,而且引导、鼓励老年人通过继续参加学习充实生活、增进健康、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以自己的才艺服务社会,在服务社会中进一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和人生意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老年教育创设的合目的性的体制及运行机制,使其课程设置充盈着休闲愉悦、健身养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偏重于实践技艺的掌握,学习和有为相结合并相互促进等特性。

老年教育的目标定位,规定了它和高等教育的差异性:它提倡创建示范性老年大学,现在可能乃至将来,不会以建设一流学科为目标;它不以学历教育为重,不以培养高端的创新性人才为追求,相当程度上淡化了教育的功利性,强化的则是满足对象的爱好选择,给予对象快乐,促进对象发展;它也有专业设置,也讲一专业内知识构成的高低衔接、左右互补,但不会过于突出、强化理论知识体系;尤其是在课程设置上,它更关注老年人爱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更强调课程的适需、教材的适中、教法的适当,并认为构建有别于高等教育的课程框架结构,是办好老年教育必须长期重视、持之以恒建设的一个基本课题。

 

  二、地方老年大学和高校老年大学的差异化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萌发成长的中国老年教育,已形成地方政府、老干部部门、高校、企业等多元主体主办的格局。不同办学主体一方面为落实国家发展老年教育战略在共同发力,另一方面,它们所处的不同景况(政策支持力度大小、拥有资源多少、办学的地缘特点等)决定了可以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即可以有意识地扬长避短,有作为地构建人无我有的课程,以求形成特长,办出特色。如果各类老年大学的课程各美其美,汇集起来,老年教育界将呈现百花齐放、美美与共的繁盛景象。

分析课程与文化关系,或许可以为地方老年大学和高校老年大学差异化发展寻觅到可行路径。

相比文化共性明显的课程,以地域文化为内容的课程大部分流布覆盖面尚窄,受众面因此较小,但并不意味着它只是小众课程,难以做大。从地方老年大学课程建设的历程看,有生命活力的文化通过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进社区,散发出自身独有魅力,赢得人民群众更普遍的文化认同,成长为特色课程、精品课程,是不乏成功事例的。宝山区老年大学的瓷画工艺课经多年积累和拓展,在教材出版、教师培养、学习团队建设、课程输送、慕课建设、世博会展示、工艺品制作等方面,均取得不俗成绩,与此同步,瓷画工艺课已延伸、扩散至多地老年大学(学校),成为被更多老年人熟悉、欢迎、选择的课程。瓷画工艺课的发展说明,坐拥地域文化宝藏且已设置课程的老年大学,怎么创新思路,打破围墙,强化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意识把该课程做大,大有文章可做。

将地域文化纳入地方老年大学课程建设体系,意义重大。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经济文化环境差异很大。各地的地域文化色彩斑斓、种类很多,底蕴深厚、富有活力。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和地域文化多样性,和多样性地域文化在交流交融中丰富和发展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有着密切关系。以课程为载体使地域文化得以传承、弘扬,是承认文化的差异化,亦是欣赏、保护文化的多元化。它对于激发民众对地方文化的自信,认同和热爱自己的家乡,为美化家园、构建和谐家园而努力,将是很有价值的培基工程。

  

  三、高校老年大学各自的差异化

高校老年大学的共性,是“大学办大学”。共享母体的硬件资源(教室、设备)和软件资源(管理队伍、教师队伍),是高校老年大学得以创办、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在人才开放和流动的社会中,高校老年大学可面向社会广揽英才,打造优质精品课程;在思路决定出路的改革创新中,高校老年大学可加强顶层设计,开辟老年人欢迎的学习通道,如上海大学老年大学推行的随堂听课。但高校老年大学与地区老年大学的基本差异,还是依托母体优质资源设置的部分特色课程,像东华大学老年大学的丝网花、上海大学老年大学的体育养生、上海师大老年大学的“八家讲坛”、摄影类课程等在行业内声名鹊起,都缘于母体优质资源和老年教育特性的有效对接。这其中,自然包括教师对课程框架的转换性设计,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增减,对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运用。

从前瞻性角度看(对有的高校老年大学已经是现实问题),任何老年大学可利用的资源——对于高校老年大学,是母体所能提供的资源;对于地方老年大学,是自己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它们的办学规模会不断逼近临界点,即课程布局总有基本完成时,办学规模总会达到基本稳定状态。这时,高校老年大学还有没有建设任务?如果有,内涵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目前人们的探索、思考、梳理较少,成熟的、可资借鉴的经验不多,因而有理由引起相关方的重视。从探索的角度说,笔者认为可以重点考虑两个问题:

一是课程的分散与集聚关系。上海高校老年大学均有数十年办学历史,各校开设的课程,少则几十门,多至百门左右。在资源利用趋向饱和时,高校老年大学的课程建设一般只有两个选项:一是走平面的、点状的、分散铺设的路,即只要老年人有需求、学校有教师即设课;一是走集聚建设的路,即在课程框架结构基本稳定状况下,综合考量时代的进步、老年人发展着的需求、学校的建设目标诸因素,用集聚方式,向着优化课程群建设的方向动态调整课程设置,使学校总体实力不断强化。笔者以为,为了助推高校老年大学可持续发展,发挥应有作用,后一个选项无疑更有价值。试看我国的城市群,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现在已成为国家的支柱(长三角以2.1%的国土,贡献了25%的经济总量)、创新的源头、对外竞争的重镇。明于此,我们就可以设想,高校老年大学也可以从课程群建设入手,提升它对社会的影响力和贡献度。至于课程群怎么建设,笔者意见是从方向和内容两个方面展开。课程群建设的方向,是提升内涵、凝练品牌。课程群建设的内容,是使课程设置立起来,以占领制高点,能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学员;是课程设置丰满点,像一棵繁盛的大树一样,有粗壮的主干,也有多向伸展的枝桠,形成网络状;是课程之间能互补,通过设置有较强相关性的课程,使学员既打实基础,还能兼收并储、触类旁通。高校老年大学所能动用的资源大多不丰富,有所为有所不为或许是它在限定条件下的正确选择。用好可贵的资源,向集聚要效益,在集聚中求提高,或将展示这种选择的美好前景。

二是课程的普及与提高关系。地方老年大学对街镇老年学校和居村委学习点负有指导责任,它可以统筹考虑几个层级学校间普及与提高的分工,如上海市普陀区老年大学与下属街镇老年学校实现对接,把普及的任务主要下放给街镇老年学校,自己则发挥师资优势和设备优势,开设提高性质的课程,目前,它有85%的课程为中高级课程。高校老年大学自成格局,难以与他者进行内部分工,自身的课程框架设计必须兼顾普及与提高。从老年教育的现实需求看,无论老年人原来的学历、水平有多大区别,开基础性课程,受众面总是比较广。每年大批新退休人员至老年大学求学,其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就想从基础学起。高校老年大学为了稳定发展,每学期开设一定比例的基础性课程是必要的。如果转换视角,高校老年大学只停留于、满足于开设普及为主的基础性课程,就无法起到辐射、示范、引领作用。所以,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合理安排课程内部结构,使中高层次课程占有相当份额,特别是提高各层次课程质量,就能洞见办学者的匠心、作为和追求。


 

 


热点推送 更多>>
访问人数 :
联系电话:021-64837223
时       间:上午8:30-11:30;下午1:00-4:30(工作日)
地       址:上海市徐汇区钦州南路500号5楼
邮       编:200135
上海远程老年大学
2016 ©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520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