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习网 上海老年人学习网
今天是2025年09月10日,上海:
首页 > 老年教育通讯 > 信息详细
知识老人的需求特征及其科学管理
2011年11月15日 来源:郁中秀 浏览次数:181

        本文所指的知识老人,是指具有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退离休知识老人,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知识老人属于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亚群体,他们大多来自于大专院校和科技单位,退休后散布在社会各个角落。根据知识老人的需求特征,有针对性的实现科学管理,是为了达到三个“有助于”:有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观;有助于老中青三代知识分子的传承、衔接及和谐;有助于知识老人的积极养老。

一、           对知识老人需求的社会分析和心理分析
人的需求(或欲望)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命题。人的需求与社会的政治、道
德、伦理、宗教、法律以及人与社会的相互和谐,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要科学地揭示需求的本质,必须从社会分析和心理分析的视角出发,结合起来进行。
     1、对需求的社会分析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本身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和制约着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的东西。”笔者参与了上海师大退离休教职员工的调查,结果发现,“增加退休工资”是共同的呼声。确实,在“未老先富”的中国,长了退休工资,才能保障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但除了自然属性,人还有社会属性,这是人的最核心、最本质的属性,又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社会属性决定了,人除了衣食住行这些物质需要外,还需要关爱、尊重、理想、目标等高级精神需要,而这些精神需要却往往容易被忽视。
2、对需求的心理分析
人的需求是一种与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有联系,特别是与人的动机、情绪等都有紧密联系的心理活动。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人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反之亦然。譬如,某知识分子出于自愿,需要到社区义务宣讲“老年心理障碍和自我保健”课,社区满足了他的需要,他虽然备课辛苦,但能为老人服务,感到满足了自己感受幸福的需要。当然,需要有合理和不合理之分,对合理的需要尽量满足之,对不合理的需要则应劝说疏导。
需要这种心理活动其所以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还在于它总是与内部驱动力相伴,这是现代教育与管理的新理念赖以建立的基础之一,就是个人需要的内驱力。人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两种力量:外力和内力,其更重要的是内力。
    二、知识老人的需求特征
上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思洛(A.H.Maslow)提出了由低级
需要到高级需要的五个层次:1、生存需要;2、安全需要;3、关爱需要;4、尊重需要;5、目标的自我实现需要。这大体描述了人类需要的发展轨迹。我国开放以来,对老年人养老提出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教”和“老有所为”,也反映了老年人的六个共同需求。
     但人的需求除了共性,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异。它是由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教育程度、家庭和社会环境以及健康状况等决定的。比如,有的人对目标自我实现的需要比较淡薄,有的人则特别强烈。有为老太为实现孙子大学毕业的目标,省吃俭用,拉板车,这是因为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可是一当目标实现,没有新的期盼,她也就病倒了。再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别。知识老人与社会上其他群体的老人相比,究竟有什么差别呢?根据本人的所见所闻,认为有以下五方面差别:
1、强烈的求知欲
知识老人,特别是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学有专长的知识老人,一般
都有活到老学到老,“朝闻道,夕死可焉”的强烈求知欲望,学习已然成了他们的天性和人生乐趣。他们的求知欲并不因退休而泯灭,反而因为有了大量时间可自由支配而更加旺盛。我校前校长80高龄学电脑;一位数学教授年近八旬自学音乐乐理;一位教育学教师自学老年心理学,到社区义务讲学;一位化学老教师阅读了许多人文类书籍,写下不少心得体会,准备留给子孙后代。知识老人的强烈求知欲是反映在各个方面的,连旅游也与一般老年人不同,他们不仅对自然景观流连忘返,对人文景观也颇有兴趣,一丝不苟地推敲再三,有着孔子入太廟,每事必问的好学精神。
2、强烈的探索欲
探索是对未知领域的创新和拓展,知识老人与其他老人相比,有着更强烈
的探索欲。许多退休教授笔耕不止,如上师大退教协为本校已故名师立传,让学校的人脉和文脉久久相传。77岁的西南大学教授邓昭镜在退休前发现,经典热力学“热寂论”前后矛盾,退休后继续研究。经过九年的探索,连续发表论文50多篇,并出版了专业书,令人信服地批判了“热寂论”。
3、强烈的成就欲
知识老人总希望自己的业务专长继续被社会所承认,永远成为社会有用的
人。上师大有一位心理学教授,退休前后共写了9本心理学专著。他虽已75岁,依然每天清晨4时起床,辛勤耕耘,陶醉在自己取得的点滴成就中。上师大一位书法班的学员,从楷书到行书学了九年,其作品在上海和全国屡屡得奖,深为自己取得的书法成就而欣喜。一位哲学教授退休后来到老年大学学英语,为自己能用英语对话和规范地用英语作文而深感学有所成。
     4、强烈的参与欲
     所谓参与欲,就是参政议政的欲望。列宁说:“文盲往往是站在政治之外的”。知识老人一般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愫。无论是家庭成员聚会,还是学校同事见面,总少不了谈论国家大事。知识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知识和阅历等原因,为他们参政议政创造了先天的有利条件。
4、强烈的自尊欲
人人皆有自尊欲,唯独知识阶层的自尊欲最为强烈。知识老人与知识分子
一样,往往自命清高,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坏毛病。一方面看不起别人,搞“文人相轻”,另一方面又要别人尊重他,“士为知己者死”。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为《关于发挥我校退离休专业人员作用的调查、思考和对策》,文中谈到三部分人的状况:“目前我校退休专业人员的三分之一,在校内外参与教学、科研、管理和思想工作。诸如参与学校督导、老年讲师团、成人教育、夜校、老年大学等工作。第二个三分之一,因身体状况欠佳,或出国或在带领第三代,没有精力从事教学、科研。第三个三分之一人员,身体状况良好,思维清晰,智力资源完全处于闲置、浪费的状态,其人数在200人左右。”智力资源的浪费,其实质是对知识和人才的不尊重。
二、对知识老人的科学管理
管理是一门大学问,管理得法可以产生1+12的放大效应。要做到对知识老人的真正意义的科学管理,也须从管理理念、法规及方法上作全面的思考。
1、确立知识老人管理的新理念
首先要确立“管理也是服务”的思想,真正做到以知识老人为本,为其排忧
解难。其次是针对知识老人的特点,在管理上应区别对待。最后,要做到常规管理和非常规管理妥善结合。常规管理是指人文关怀,非常规管理是指对知识老人的深层次深层次管理,既要使他们颐养天年,又要尊重和发挥他们的智力资源,使其老有所为。这是当前知识老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2、建立和健全知识老人管理法规
知识老人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说到底是管理法规的缺失。2005年发布了
《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人事部、科技部、劳动保障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协关于进一步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意见》,虽然文件上写的是“意见”,不是法规,但我认为,中央是在研究这一问题,建立和健全知识老人的管理法规,确实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3、加强知识老人的信息化管理
信息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伟大的一次科技革命,信息化管理是现代管
理的最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先进的管理理念、权威的法规管理和到位的管理方法,是现代管理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
要实施信息化管理,首先要建立起一个分年龄段(6070岁;7080岁;80岁以上)的知识老人智力资源信息库。其次,退管组织要向所在单位主动提供知识老人资源信息,了解单位有哪些工作可以提供给知识老人“拾遗补缺”,让他们发挥余热,做到单位内部信息互动。其三,发挥大专院校、科技单位退管部门的主导作用,主动将本单位知识老人的智力资源信息向地区行政单位传播。与此同时,地区行政单位要提供街道和社区所关注和需要的授课题目。通过这种内外信息对称、信息沟通,来挖掘知识老人智力开发的潜能。
总之,知识老人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如何根据其需要特点,实施科学、和谐、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一个需要长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知识老人的需求特征及其科学管理
      郁中秀
 
本文所指的知识老人,是指具有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退离休知识老人,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知识老人属于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亚群体,他们大多来自于大专院校和科技单位,退休后散布在社会各个角落。根据知识老人的需求特征,有针对性的实现科学管理,是为了达到三个“有助于”:有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观;有助于老中青三代知识分子的传承、衔接及和谐;有助于知识老人的积极养老。
一、           对知识老人需求的社会分析和心理分析
人的需求(或欲望)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命题。人的需求与社会的政治、道
德、伦理、宗教、法律以及人与社会的相互和谐,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要科学地揭示需求的本质,必须从社会分析和心理分析的视角出发,结合起来进行。
     1、对需求的社会分析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本身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和制约着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的东西。”笔者参与了上海师大退离休教职员工的调查,结果发现,“增加退休工资”是共同的呼声。确实,在“未老先富”的中国,长了退休工资,才能保障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但除了自然属性,人还有社会属性,这是人的最核心、最本质的属性,又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社会属性决定了,人除了衣食住行这些物质需要外,还需要关爱、尊重、理想、目标等高级精神需要,而这些精神需要却往往容易被忽视。
2、对需求的心理分析
人的需求是一种与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有联系,特别是与人的动机、情绪等都有紧密联系的心理活动。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人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反之亦然。譬如,某知识分子出于自愿,需要到社区义务宣讲“老年心理障碍和自我保健”课,社区满足了他的需要,他虽然备课辛苦,但能为老人服务,感到满足了自己感受幸福的需要。当然,需要有合理和不合理之分,对合理的需要尽量满足之,对不合理的需要则应劝说疏导。
需要这种心理活动其所以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还在于它总是与内部驱动力相伴,这是现代教育与管理的新理念赖以建立的基础之一,就是个人需要的内驱力。人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两种力量:外力和内力,其更重要的是内力。
    二、知识老人的需求特征
上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思洛(A.H.Maslow)提出了由低级
需要到高级需要的五个层次:1、生存需要;2、安全需要;3、关爱需要;4、尊重需要;5、目标的自我实现需要。这大体描述了人类需要的发展轨迹。我国开放以来,对老年人养老提出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教”和“老有所为”,也反映了老年人的六个共同需求。
     但人的需求除了共性,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异。它是由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教育程度、家庭和社会环境以及健康状况等决定的。比如,有的人对目标自我实现的需要比较淡薄,有的人则特别强烈。有为老太为实现孙子大学毕业的目标,省吃俭用,拉板车,这是因为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可是一当目标实现,没有新的期盼,她也就病倒了。再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别。知识老人与社会上其他群体的老人相比,究竟有什么差别呢?根据本人的所见所闻,认为有以下五方面差别:
1、强烈的求知欲
知识老人,特别是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学有专长的知识老人,一般
都有活到老学到老,“朝闻道,夕死可焉”的强烈求知欲望,学习已然成了他们的天性和人生乐趣。他们的求知欲并不因退休而泯灭,反而因为有了大量时间可自由支配而更加旺盛。我校前校长80高龄学电脑;一位数学教授年近八旬自学音乐乐理;一位教育学教师自学老年心理学,到社区义务讲学;一位化学老教师阅读了许多人文类书籍,写下不少心得体会,准备留给子孙后代。知识老人的强烈求知欲是反映在各个方面的,连旅游也与一般老年人不同,他们不仅对自然景观流连忘返,对人文景观也颇有兴趣,一丝不苟地推敲再三,有着孔子入太廟,每事必问的好学精神。
2、强烈的探索欲
探索是对未知领域的创新和拓展,知识老人与其他老人相比,有着更强烈
的探索欲。许多退休教授笔耕不止,如上师大退教协为本校已故名师立传,让学校的人脉和文脉久久相传。77岁的西南大学教授邓昭镜在退休前发现,经典热力学“热寂论”前后矛盾,退休后继续研究。经过九年的探索,连续发表论文50多篇,并出版了专业书,令人信服地批判了“热寂论”。
3、强烈的成就欲
知识老人总希望自己的业务专长继续被社会所承认,永远成为社会有用的
人。上师大有一位心理学教授,退休前后共写了9本心理学专著。他虽已75岁,依然每天清晨4时起床,辛勤耕耘,陶醉在自己取得的点滴成就中。上师大一位书法班的学员,从楷书到行书学了九年,其作品在上海和全国屡屡得奖,深为自己取得的书法成就而欣喜。一位哲学教授退休后来到老年大学学英语,为自己能用英语对话和规范地用英语作文而深感学有所成。
     4、强烈的参与欲
     所谓参与欲,就是参政议政的欲望。列宁说:“文盲往往是站在政治之外的”。知识老人一般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愫。无论是家庭成员聚会,还是学校同事见面,总少不了谈论国家大事。知识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知识和阅历等原因,为他们参政议政创造了先天的有利条件。
4、强烈的自尊欲
人人皆有自尊欲,唯独知识阶层的自尊欲最为强烈。知识老人与知识分子
一样,往往自命清高,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坏毛病。一方面看不起别人,搞“文人相轻”,另一方面又要别人尊重他,“士为知己者死”。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为《关于发挥我校退离休专业人员作用的调查、思考和对策》,文中谈到三部分人的状况:“目前我校退休专业人员的三分之一,在校内外参与教学、科研、管理和思想工作。诸如参与学校督导、老年讲师团、成人教育、夜校、老年大学等工作。第二个三分之一,因身体状况欠佳,或出国或在带领第三代,没有精力从事教学、科研。第三个三分之一人员,身体状况良好,思维清晰,智力资源完全处于闲置、浪费的状态,其人数在200人左右。”智力资源的浪费,其实质是对知识和人才的不尊重。
二、对知识老人的科学管理
管理是一门大学问,管理得法可以产生1+12的放大效应。要做到对知识老人的真正意义的科学管理,也须从管理理念、法规及方法上作全面的思考。
1、确立知识老人管理的新理念
首先要确立“管理也是服务”的思想,真正做到以知识老人为本,为其排忧
解难。其次是针对知识老人的特点,在管理上应区别对待。最后,要做到常规管理和非常规管理妥善结合。常规管理是指人文关怀,非常规管理是指对知识老人的深层次深层次管理,既要使他们颐养天年,又要尊重和发挥他们的智力资源,使其老有所为。这是当前知识老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2、建立和健全知识老人管理法规
知识老人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说到底是管理法规的缺失。2005年发布了
《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人事部、科技部、劳动保障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协关于进一步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意见》,虽然文件上写的是“意见”,不是法规,但我认为,中央是在研究这一问题,建立和健全知识老人的管理法规,确实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3、加强知识老人的信息化管理
信息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伟大的一次科技革命,信息化管理是现代管
理的最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先进的管理理念、权威的法规管理和到位的管理方法,是现代管理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
要实施信息化管理,首先要建立起一个分年龄段(6070岁;7080岁;80岁以上)的知识老人智力资源信息库。其次,退管组织要向所在单位主动提供知识老人资源信息,了解单位有哪些工作可以提供给知识老人“拾遗补缺”,让他们发挥余热,做到单位内部信息互动。其三,发挥大专院校、科技单位退管部门的主导作用,主动将本单位知识老人的智力资源信息向地区行政单位传播。与此同时,地区行政单位要提供街道和社区所关注和需要的授课题目。通过这种内外信息对称、信息沟通,来挖掘知识老人智力开发的潜能。
总之,知识老人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如何根据其需要特点,实施科学、和谐、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一个需要长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热点推送 更多>>
访问人数 :
联系电话:021-64837223
时       间:上午8:30-11:30;下午1:00-4:30(工作日)
地       址:上海市徐汇区钦州南路500号5楼
邮       编:200135
上海远程老年大学
2016 ©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520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