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是特殊的成人教育,与学历教育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只有认真探索和研究其特点和规律,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加强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深化教学改革,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对外影响,增强社会效益。老年大学应开设什么课程,对老年人是否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每个老年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近年来,我校围绕培育“智泉”服务品牌,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老年学员满意不满意为工作标准,以用爱心做好老年工作,用真心结交老年朋友,用诚心服务老年学员为服务理念,全面贯彻老年教育的工作方针。并且积极探索规范化管理的新路子,注重“学、乐、为”的有机结合,积极推广“实用、灵活、情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同时还借鉴学习全国和省内老年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遵循因地制宜、因需设课、因人施教的指导思想,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因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条件日益改善,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果和社会效益。本文结合我校的发展实际及本人工作体会,就如何合理科学地设置课程,促进老年大学常办常新,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把握办学规律
老年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老年人文化层次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及时把握老年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准确定位,为科学设置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坚持按需施教,就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适应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和学习需求及社会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应做到:一是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要从满足大多数老年学员的实际需求出发,按需设课。老年大学建校初期,入学的学员绝大多数是离休的领导干部,他们的需求与当今的老年学员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老年教育的发展,教学规模的扩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学员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年人的传统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对文化生活品位的需求越来越高,兴趣爱好更加广泛,对老年大学的要求也逐年提高。二是已开的课程不是一成不变,要适时进行调整和增减。老年大学开设课程的特点是具有灵活性和可变性。由于学员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其课程设置也要随之变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使老年大学常办常新。因此,每年秋季招生前,我们都提前采取问卷调查、召开教师和学员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老年学员的意见和建议,科学制定合理的招生计划。从我校2007年秋季学员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呈现的特点是:(1)学员年龄趋向低龄化。50-60岁及50岁以下的占59.9%,61-70岁的占33.2%,71岁以上的仅占8.51%。(2)学员文化程度逐年提高。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0.09%,高中(中专)学历的占39.17%,初中以下的仅占10.74%。而1990年统计时,分别是16.7%、46.2%和37.1%,十二年来,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学员就增加了33.39%,初中文化的则下降了26.36%。(3)职业类型向多样化、高层次化发展,学员个人素质明显提高。有专业技术职称和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学员超过50%,离休干部仅占5.6%,退休干部占80%以上,退休职工、社会老人和退居二线的干部约占14%。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课题,而学员个体素质的提高,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4)男学员少、女学员多,前者占25.62%,后者占74.38%,这是设置课程、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学、为”结合方面必须考虑的特点。(5)对知识品位和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技能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这些特点在区、市级老年大学同样不同程度存在。同时,这些特点也预示着我们的教学组织、管理、师资水平、课程设置门类、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必须突破传统模式。只有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创新意识,才能适应现代老年人对老年教育的要求。
二、坚持与时俱进,促进办学常办常新
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学校经常组织有关人员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借鉴学习全国和省内老年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结合我校实际,大胆实践。本着因地制宜、因需设课、因人施教的指导思想,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一步拓展了老年教育的空间,按照“新、高、活”的原则,科学设置课程。新就是开新课,教新内容,力求推陈出新,常教常新。除继续开设传统课程外,又新开设了计算机、英语、钢琴、健身舞蹈、手工艺等课程。老年学校也普遍新开了时事政治、法律知识、卫生保健等课程,深受老年人的欢迎。高,就是课程门类、教学内容向高层次、高品位发展。要在开设初级班的基础上,向中级班、高级班、专题班、研修班的方向迈进,使新老学员都有新的目标和追求,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学习成果更加显著,兴趣爱好更加广泛,高雅。活,就是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把课教活,把学校办活。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但不拘泥于课堂,处理好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的关系,以学为主,学为结合,学以致用。坚持搞好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写生、举办书画展、参加联欢、外出参观学习、演出和比赛等活动,充分展示老年学员的风采和教学成果。由于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学习需求,从而也提高了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如我校2007年秋季招生,把整个课程分为十大类,共招收193个教学班。其中:国画类26个,书法类27个,声乐类23个,钢琴类31个,舞蹈类34个,戏曲类12个,英语类7个,摄影类7个,体育,保健,手工艺类9个,计算机10个,新开设了7门课程,受到了新老学员的普遍欢迎。
三、科学调整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课程设置一经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要与之相适应,才能保证教学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一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老年人的需求是关系到教学质量高低、教学成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对老年大学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校领导和教务处工作人员经常跟踪教学过程,认真听取学员和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做出对策。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做出相应的修改和补充,把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融为一体,确保教学活动正常进行。二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对老年学员实施课堂教育要从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和实际出发,坚持因人施教。由于老年教育是非学历教育,其教育对象是老年人,既有其心理、生理的共性,也有文化层次、职业经历、个人素质、入学时间的长短,这些各不相同的老年人混合编班,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讲究切合老年人特点的教学方法,对保证教学质量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搞好理论联系实际、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即:理论要紧密联系实际,精讲多练,突出重点,边学、边做、边练结合,并运用直观形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等教学方法。同时要适当引入现代化教学方式,使学员开阔眼界,巩固和提高教学成果。
四、拓宽教学渠道,积极增强社会效益
“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是老年教育的办学宗旨。推广“实用、灵活、情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把“学、乐、为”结合起来,是老年大学教学工作的方向,也是老年大学(学校)的工作原则。老年大学(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老年学员老有所为的积极性,拓宽学员走向社会、奉献人民的活动空间,促进学、乐、为结合,使老年学员充分展示老年人的风采和作用,为社会稳定和两个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如我校舞蹈班、京剧班、时装表演班、声乐班的学员,在学校统一组织下,积极参与青岛市重大节庆和社会公益活动;医疗保健按摩班定期到老年公寓,为老年人进行保健按摩;书法班、国画班学员积极参加各级的书法、绘画比赛和展览,都取得了好成绩。老年学员活跃在社区、乡村,成为社区、乡村文体活动的主力军;老年学员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本领,服务于社会和家庭,成为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不少老年学员通过老年大学的学习,学有所获,大器晚成,被有的专业协会吸收为会员;在参加各种比赛、展览中屡屡获奖,为晚年生活增添了光彩。
老年教育是一项夕阳事业,朝阳工程。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时代的发展,为老年教育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只要我们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老年教育事业就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山东青岛市老年大学 闫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