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至2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征求对即将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这是温家宝总理听取经济界专家的意见(1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饶爱民摄
据新华社电(记者 孙杰 贺劲松)2月6日下午,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邀请,12位基层代表走进国务院第一会议室,出席《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座谈会。
他们中有建筑工人、乡村医生、出租车司机、农民……
基层代表座谈报告属首次
15时许,温家宝来到会议室。他走到基层代表面前,笑容满面地和他们一一握手,亲切地询问他们的姓名和职业。
待基层代表一一坐下后,他才最后落座。
温家宝说:“多年来,每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都要召开座谈会,征求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
然而,为基层群众代表单独召开一次座谈会、直接听取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这还是第一次。”望着基层代表们一个个朴实的面孔,温家宝接着说:“大家可以放开讲,讲讲你们的心里话。你们关心什么事,希望政府办什么事,对政府工作有什么批评、意见和要求,都可以提出来。”总理亲切实在的“开场白”,让本来有些拘谨的基层代表轻松起来,纷纷发表意见和建议。
一口气提了11条意见
来自辽宁省鞍山市的下岗再就业职工肖岩首先发言。
设立下岗失业人员“创业超市”、扩大小额贷款规模……
肖岩快人快语,操着一口东北方言,提出了有关下岗职工再就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你谈得很好,一共讲了11条意见。”温家宝认真记下她的意见后说,“有不少意见很切合实际。”“总理,我来之前专门就下岗再就业问题作了调查。我原来准备了20多条意见,但为了节省时间,今天还只是挑重要的讲了。”肖岩的这番话引来一片笑声。会议室里气氛更加活跃起来。
47岁的于凯是北京首汽集团公司第三运营分公司的一名出租汽车司机。他正好坐在温家宝总理的对面。他就出台全国性的出租车管理法规、适度控制汽车保有量规模等提出自己的建议。
总理送代表们乘车离开
接着,工人代表李凯军、农民工代表樊书生、学生代表徐伟等陆续发言,分别就贫困学生助学金、农村科技推广等提出了建议。温家宝边听边记,并不时插话与大家交流。
当最后一位代表谈完时,已是18时30分,座谈会已持续了3个半小时。
座谈会结束后,温家宝还邀请基层代表们一起合影留念。
“来,我送送大家。”温家宝边说边拉着樊书生、肖岩等基层代表的手向门外走去。
室外,寒气袭人。温家宝总理站在会议室门外,送代表们一个个上车。当目送最后一位代表乘车离开后,他才迈步向自己办公室走去……
农民工代表樊书生与温家宝总理见面第一个脱稿发言
总理说农民工工资慢慢会涨
昨天中午12时,樊书生接受记者采访。与总理见面已过去4天了,他还穿着见温总理时的那套衣服。
穿着新衣服见总理
新京报:你知道自己可以进中南海见温家宝总理时是什么心情?
樊书生(以下简称樊):这是做梦也不敢梦见的事情,可现在成了真的。说实话,我很激动。
新京报:为什么选中你?
樊:当时的条件是,第一,出门打工10年以上。第二,倾向于河南的农民工,因为我们河南人出来打工的多。第三是技术好。我出门打工十几年了,而且在2006年全国建筑行业大赛砌筑工比赛上得了第7名———要不是我只有初中文化,可不是第7名。
新京报:你做了什么准备?
樊:开始通知我的时候,只是说见领导,没说是总理。
我被安排到宾馆后,才知道是要见温总理。我在房间里看了40分钟左右的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新京报:你主要看的是涉及到农民工的部分吗?
樊:嗯。我就是个农民工,所以我重点看有关农民工的政策。离座谈会开始有20分钟,我又看了一遍。
新京报:除了看报告之外,你还做了什么准备?
樊:我还准备了一个发言稿。我文化程度不高,稿子不是我自己写的,是我口述,别人帮我整理的。进中南海之前,住总集团还给我置办了一套新衣服,我就穿着它去见温总理了。
总理让代表别念发言稿
新京报:第一眼见到温总理什么感觉?
樊:第一眼,我没认出来(笑)。我看见进来一个人,身边的代表都站起来和他握手。我再仔细一看,在电视上见过的,就是温总理,就赶紧站起来。
新京报:你是第几个发言的代表?
樊:本来是第5个。可是温总理说向来女同志排在最后发言,今天让女同志最先发言吧。我就成了第6个。
新京报:念发言稿?
樊:我前面几个代表都是念发言稿。有一个代表拿了一厚叠稿子,足足念了20多分钟。由于语速太快了,连气都不喘。我那叠稿要是念完,估计得40多分钟。前几个代表发言时,温总理插话说,“你们把稿子放在一边,不要照着念”。但他们还是照着念完了。
新京报:那轮到你呢?
樊:我开始也想照着念,可刚念了“领导好”,温总理就说,“我不想听你念,你别看稿,有什么说什么”。我其实也愿意这样。前面的代表念了很长时间,和总理对话的时间少。
我想我哪怕只有5分钟,也要和总理聊聊天,才不算白来。
后来我就把稿子扔到一边,总理问,我有什么就答什么。
希望成立部门防止欠薪
新京报:你和总理聊了些什么?
樊:他问我有没有工伤保险,签没签合同。问我现在和以前的生活状况有什么不同。
新京报:你是怎么回答的呢?
樊:我说我在住总第六集团公司有集体宿舍,有统一的食堂、宿舍、娱乐室。还能看到电影,打上防疫针。
新京报:你提了什么建议?
樊:我希望国家能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来管农民工的欠薪问题。现在好多农民工都是靠爬楼、爬电线杆等方式,才能通过舆论把我们想说的事情告诉大家。我们农民工不善言辩,语音太重,容易紧张。
如果接触的部门太多,我们就不知道到底该怎么说,该跟谁说。如果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就好办多了。
新京报:总理怎么答复的?
樊:温总理说,“你提的意见如果报告上没有,我会研究考虑”。
新京报:你说农民工有的靠爬楼、爬电线杆,你有过这种经历吗?
樊:在东北的时候有过,几十万压在肩上。但是我要是真跳楼了,底下那几十个工人怎么办?我不能这么冒险。
总理让我保住那亩地
新京报:你还提到什么了?
樊:我跟总理说,农民工的工资有点低,总理说以后慢慢会涨的;我说希望能让子女到北京来上学,总理说考虑到农村和城市的差别,希望农村的子女出来上大学后能回农村发展,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以后会有相应的政策。
新京报:你觉的这些可行吗?
樊:可能以后会好一些吧。现在农村的孩子出来之后都不愿意回去。
新京报:你会把儿女带到北京来吗?
樊:我当然想,但是现在孩子来北京花费太高,我负担不起。我在北京,儿女在家,有了隔阂,回家女儿都躲着我。
新京报:你家人都还在农村,还种地吗?
樊:有。我家是每人一亩地。总理让我要好好保护那一亩地。我跟总理大体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一年只能挣几百元钱,不吃不喝也不够供一个孩子上学。总理让我发展企业和养殖业,可资金是个问题,我还是出来打工好一些。总理说将来会考虑解决农村贷款问题,不用担保和房屋抵押。
新京报:你有回家办企业的打算吗?
樊:暂时还没有,还是在北京打工吧。不过,如果以后真有优惠政策,也有可能。
单独合影体现总理关怀新京报:会后你们和总理合影了?
樊:是啊,我跟总理说,我想让总理签个名,单独合个影。我不是为自己,我是想让别的农民工知道,农民工也可以和总理聊天合影,让他们看到总理的关怀。
新京报:总理怎么说呢?
樊:他笑了,说没问题。
后来,会议延迟了将近两个小时才结束。我找温总理签名的时候,旁边的人说温总理已经很累了。结果温总理看到我说,我答应小伙子了,一定要给他签。
新京报:你对温家宝总理总体印象是什么?
樊:他很温和,和我谈话时,我一点都不紧张。他说话时都是笑眯眯的,就像家常唠嗑。
新京报:你告诉家里人这事了吗?
樊:事先没告诉他们。后来,在中央电视台播的时候,我儿子看到了,他给我打电话,我这才知道电视上播了。
今年回家,我要把和温总理的合影给孩子们看。
我没跟更多的人说,我觉得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骄傲。弄的家乡人都知道,产生那么大的傲气有什么用呢?踏踏实实地工作才是真的。
本报记者 张寒
■回访
樊书生
34岁,河南安阳内黄县的农民工,1991年出门打工,曾经做过小包工头,但因为被欠薪,四年没有挣到一分钱,反而赔了几万块钱。后来不敢做包工头,改做砌筑工。2003年来到北京打工。现在北京住总集团第六分公司做砌筑工。
他个子不高,说话的时候习惯盯着对方的眼睛,语速很慢。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他最愁儿子的成绩。今年寒假回去,他准备给儿子请个大学生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