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在上体馆外的特奥会指挥中心,来自数字集群专用通信网和互联网的调度信息不断,“全球眼”视频监控、“新视通”即时会议、电子标签证件、人员车辆无线测控定位等8项先进技术首次用于特奥。这些本地研发配套的技术,得力于上海多年来建立起的国际一流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力于全市“第一支柱”产业———信息产业的强大支撑。
申城信息产业的销售和经营收入已从2001年的1000多亿元增至2006年的近6000亿元,几乎每年都以千亿元跳升。从下面三个重要百分比指标判断,信息产业正处于又好又快的发展通道上———今年上半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已达13.6%,继续位居沪上“六大支柱产业”之首;信息产业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贡献率高达90%;近五年全行业总收入保持着年均30%以上的增长。
“13.6%”的“第一支柱”作用,体现在信息产业物质资源消耗少、产业发展高度国际化、向其它产业渗透性强,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如笔记本电脑制造,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物流枢纽为中心,百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年产量达3000万台,约占全球三分之一。各类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今年有望突破400亿美元,连续多年保持全市三分之一份额。在上海,信息产业50多万名从业者,实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则超过13%,相当于5%左右的就业人口创造了13%的财富。
“30%”的健康成长速度,体现在信息制造业与服务业“两条腿”齐步走,不断推动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五”至今,上海信息产业增长率连年保持在三成左右。专家分析认为,这一产业兼有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功能。尽管从这两大行业的绝对收入额看,“制造”对“服务”的比值是7:3,但以软件、互联网、电信、数字内容等为主的信息服务业增长速度则超过信息制造业约10个百分点,为金融、物流、商贸等其它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信息化技术保障。
“90%”的全市高新技术占比,体现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自主创新,为国家战略需求攻关核心技术。目前,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收入和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信息产业的占比实现了“两个90%”。上海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微电子产业基地和国家级集成电路研发中心,集成电路基础元件———“晶圆”的制造收入已占全国近一半。最新数据显示,已有19家IT领域国家级研发机构和工程中心、60多家跨国IT企业研发中心落户上海,仅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华为、中兴三家通信设备企业就在浦东集中了1万多名研发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