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习网 上海老年人学习网
今天是2025年09月10日,上海:
首页 > 老年教育通讯 > 信息详细
试论老年教育之以人为本
2011年10月17日 来源:复旦大学教授 杜作润 浏览次数:211

试论老年教育之以人为本

复旦大学教授 杜作润

 
参与老年教育近十年后,终于欣闻:在国家级的重要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重视老年教育,要大力发展老年教育。而在上海市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讨论稿中,我竟然真的看见了梦寐以求的“老年教育”几个字,并具体化了,谓之要“努力满足社会个体多方面的学习需求。建立广覆盖、多形式、更便捷的社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农村教育、老年教育和妇女教育,积极开展与市民社会生活、休闲娱乐、文化体育、医疗保健密切相关、灵活多样的各种教育活动,丰富个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实施市民终身学习促进工程,鼓励各级政府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为社会提供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新闻媒体的社会教育职能。”这些文化教育的大事,有的已经早有动作,有的还是愿景,虽然还在讨论中,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鼓励着我们继续探索。至少,对我来说,有了这些文字,就极大地刺激和推动了我继续学习和思考老年教育问题的兴趣与积极性。
在这篇短文里,我无法讨论得太深、太广,只是沿着我既往的思维惯性,学习和思考老年教育的以人为本问题。
 
人本主义思想,起源于西方中世纪晚近,它当时首先是针对社会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神权思想而提出的。由于对自然和科学实践、认识的逐渐深入,部分勇于思考、有担当的人们,主张用的主动、积极性、创造性反对神权和无中生有的神本主义;强调应该把人的自由、快乐、情感、尊严和价值放到首位。几个世纪以来,一些西方国家的高速发展,其思想理论的根,就是以这个被称为思想和精神解放的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虽然以神为本,以神治人的情况至今还远未绝迹,但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今天,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的发展却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以我的观察判断:无物肯定不行,追物必须适度,过分就会走向反面。物本思想,从历史的长跨度观察,可能是今天阻碍我们这个地球世界和谐、有序、持续和科学发展的新的最主要的阻抗因素。但是,要彻底摆脱以神为本的消极精神枷锁,摆脱社会拜物教或物本主义,摆脱神和物的奴役,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人类积累道德智慧,需要积累文化、科学的文明智慧,需要积累包括老年大学在内的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智慧。
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深入探讨以人为本的持续、和谐、科学发展观,正当其时。在教育领域,当然名正言顺地包括老年教育,探讨以人为本,弘扬人本精神,更是题中应有之义。
在已经起步并有初步发展的老年教育中,我们重视了入学老年人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健身知识的掌握与实训,艺术知识的传播与技巧的训练,以及重视推进电脑数字技术的掌握等等。所有这些,都大大丰富了这些老年人的头脑和活动领域,扩大了他们的生活空间,而且没有过热的功利追求。这自然就应该被认为是以老年人自身的发展为本。这是我们今天的老年教育,走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比之于其他各层教育可以更具现实性、前瞻性的原因之一。但以更开阔的眼光看,这还真的只能被认为是开始,只是以人为本的序幕。正场的戏还有很多很多。本文,先刍议以下几点。
 
其一,是文化或文明的提升问题。
这似乎仅仅与老年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关。有许多经验总结材料说明,进入老年学校和接受老年教育之后,老年人自身价值得到了提高,也促进了社区社团发展,同时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直截了当地说,我认为还要近一步审思我们对以人为本老年教育目的与目标的认识,要在现有的基础上,首先着力提升他们的文化与文明水平。这需要创置一些适合老年人甚至能吸引老年人修读的科学常识课程、科普或科技史课程,还要创置一些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人口学、美学等人文学科经典内容在内的人文综合性课程。我们要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启发和引导学员的兴趣,让他们思考、研讨文化或文明社会的发展,是如何在历史时空上展开的,使他们在现有的基础上,拥有更充实、更可靠的文化与文明的学识存储,能更多更深地了解和分析认识客观世界与人的主观世界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以他们特有的人生经验资源为基础,能站在较高的高度,审视现实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识别其中真正进步的或先进的成分,有意向、也有能力批评其中落后乃至腐朽的成分;使他们既有责任心和主体意识,又有能力和水平对现实社会生活中那些滋生致人腐败、堕落的潜规则,腐蚀无知心灵、浪费生命、无端消耗生产力甚至扰乱社会和谐的封建迷信活动、赌博活动、吸毒、卖淫、嫖娼活动等进行批评与抵制。
特别,对老年大学来说,应该在更高层次上致力于提升老年学员的文化与文明水平。
古代人对“大学”的一种通俗解读,就是大人之学。是大人,就要对社会有大的担当,是有文化和文明的大人,就更不能以“已经退出职场”或“已经退出江湖”为借口,推卸责任。当然不要倚老卖老,不要老子天下第一,更不要为老不自重、不自尊,应该弘扬中华民族老而弥坚的传统美德。我们既有“甘罗十二为丞相”的少年奇才的偶像传说,更有如季羡林、梁漱溟等以及“太公八十遇文王”的姜子牙那样的终身奋斗老人的典型形象。百岁老人马相伯,正好生长在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抗日战争(1939年)的中国最黑暗的乱世年代,他毕生就用他的学识,还有家产,与企图永远殖民中国的教会势力斗争,与帝国主义侵略者斗争,为了教育尚在愚昧和内斗中挣扎的国民,丢官、失财也无畏,到六十多岁高龄,还创办了复旦大学。到1939年去世之前,还仍然不忘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和成长,悲怆万分地说:“我只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人叫醒。”[1]这些老人、大人的胸怀,就应该是今天我们以人为本的老年大学的老人、大人学习的榜样。不是亦步亦趋学这些前贤,不是要求我们都达到他们的水平,而是要有他们那样的精神境界,要有他们那样的生存意念。现时代,年高、品位高的文明人,他的老有所乐,应当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能仅仅只是个人民主、自由之乐,不能仅仅只是个人福、禄、寿、喜之乐;大学中出来的文明大人,更应该主动、积极追求老有所为之乐,追求老有所学之乐,追求老有所思之乐;我们的老年大学,真的要以老人为本,就要努力发掘老年人的无限潜能,提升老年学员的文化和文明品位。
总而言之,老年教育以人为本,首先要把老年人看作是应该有文化的文明人,看作是应该有肩膀且能担当的人,看作是不仅有肉体而且有思想、有精神的人。在这个问题上,老年大学,尤其必须要有踏踏实实的教学组织和探索,必须要有高瞻远瞩的目标和理念。
 
其二,坚持道德教育的问题。
道德教育,始终是古往今来的教育名家,包括孔夫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洛 克、卢 梭、夸美纽斯、蒙台梭利、蔡元培、陶行知等都非常重视的问题。与孔夫子一样,同为春秋名家的荀况,更有许多为学、为教要重视道德修为的至理名言和对无道缺德的鞭擗。
如:“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陷,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非义谓之至贼。”
又如:“志意修则骄富贵矣,道义重则轻王公矣,内省则外物轻矣。”
这其中就有许多重视人本身的精神特别是道德修为而轻外物的教育思想。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重申,要贯彻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我的学习和理解是:我们的老年教育,也不可能例外,而且应该为实践这一原则去努力奋斗。德育的方法、组织、形式等,可以而且应该多种多样,可以革新说教式的、无效的德育而另创新样,但不能没有,不仅不能没有,而且应当为先。
当我在讨论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时,已经非常清醒的注意到,我们国家社会、文化与经济生活中令我很不满足的道德现状。为此,我特别反复吟味古典《大学》一书中的开篇名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注:当年古文中之“亲”,同今日之“新”)这句儒家古老的经典,对我们今天的大学来说,好像是很有针对性,它好像就是指着我们大学的鼻子在说的。大学教育没有了“明德”、“修善”之道,仅仅只有以技术、技巧、谋略、强身健体等为目的的培训,这应当看成是一种教育危机。以人为本的老年大学、老年教育也不可能例外,他们甚至连被认为是无实效的德育课都还没有。而道德教育的缺失,使我国今天各层教育都处于一个关口:进,可以巩固已有成果,获取真正成功;不进反退,就必然失败。没有对主流社会明德、修善的道德标准的认知,特别是没有养成践行的习惯,社会生活中腐败的潜规则和为小利逆向而动的低向德行,许多时候就会自发的滋生和蔓延。中央党校张志明教授曾经写道:反观我们的国民教育,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被灌输大量的“道理”。这使他们过早就失去了率真,可到了十八岁也未必懂得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须懂得和遵守的“规矩”,就更别提如何对自己的社会行为负责任了。而如果主流社会阶层的国民多是无法对自己政治行为、经济行为、文化行为尤其是个人私生活领域的道德行为负责的人,多是无法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人------,那我们这个社会就是最危险的社会,任何突发事件都可能酿成惨剧。这是最大的国家安全问题,比所谓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等要命得多。无论你培养了多少所谓人才,这都是国民教育最大的失败[2]。张教授的文章,可谓已把话说绝。我们应当提醒老年大学里的大人们,包括那些大人的老师和学校行政领导,让他们也有机会和耐心,好好思考张教授提壶灌顶的忠告。我们必须花大力气,提升这些作为主体的大人们的道德认知和践行水平,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我的具体建议是,首先以胡锦涛同志的“八荣八耻”为主要纲领,当然还可以有所增加,组织一些用心思考过老年道德教育问题的教师,编写一部包含基本道德元素的教材(其中,特别要注意,只在“提法”上、大话上、口号上动脑筋,是绝对没有效果的),然后,本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传统经典之教,施教于受教育的人们。
教育的方法,主要应该是让学生和老师共同观察和评论现实,收集报刊和媒体的相关材料,提出问题,联系思想,结合实际,阅读教材,并进行深入的讨论。
写到教学方法,我想再多写几笔。
其三,教学方法问题。
老年教育,特别是老年大学,要上课,要有“先生讲、学生听”的教学氛围。这是我们几千年的传统,实行起来也很方便,前面说过,效果也不错。但是对于这些大人,我们还可以做更多的探索。以德育来说,其复杂性,恰恰就在于它和教育的许多问题联系特别密切。众所周知,它与我们整个的社会生活,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等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的教学,和学校的许多其他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关,也是很显然的。
基于此,我认为,德育就可以施行案例教学。案例,自然不会是人工编织的案例,而是从社会现实生活(包括学校自身)中选出的故事性例题。在课堂上,以某些方法、从某些角度,分析它的原因、后果、教训或经验,提升认识,推论愿景,及于理想。我认为案例教学法,对那些老年大人特别合适。以下,仅仅为了解释我的建议,举几个我所知道的、可供参考的案例,它们只是我从报刊媒体上采集到的教育问题案例的一部分。
案例一:《法治生活报》2008年9月26日刊登了一封信,是贵州六盘水钟山公安分局一位民警写来的。反映他和同事在公共汽车上执行公务抓捕嫌犯时,与嫌犯接触、对峙、受伤,急呼:大家帮一下忙!大家帮一下忙!可是旁边的乘客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而之前,他们都已亮明了身份。信中说:“为了老百姓的安全,我流血流汗,无怨无悔,但是群众的冷漠让我感到极大的困惑。”
建议的教学重点:围绕“困惑”,分析现行公民道德中的问题,以及解答问题的可行路径。
案例二:上海《报刊文摘》2009年2月16日刊登了一篇题目为“他在大地震中新生”的报道,摘自《监察风云》。说的是一位叫“董维垒”的30多岁的男子,于2008年6月4日上午,在什邡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取了《抗震救灾荣誉证书》后,与他的抗震同伴一一告别时,大家都叫他“董队长”,并要求他留下通讯联系方法。然而他却说,我没有通讯地址,还是你们留给我吧。最后他只好老实地告诉大家:“说出来你们肯定不相信,其实我是一名公安机关通缉的逃犯。地震把我震醒了,我决定今天就去投案自首”。
这是一个很精彩的案例,可惜,我无法全部抄录。教学,可以在“震醒”二字上着力。
例三:《扬子晚报》2009年6月30日在“社会生活”栏里有一篇报道:前天晚上9点多,家住浦口大桥村的王奶奶带了孙子在小区玩。孩子要荡秋千,哪知道秋千被一个“老玩童”占据了。为了争这个秋千,王奶奶与老头发生了争执,到激烈时,她把手中的包砸向对方,因为包内有硬物,“老玩童”头破血流。
本例可以作为解读道德传承论题的参考导言。
 
案例四:还是《扬子晚报》的新闻,2010年3月22日的“中国新闻”栏有篇报道,题目是“西安交大造假教授被解聘”。题注说:6名教授连续举报两年,学校领导屡次劝阻,称弄虚作假成风不必大惊小怪。
本案例可以着眼于“弄虚作假成风”之怪患,和“不必大惊小怪”的淡定之“理”。
 
此外,无论是前面说的提升老年人文化或文明水平的教育,还是德育,都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但本文不能写得太长,只好点到为止。
对于一些新方法的引入和试验,不能期望一举成功,需要花许多的努力,需要进行长周期的试验和探索。这里最主要的是把老年人、大人,作为有潜能、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主体人,有自治、自主、自尊意识的主体人。教育,就在于给他们设计和提供一个学习、讨论、思考的场景和氛围,激发他们入场、思考、分析、评论、吸收的意识和行动。在案例教学或讨论式教学方法之下,他们可能学到更多,包括真正领悟到理想信念,学到知识,学到方法,养成学习和思考的习惯,从而达到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不教”之教的水平,可能为建设学习型社会跨进一大步。
 
 
参考文献
[1] 杜作润,《复旦校长薪传录》,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5月,第11页
[2] 张志明,“国民教育的缺失是最大的国家安全问题”,《中国青年报》,2007年11月19日
 
 
 
                                            
热点推送 更多>>
访问人数 :
联系电话:021-64837223
时       间:上午8:30-11:30;下午1:00-4:30(工作日)
地       址:上海市徐汇区钦州南路500号5楼
邮       编:200135
上海远程老年大学
2016 ©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520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