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从9:0起3聆听,一直到10:51结束,共有56次掌声。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提到改革77次,比前两届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66、56次明显要多。所以听起来一定不感到累!
大家感到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去年工作是‘提纲挈领、高度概括,客观总结成绩,冷静分析问题,是一个求真务实的报告’。近一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新一届政府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坚持稳中求进、攻坚克难,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要求,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好成绩。大家认为:去年政府工作有三个鲜明特点。第一,宏观调控创新方法,保持定力。第二,微观政策导向明确,落实有效,强化政府简政放权,实施结构性减税,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活力。第三,民生改善措施有力,托底实。保基本、促公平、提水平,建机制,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今年的工作,《工作报告》把握全局,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报告》所提出的今年工作中要坚持的三项原则是 :1. 向深化改革要动力2. 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3. 着力提质增效升级、持续改善民生。有全局性指导意义;提出的 深化改革的九大任务: 1. 推动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2. 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 3. 增强内需拉动经济的主引擎作用 4. 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 5.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6. 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7. 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建设 8. 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9.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回应了社会期待,百姓的愿望,抓住了关键,也突出了重点;阶段性目标、年度目标清晰、操作性很强。
老百姓特别感兴趣的是托底、限制的六大数据:GDP7.7%,CPI3.5%M2目标值13%(三个都是左右);还有财政赤字13500亿元,稳定不变;进出口增长7.5%;新增就业1千万以上。“听了以后心中踏实,让西方有看白戏的人没得话说!”还有保障民生的八条“兜底指标”,都比去年有所增长和提高,“让大家感到心里暖暖的!”
最有味道的是李总理语言风格鲜明、生动、活泼,接地气,令人耳目一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是语言口语化,接地气,群众听得懂、记得住。谈到去年工作用 “困难比预料的多,结果比预想的好”;谈到当前形势时指出:“我国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在谈到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时指出,就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在谈到投资时,李克强说要发挥好“‘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他还将农业称为“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并强调“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以及“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等,接地气的群众语言,轻松自然、人人明白。还引来阵阵掌声。
二是采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十分给力。谈到改革一连用了三个排比句:“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表达了改革的路径,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李总理还首次提出“舌尖上的安全”,“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三个“最”的排比,表明了政府对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责任担当和决心。他还善于采用对偶,“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让人能听懂明白、易记住。笔者注意到报告中提到的“我们要坚守二战秩序”,就是智慧地在“暗批”日本右翼势力。
三是新词不断、语言充满灵气。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许多新词。如“阳光财政”,表达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精准扶贫”,表达地方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确保扶贫到村到户,只有每个村、每一户的脱贫才是真正的脱贫;“权力清单”就是权力一律向社会公开,释放出规范信号。还有如“保障经济不滑出合理区间”、“蓝色国土”、用“中国式办法”推动医改、提倡“全民阅读”推动文化发展等新说法富有生命力,令人耳目一新。
人们人们没有想到的是,在22个省市自治区降低GDP预值,中央政府还坚持与去年打平。“这是要有魄力的!” 还有要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有人提出“任务很艰巨,来不得半点马虎!大城市人口都已超标,如何转移这需要智慧和谋略。”老百姓还担心地方政府的债务是否能解决好,报告中几乎没有提到?!希望中央特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