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宏伟目标”的要求。老年教育是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学习型社区的重要基础,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十·五”期间,上海的老年教育事业虽有较快的发展,但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教育在规模、层次、形式上尚不能适应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老年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与其他阶段教育相比仍是薄弱环节。为此,在“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快上海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构建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升上海教育水平,为建设学习型城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上海老年教育的现状
“十·五”期间是上海老年教育事业发展史上的最好时期,它为今后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一)市委、市府加强了对老年教育工作的力度。
2003年2月,市府召开了“上海市老年教育工作会议”,市委、市府领导从战略的高度肯定了老年教育的地位,并对全市老年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方向性的意见。2003年9月,市府办公厅转发了市教委等五个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老年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4年2月,市府又提出“改善老年教育条件,兴办10所,完善80所老年学校”的实事项目,并付诸实施,圆满完成。2004年10月,上海成功举办国际第三年龄大学协会第22次代表大会,使世界了解上海的老年教育,也使上海了解国际老年教育的发展状况。
(二)初步形成了市、区(县)、街镇、居村委老年教育的四级办学网络。
全市现有市级老年大学4所,区、县级(含局、大型企业老干部大学、高校分校)老年大学58所,街(镇)老年学校212所,居(村)委老年分校办学点3744所。据2004年底统计,全市参加老年学校学习和“空中老年大学”集体收视的人数为377430人次。全市各级各类老年学校开设政经、书画、文史、外语、保健、家政、文艺、手工艺、器乐、科技(计算机)等10大类约143门课程。促进了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提高了老年群体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养。成为上海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家庭的重要方面。
(三)老年远程教育有了较大发展。
“十·五”期间,上海“空中老年大学”先后播放了6门课程,目前全市有集体收视班近3000个,集体收视和有组织个人收视学员31.4万人,遍及60%的居(村)委。特别是《老年公民道德》和《老年实用保健》等课程深受社区基层组织的重视,引起老年人浓厚的学习兴趣。
“网上老年大学”开设了《柔性编织》和《怎样欣赏唐宋诗词》等6门课程,并开辟了《老年教育信息》和《老年学员优秀作品选》专栏,它已成为上海老年教育的又一不可缺少的形式。
(四)全市老年教育活动普遍开展,特别是街(镇)、居(村)委二级发展较快。
其主要形式是开办各种时事形势和保健养生讲座,建立读报组、读书会、报告会,组织文艺、体育社团和各种内容的沙龙,大大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据2004年底统计,全市参加老年教育活动的人数达55.29万,占老年人口的21%。
(五)老年教育的办学条件有所改善。
市级老年大学和各系统办的老年大学的教学设施正逐步改善。市中心城区的街道老年学校一般办在所在的老年活动中心或社区学校,郊区镇老年学校则在成人学校办学。在2004年的老年教育实事项目中,为改善街道(镇)老年学校的办学条件,市、区(县)各级政府共投入资金10433.41万元。在完成实事项目的103所老年学校中,独立校舍增加16771平方米,专用教室净增374间;各类教学设备如计算机、钢琴、音响和烹饪设备等净增8160台(套),改善了老年学校的办学条件。
(六)初步形成了一支老年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和兼职师资队伍。
各级各类老年学校共有专兼职管理干部2083人,其中现职干部310人。现有各类兼职教师2494人,其中有高级职称523人,并有一支志愿服务者队伍活跃在各级各类老年学校。
(七)老年教育的管理体制逐步理顺。
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建立了由市教委牵头的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配备了专职干部。部分区也开始建立了由教育部门牵头的老年教育工作小组,设立了办公室。有的街(镇)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小组。
(八)老年教育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老年教育为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为促进老年人增长知识、健康身心、扩大交流、融入社会、示范后代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开发老年人智力,服务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级老年学校接待了众多国内外人士的参观考察并获得好评,为上海建成国际大都市增光添彩。
二、上海老年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上海老年教育面临的机遇
1、上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发展老年教育提供更多经济支持的可能。根据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目标,2007年人均GDP为7500美元,到2010年人均GDP为10000美元。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发展老年教育事业提供了物质基础。
2、上海的各类教育有了快速发展。如九年义务制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9.7%,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9.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5%,上海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随着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也催促着老年教育加快步伐与之协调发展。
3、随着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快,老年人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和继续学习的需求也日益迫切。通过对全市老年人的6.7万份问卷调查,目前退休的老人中,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和一般的占91.3%;表示愿意参加各类学习的占55.8%,但目前真正参加学习的只有10%。这为加快老年教育事业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上海老年教育面临的挑战
1、对老年教育的紧迫性、重要性认识不足。上海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并且这一比例还在逐年上升,对高度人口老龄化下老年教育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对老年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学习型城市中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对老年教育要纳入教育行政管理序列并成为重要组成部分认识不足;对老年教育应与学前教育、初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那样编制事业发展规划认识不足。
2、上海老年教育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以及与老年人对老年教育的需求很不适应。据2004年末统计,上海市户籍老年总人口数达260.7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9.28%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30%。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人均寿命的延长,退休后的生涯达20年以上,这个年龄段的教育,将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3、老年教育基础建设仍较薄弱。大多数老年大学、老年学校的校舍仍然狭小。调查反映,目前有40%的老年学校场所不能完全保证,特别是市中心区和居、村委老年学校的校舍普遍紧张。另据对6.7万名老年人调查反映,有70%的老年人要求参加各种形式的有组织的学习;55.8%的老年人通过广播了解时事新闻;有31.7%老人要求网上学习。而目前的远程教育中,电视老年教育尚待提高,网络老年教育仍很薄弱,广播老年教育有待开发。因此,发展多种形式的远程教育迫在眉睫。
老年教育的教材建设和理论研究十分薄弱。没有专门的老年教育研究机构,没有专门的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刊物,老年教育的专职理论工作者稀缺,老年教育的科研项目与其他各类教育科研不成比例。
4、老年教育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目前老年教育虽形成一定规模,但老年教育的公共财政投资缺乏基本制度和基本标准。老年学校虽已建立,但绝大多数尚未报批取得法人地位。老年教育的基本统计标准、评估体系均未建立。
三、“十一·五”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科教兴市、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高度,大力推进老年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围绕老年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在政府统筹规划下,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发展老年教育,积极发展老年学校教育,加快发展老年远程教育,协调发展城乡老年教育。
“十一·五”老年教育规划的具体任务是:
(一)实施“一、二、三”老年教育工程。即参加老年学校学习的老年学员达到老年人总数的10%;接受多种形式老年远程教育的人数占老年人总数20%;参与寓教于乐的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文艺活动人数占老年人总数的30%。实现街(镇)老年学校的全覆盖,居(村)委和养老机构老年教育的全覆盖。
(二)建设一所校舍面积为一万平方米的设施好、功能全、特色鲜明的市级老年大学,成为上海标志性、示范性老年教育基地和国际国内交流窗口。并依托老年大学、高等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建设老年教育教学指导中心、科研中心、培训中心、教材编写中心、信息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
(三)重点建设好区(县)、街(镇)老年学校。全市每个区(县)都要建设一所校舍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辐射性强的标准化老年大学,以带动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街(镇)老年学校校舍面积达500平方米以上,并配备有一定先进教学设备。居(村)委老年活动室都要配备老年教育教室和设施。推广典型经验,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活动。
(四)继续办好“空中老年大学”和“网上老年大学”,创造条件,开办广播老年大学。
四、老年教育的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理顺老年教育管理体制。
理顺体制是搞好老年教育工作的前提。老年教育要纳入政府职责,搞好编制计划、规范管理和业务指导等工作。各区、县都要建立以教育部门牵头的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并设立办事机构(办公室),配备干部负责做好本地区老年教育规划及管理工作。教育部门与老龄工作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搞好本地区的老年教育。
(二)建立老年教育公共财政投入与多渠道投入机制,并列入政府教育行政序列。
老年教育的日常经费实行政府拨款,社会捐助,个人缴费的办法。老年教育是公益性事业,老年教育的财政投入要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相应提高,要随着老年人的增长而提高。市级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全市性老年教育指导、服务、市级老年大学和老年远程教育的办学补贴、用于干部、师资培训及教材补贴。区(县)和街(镇)老年教育经费按本地区老年人口数落实指标,区(县)为3元/人.年;街(镇)5元/人.年,主要用于本地区老年教育的指导、服务和各级老年学校经费补贴。鼓励老年学校办出质量、办出规模、办出效益。
(三)全市建设十所高校老年教育学院。
充分利用高校的师资、场地、设备等条件,依靠高校创办老年教育学院。以开展高层次非学历教育为主,并尝试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和需要的高等学历教育。
(四)全日制高校的社会学系(教育系)中,专设老年教育学科方向。
委托一、二所高校,为上海和面向全国培养一批年轻且有一定专业知识的老年教育专职干部和教师。
(五)建设一支老年教育专职干部(教师)队伍。
各区、县应按每万名老年人口配备1.5名老年教育专职干部。市、区都应建立老年教育兼职师资人才库,组建老年教育讲师团,到″十一·五″期末,培育出掌握老年教育特点,受老年人欢迎的、高水平的100位老年教育名教师,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六)加强老年教育的教材建设。
市成立教材编审委员会,动员社会力量投入教材编写,五年内完成20-30本教材的编写任务。为支持教材编写出版,市设立老年教育教材建设专项资金。
(七)加强老年教育科学研究。
依托市教育科学院,建立老年教育研究所;依托高校,建立老年教育网站;依托上海老年大学,建立老年信息管理中心。继续办好内部交流的《上海老年教育研究》,积极创办《上海老年教育》杂志。
(八)大力发展老年远程教育。
由上海远程教育集团牵头,继续办好“空大”“网大”。积极开发老年人喜爱的特色课程,五年内再开发5-10门电视老年教育课程,并录制DVD教学光盘。各区县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开设老年教育栏目。居村委要为老年人接受远程教育创造条件。
(九)设立老年教育奖励基金。
多渠道筹措1000万元作为基金,每年拿出20万元奖励优秀老年教育工作者和优秀学员。
(十)积极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老年教育。
根据具体情况,政府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和奖励。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兴办老年教育的新格局。
(十一)推进老年教育制度建设。
修改和完善《上海市老年教育机构设置的暂行规定》,对老年教育机构的设置、审批作出明确规定。制订老年教育的基本统计标准,建立老年教育的评估体系,制定规范的老年学校教育收费标准。建议市人大在适当时机制订并通过《上海市老年教育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