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是社区工作的主要对象。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科学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寿命也越来越长,老年人口在社区中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安排好老年人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如何满足老年人渴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渴望健康长寿和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已成为社区工作的一个新的课题。上海卢湾区五里桥街道领导认为:开展社区老年教育,组织、吸引老年人参加到健康有益的教育学习活动中来,是落实“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满足退休老同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最好途径。于是,街道政府积极搭建社区老年教育服务平台,从场地、设施、经费投入,到组织机构、人员配备,都给予极大支持。在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领导的关心下,还成立了“五里桥街道老年协会”、“五里桥街道文体团队联合会”,由街道职能部门对口管理、社团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团组织。近年来,五里桥街道通过政府投资、社会资助,19个居委会的办公和活动场地都有很大的改善,社区老年教育也因此而蓬勃开展起来。
五里桥街道社区的老年教育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不但丰富、充实了社区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提高了老人们的整体素质,而且老人们身体更加健康硬朗了;心情更加舒畅愉悦了;家庭关系更加融洽和睦了;整个社区也更加温馨和谐了。
一、 “场外课堂”此起彼伏
五里桥街道除有相对正规的社区老年学校外,还有166支文体团队,有2630位退休老同志参加各个团队活动,有拳操队、合唱队、采访团、医联团等等。老人们参加各种文体团队后,他们需要学,需要教,需要不断提高。街道把这些自发、松散的老年文体团队纳入到老年教育范畴、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的有序引导。利用公园、绿地、广场,弄堂作为操练的课堂,成为五里桥街道的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各文体团队的辅导老师、都是本社区的居民,大家能者为师,互帮互学。有的居民原来就是这方面的教师、专家;有的是老年大学的学员,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马上回社区“批发”给队友们。团队的教材是根据大家的喜好自编。例如:合唱团歌谱大多是老年人喜爱的中外经典名曲;编织班的教材是帽子、围巾、披肩、马甲等等,既是日常实用品,又是艺术欣赏品。
斜土居委一位患肠癌居民,手术后心境一直不好,自从参加戏曲沙龙学习班后,心情开朗了,再也不为疾病忧愁了,身体也比以前好多了。
打浦居委每晚7点在明德坊组织社区健身舞队老人学跳健身舞,新队员源源不断,老队员自告奋勇当老师。通过经常练习健身舞,不少患高血压的老人,血压稳定了。有些“三高”老人也减掉了“二高”,患老慢支气管炎的老人,扩大了肺活量,身体好了,睡眠也好了,扔掉了药罐子。
斜土居委有一位六十多岁的张妈妈,竟然把团队学习班办到自己家里。前几年,张妈妈的老伴过世,女儿怕她孤独,希望她搬过去住。她不去!为什么?因为她家15.4平方米的小屋早已成了社区老年戏曲沙龙学习交流的课堂。白天把床拆了,老年队员有唱有跳,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这种自由组合的家庭课堂,成了社区老年教育一种小型、活泼的新形式。
很多年老体弱的老人,通过参加拳操队,学习太极拳、木兰拳、练功十八法,身体健康,精神焕发。社区中有位癌症患者,手术后一直坚持练习太极拳,身体康复得很好。社区太极拳队代表街道参加上海市老年运动会比赛,荣获一等奖。社区老年合唱团参加老年合唱比赛,获得二等奖。极大地鼓舞、激励老年人的学习热情。
二、 系列讲座灵活机动
社区老年教育由于受场地、设施、师资、资金的制约,难以开展正规课堂教学。因此,社区老年教育不能求大求全,很多教育内容是通过举办不定期的讲座来实施。讲座就办在居民家门口的居委活动室。讲座内容选择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和老年人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实际、实在、实用,老人感兴趣就来听,有空就来听,这种灵活机动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特别受老年人的欢迎。
例如:街道请卢湾区党校教授为社区老人和其他居民讲“房屋政策”、“台湾问题”;请上海阳光助老服务中心高级营养师讲“营养与锻炼”;请上海老科学技术协会老专家讲授“正确食疗法”、“老年人季节转换发病期的预防及控制”;请玫琳凯资深美容师讲授“美容及服饰搭配”、“中老年妇女皮肤护理知识”;针对老年人骨关节疾病多发,街道特地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专家进社区举办专题讲座和咨询指导,帮助老人树立骨关节疾病的康复理念,普及科学医疗知识,纠正了不少老年人在骨关节康复运动中的很多误区。例如,不少人以为爬楼梯是骨关节疾病的康复运动,专家指出:爬楼梯只会加剧患病关节的压力,加剧关节的病变。正确引导老年人进行“运动疗法”,加快骨关节疾病的康复。随着这一讲座、咨询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正确、科学的体育活动有效提高了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街道老年教育的开展得到了街道辖区内的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区法律授助中心律师义务为老年人讲解“老年人维权法律知识”,并通过现场案例分析,提高了老年人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法律知识。街道工商管理所的同志经常进社区办讲座,教老年人如何识别商品的真假,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深受社区老年人的欢迎。
街道老年人教育的蓬勃开展,引发了社区退休专家、学者的激情,他们感到有了施展自己特长才能,发挥余热的“用武之地”,有了服务社区、服务邻里的机会。桥一居委一位周阿婆,退休前是一家医院的妇产科医生,退休后,不仅自己积极参加社区的书法、服饰、表演等学习培训,还积极支持、配合街道兴办各类妇产科学习班,如:孕妇学习班、产前学习班、新生儿护理班等等;不仅热情普及妇科知识,还及时上门救治很多急病产妇和老人。她先后被评为全国十佳志愿者、市、区助老优秀志愿者。去年,76岁的周阿婆还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小区居民传颂的佳话。
丽园居委干部看到不少老人闲着没事,整天打牌搓麻将、家长里短发牢骚。如何把他们引导到健康有益的活动中来?居委干部结合老年人喜欢串门子、拉家常的特点,干脆组织成立一个“有话大家说”团队,经常学习时事,畅所欲言。老党员带头谈国家大事、社会热点问题,老人们也纷纷结合形势、结合自己实际,讲出自己的心里话,大家相互交流,相互释疑解惑,有困难相互帮助,心情越来越舒畅,参加的人也越来越多,凝聚了老年朋友,增进了邻里友情,密切了党群关系,和谐了社会氛围。
社区老年教育不仅丰富充实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有效提高了老年人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提高了老年人的精神境界。在社区开展的各类公益活动中,以社区老年教育组织为主的助老帮困、抗震救灾、慈善募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榜样带头作用:文艺团队的学员热情地到敬老院慰问演出:“巧手妈妈”编织班的学员织了帽子、围巾、袜子送到敬老院;劳模团的退休劳模学员义务为敬老院通下水道等等。
桑城居委近70岁的莱妈妈,两年来,编织了40多件帽子、围巾、袜子送敬老院,慰问老人,并与社区独居老人结对关心他们,被评为卢湾区优秀助老志愿者。
上海五里街道社区老年教育的蓬勃开展,有效地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创建学习型社会促进社区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上海 姚振裕 蒋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