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10月1日消息:金秋十月,丰收的季节,共和国迎来了58周年华诞。58年来,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团结奋斗,综合国力、人民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催人振奋的六方面关键数据,折射共和国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历程,描绘出一幅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的壮丽图景。
GDP:从679亿元到21万亿元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总体实力的指标。新中国第一个GDP数据是1952年的679亿元,那时国民经济百废待兴,工业增加值只占GDP17.6%。而2006年,我国GDP达210871亿元,是1952年的310.6倍,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3.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年均9.7%的高速前行,如今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越来越接近世界第三的德国。
国家财政收入增长620多倍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一穷二白,1950年全国财政收入仅62.17亿元。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了38760.2亿元,是1950年的620多倍。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财政收入高速增长,五年增长2万多亿元,是改革开放头25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进出口总额增长1500多倍
从最初主要与苏联东欧和周边国家进行贸易,到今天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我国进出口总额从1950年的11.3亿美元发展到2006年的17604亿美元,增长了1500多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使得我国全方位融入全球经济。
年均工资:从445元到2.1万元
工资是百姓最直接的利益。1952年,全国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为445元,而2006年达到21001元,增长了46.2倍。
改革开放前我国职工工资增速平缓,到1978年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仅为615元,与1952年相比,26年累计仅增长38.2%。而改革开放后,工资增长大提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职工工资每年的增加值就接近甚至超过2000元。
贫困·温饱·小康:居民消费三部曲
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是58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变化的三部曲。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经济比较困难、建设任务繁重,实行的是低消费、高积累政策,1952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仅为80元,直到1978年也只有184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家实行扩大内需、鼓励消费政策,居民消费总量不断增加、结构不断升级,2006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已达6111元,是1952年的76倍。
住房汽车:大发展同时面临新挑战
安居才能乐业,住房条件直接影响百姓生活质量。1949年以前,我国城镇居民每间瓦房(土房)住3人至5人的家庭占总户数70%以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居民住房条件逐年改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978年达6.7平方米,2006年超过27平方米。
汽车正逐步走入城镇居民家庭。1949年,全国民用汽车拥有量仅5万辆,而到2006年发展到3697.35万辆。我国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从1999年的0.34辆增加到2006年的4.32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