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老年大学课程设置的发展方向
(一)引导性课程设置比例将有所增加
我国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目前没有统一要求,各地各校都是针对学员需求特点和学校资源情况,以“因需设课、因地制宜”为原则,采用校本课程的方式自主设置课程。它具有设课灵活、开课及时、满足需求、紧跟潮流等特点,因此这种校本课程的设置方式已成为我国老年教育的特色之一。
伴随着老年大学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课程设置将从“按需设课”为主逐步增加“引导设课”的内容。今后,综合性老年大学有三种课程是要引导学员学习的。一是思想道德(包括核心价值观)课程。比如学习党和政府的文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式和国际关系等。这类课程可以帮助老年学员开阔视野、关心政治、充满爱国主义情怀,这是晚年幸福的基础。二是“文、史、哲、美”内容的课程。这些内容的课程,在欧美老年大学中是主要课程,而在我国老年大学课程中,仅占10%还不到。随着60后进入老年人行列,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偏高,学习层次必定提高。三是生命教育课程。这是主张正确对待生命、正确看待死亡的课程,老年学员一般都忌讳,但老年大学可以引导性地开设这类课程。
目前,已经有老年大学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了。我所知道的金陵老年大学在几年前就开始有意识地增加知识性和素养提升性课程的比例,增加“文、史、哲、美、生命”类的课程开设,像“易经”“哲学”“生命教育”等。昆明老年大学以知识性引导性课程设置为主,开设的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心理学等内容的课程超过了娱乐性课程。此外,天津老年大学医学养生系开设了“黄帝内经”“伤寒论”“医古文”等课程,提升了老年大学课程的层次。总之,按照《规划》提出的教育内容,老年大学将向知识型、高层次等引导性课程方向发展。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将渐成趋势
未来的规范化的省市级老年大学,将在以往探索各种形式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系列化、层次化、模块化的课程群,朝着课程结构安排的方向发展。同时,课程的体系也在其中逐渐显现出来。例如,天津市老年人大学的医学保健系,课程设置有:1.中医药学,包括中医药学基础、中医经典、中医舌脉诊、中医外治,中医方剂学、中医药膳、中成药、中药制剂、自然疗法;2.针灸推拿学,包括针灸、中医推拿、中华反射学、经络保健、李氏按摩;3.临床学,包括中医内科、中医儿科;4.妇幼保健医学,包括母婴保健、儿童保健与护理、小儿四时辨体捏脊;5.养生康复,包括心理情志养生、中医老年养生学。该系还进一步引导学员按课程体系选择学习课程,如对学习“中医药学”专业的学员建议选择中医药学基础—中医舌脉诊—中医方剂学—中成药—医古文—中医经典,其他自选;对学习“中医临床学”专业的学员建议选择:中医药学基础—中医舌脉诊—中医内科学—中医方剂学,其他自选。这就已经出现了课程体系的雏形。其他系如文史、外语、书法、绘画、声乐、器乐、戏剧、电脑等等,都有类似的发展趋势。吉林省老年大学教务处结合老年大学培养目标,也对学员选课给予有益的建议,比如建议学习声乐的学员,不仅学唱歌,还要选学乐理、作曲、歌剧等课程;对于学习书法绘画的学员,建议选学中国文学、唐诗宋词、印章篆刻等。再比如,武汉市洪山区老年大学明确规定本层级的学员应完成的学时和必修的教学内容(课程),需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学习水平和相应的能力(技能)方可升级。最高级别的研修班,制定有明确的研修方向和学习任务,包括规定本专业需要学习的课程体系,以研究、探索为主使之达到“研究生”的水平。这种“立体办学”的思路和实践应是未来老年大学在新形势下发展模式的一个范例,值得借鉴。
再有,上海、南京金陵等老年大学采用学分制,学员需按要求学习若干门必修课和选修课,修满一定学分,即可获得老年大学某专业毕业证书。这是一种引导学员按课程体系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方法。采取这种学分制毕业的方式,也迫使学校从课程结构的完整性方面设置课程,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未来省市级老年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将逐渐朝着课程体系构建的方向发展。老年大学将从专业的角度建构课程体系,更加关注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如每门课程之间具有的关联性和平衡性;更加关注课程层次的递进性,即每门课程的初、中、高级水平的确定标准及衔接;更加专注课程模块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时代性等新要求,以避免老年大学校本课程设置“碎片化”、“无序化”的弊端。从而使老年学员由单一技能技艺的平面式学习向搭建专业体系架构的立体化学习转变,进一步提高老年学员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以达到老年大学的培养目标。
(三)课程层次向深化发展同时具有时代感
课程本身是有层次的,老年学员的学习要求会随着学员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而更加深化,这样就促使老年大学逐渐减少低层次课程,向高层次课程设置方向发展。比如,计算机课程以前都是从入门开始、从开机关机学起的,今后到老年大学学计算机肯定是学习比较深奥的和高层次的东西了。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老年大学的课程也应提高课程设置的时代感和时尚性,设置更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让老年人生活在“智慧城市”中,也能跟上时代发展,掌握新科技。
(四)课程体系将更加合理
1.系统化设置
设置课程将建立和完善涵盖退休准备教育、生活适应教育、社会参与教育、死亡教育等较为完善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向提高老年教育系统性方向发展。目前,退休准备教育在我国几乎没有,在欧美十分普遍,尤其在美国、加拿大等国。美国的退休准备教育,一般都是由社会教育机构进行。他们深入到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对退休前五年左右的人员就开始进行退休准备教育,帮助他们了解退休生活的目的,引导他们怎样过退休生活才能有一个幸福晚年。具体到退休后如何过好家庭生活,如何调适好夫妻感情、与子女孙辈的代际沟通,如何维权,如何需求社会帮助,哪里能满足学习需求,等等。退休准备教育是我们将要补充、增加的内容,而生活适应、社会参与、死亡教育等也将在老年大学中逐渐建立健全。
2.分年龄设置
老年大学应结合不同年龄老年学员的不同需求来设置不同内容的课程。比如,“低龄段”老年学员(60~69岁),身体健康、求知欲强,刚脱离工作岗位,主客观条件决定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接受各种老年教育。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应当针对他们的不同需求,首先满足他们的感受性需求,进而进行正确引导、合理配置课程。老年大学所设置的如音乐、舞蹈、戏曲、文学、旅游、摄影、书画、健身、拳剑等课程,多数可以满足这些学员的需求。但今后,由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将摆在议事日程上,因此,职业技能培训,既要满足一部分人学习新本领再就业的需求,也要满足社会利用退休人员一技之长,弥补紧缺人才需求。所以,老年大学未来要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课程设置加以研究,了解老年人和社会双向需求,合理设置职业技能课程,从而引导老年人继续为社会建设作出新贡献。
又比如,“中龄段”老年人群(70~79岁)基本上完成了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角色的转换,一些“发挥余热”的人大多已经“第二次退休”。他们身体条件尚可,虽然还不需要侍候、照顾,但身体条件、精力已经有所下降,此时,比较关注养老金的增加、医保的改善、保健品的功效、身体的健康状况等。因此,我们在开展老年教育时,通过举办各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增强老年教育的针对性、趣味性,使这一人群防止上当受骗、学会理财、学会法律维权等。同时,这部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往往会出现问题,与子女孙辈的沟通也会出现障碍。因此,老年大学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老年学员的不同情况,开设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代际沟通的课程。
再比如“高龄段”老年人群(80岁以上)老年人大多进入了“多事、多疑、多忧”和“高龄、高发病率”的“三多二高”状态。他们对社会舆论、医疗保障、社区服务、自我照料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会有特殊需求。当然,老年大学不收80岁以上的老年学员了,但高龄老人还可以到社区学校学习。对高龄学员的教育形式应围绕“逗乐”和“康健”内容进行,更适宜“面对面”的沟通和心理疏导,并通过“结对”教育、上门辅导、政策解读等方式,以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健康素质与生活自理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要设置有关生命尊严、生死观教育等内容的课程,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疾病和死亡。
老年大学校本课程的设置方式,将继续发挥其满足需求、灵活设置等特长,成为老年教育的特色之一。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结合课程设置专业理论,结合《规划》提出的老年教育内容,结合老年人学习需求心理,进一步加以研究和改进,既满足老年人的感受性需求,也引导老年人关注自身本质性、理智性需求,这是今后老年大学课程设置的发展方向。
岳 瑛(作者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上海老年教育研究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