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乐龄讲坛是静安区老龄办为落实静安区政府居家养老实事工程,于2007年2月会同静安区教育局,静安区学习型城区建设联合会共同搭建的社区公益性教育平台,也是老年终身学习的平台。讲坛以社区老年居民为听讲对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实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创办五年来,共开设讲座520余次,听众达5.5万人次,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讲坛在开办过程中,通过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稳定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它作为社区老年教育的一种形式,既不同于众多老年学校的教育模式,也有别于林林总总的社会讲坛,无论是课程题材设置,主讲者队伍配置,听讲老人的组织管理,还是各授课点设备设施配备,以及讲座的反馈评价等,都有它不一样的做法。
一、乐龄讲坛的鲜明特点使它拥有一大批听众群,且男性多于女性
1、与社区老年大学以教学班为单位,上课内容系统,知识结构比较完整,有整本教材,学习周期长,节奏慢相比较,讲坛更多地体现的是“短”“平”“快”“精”“活”“实”等诸多特点。
“短”—内容集中简约,可以是一题一讲,也可以是一题多讲;
“平”—内容喜闻乐见,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快”—切近社会热点,紧跟时代形势,信息及时,观点鲜明;
“精”—融“知识性、思想性、实用性”于一炉,曲高和众,与时俱进;
“活”—发挥主讲人特长,内容健康又具个性化。
“实”—老年保健的实用,时事热点的实际,人文科技的实在,地域文化的实情,文学历史的实事求是。
由于讲坛的这些特点,能够适合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特别是男性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听者踊跃。目前听讲男女比例为3:2。
2、与众多市区社会讲坛不同,乐龄讲坛也有它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1)地域性—依据静安区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和静安区的区域特点而设立。
问卷调查显示,静安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健康水平颇高,并存在三多现象:知识分子家庭的比较多,子女在海外的家庭比较多,有学习愿望和有学习能力的老年人也比较多。静安区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迅速,作为精神产品,目前各类社区学院、老年大学、街道社区学校、社团机构、民非组织就有400多个(所),静安的社会生态和老年人的实际现状为开办乐龄讲坛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2)专属性—以本区五个街道社区内的老年人为主要对象,也吸纳非本区老年人参加。
讲坛定位对象为老年人,问卷调查显示,参与听讲的老人年龄都在50-60至70-80岁,甚至90岁,大多原来为教师、医生、技术人员、公务员、自由职业者,也有工人,也有离休干部。有一批长期在市区讲坛听讲的老人也加入到乐龄讲坛中来,成了乐龄讲坛的热心听众。讲坛所有题材因而专为老年人设计。
3)社区性—每个街道设立一个讲座点,共五个讲座点,讲座点全覆盖,扎根于社区之中,紧贴身边的百姓,方便老年人就近听讲,也可根据需要择题走动听讲。这一特点极大地满足了无法赶远路去市里听讲座的老人们。
4)周期性—常年制,每年两期,每期十数周,每周一至五天天开讲,讲座频度和密度高,题材丰富,主讲人密集。只要感兴趣,摆脱个人因素,可以不间断地听到到内容广泛的讲座。
5)公益性—由政府出资,非市场化运作,排除物质影响,纯免费听讲,追求社会效益。
6)服务性—以人为本,将人性化服务贯穿于全过程,让老人们感到舒心、满意。
二、建立稳定的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提升讲坛的质量和品位,形成讲坛的特色,促进讲坛个性化发展,令老年人刮目相看
乐龄讲坛的特有稳定模式归纳为“政府扶持,资源整合,下沉社区,师生参与,条块结合”。
政府扶持。由区老龄办每年出资10万元作为讲坛日常运作经费。
资源整合。区老龄办、区教育局、区学习联和各街道分别拥有组织宣传本区老年人参与讲坛听讲、提供主讲人的信息,配置各讲座点工作人员和设备资源的权利,并提供为老服务政策和老年教育策略咨询,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确保讲坛安全、顺利、有序运作。
下沉社区。讲坛最大的特点在设立五个讲座点,分布在五个街道,老人出家门不出10分钟就可到达。讲座点按不同题材开设板块内容,定期轮换,避免交叉重复。这样,从讲坛整体看体现了课程题材的综合性、序列化,从每个讲座点看又体现了讲座的专题性、系列化。街道、社区学院提供了设备齐全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场地和报告厅,使讲座与社区活动互为补充,又互不干扰,社区活动有动有静,有感性有理性。讲坛融入到社区,既提高社会对讲坛的知晓率,又促使讲坛对社会的亲和力和幅射力。
师生参与。讲坛不囿于单纯的师讲和生听,而在四个方面作了突破:(1)根据学员思想表达的需要,每次讲座预留一定时间开展师生互动,学员可以举手提问,主讲人当场解答,各表己见,可以解惑,也可以交流看法。(2)鼓励学员回原单位、社区居委,通过理论小组、读报小组开展漫谈讨论,对所听内容进行消化,据统计,目前已有十来个这样的小组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活动。(3)鼓励师生动笔写文章,可以是一得之见,有感而发,甚至深度思考,《静安社区教育》提供刊登的机会,已有十余篇佳作先后被刊用。(4)从本学期起,讲坛增设每学期一次的机动讲座,让学有所成的学员上台主讲。乐龄讲坛为学员提供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正在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条块结合。由政府职能部门区老龄办、区教育局、区学习联联手主办,街道老龄办民政科、教育局社教办、街道社区活动中心、学习资源联盟共同承办。讲坛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网络逐步理顺清晰,为讲坛提供有力的组织领导保证。
三、加强主讲者队伍建设,确保主讲人的质量和品质,是讲坛生命力和活力之所在,为老年人所认可
根据主旨要求,讲坛通过以下路径获取符合主讲要求的合适人选:上网搜索、去市区讲坛听讲、各方面推荐——走访了解主讲人情况——向主讲人提出要求——现场听讲,作《听讲笔记》——定期征询意见——遴选出好的主讲人——用某种方式留住好的主讲人,建立一支稳定有变化的主讲者队伍。
主讲人的选择并非“海选”,而是有针对性地选择,前提条件是必须有一定学术造诣,热爱于老年教育事业,应该是高等学府、研究院所、专业机构的学者、教授、研究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要求,目前定为五个板块是比较符合实际的,既体现了较高的文化元素品位,又反映了社区老人多层次欣赏水平和可接受程度,也要从政府资金投入的实际情况考虑,因此主讲人及其题材的选择途径不能简单模仿照搬《百家讲坛》《东方讲坛》模式,也不能吸纳社会上被商品化了的层次不高的“讲学者”,应多信息多渠道地严格按要求程序,有的放矢地选择主讲人,保证质量。为此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这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是办好讲坛的第一要素。
四、题材是讲坛的重要载体,根据讲坛自身特点和老年人实际需求确定题材,能够使老年人近悦远来
讲坛从四个方面设置题材:确定公共题材四个——建立特色题材一个(静安区区情区貌)——拓展新研究成果题材若干——编制讲座讲义、提纲(由主讲人提供)。
五大板块经历了一个调整过程,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和老年人需求的改变,讲坛逐步形成了公共题材、特色题材、研究成果题材共存的格局。题材开发从实际需要出发,题材和主讲人是伴生关系,它们间的紧密结合为讲坛提供了优质教学资源。按惯例,讲坛是无需提供讲义的,但每一讲都印发讲义(提纲)是为了满足老年人听讲作笔记的需要,是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的。
五、听讲老人是讲坛的直接受益者和中坚力量,宣传组织好乃至吸引住老年人又是讲坛重中之重的工作
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1)街道社区居委的宣传发动,基本形成一张联络网(区老龄办——街道民政科——街道老年教育干部——各居委);
2)区属机关事业单位退管会宣传,摸清人数,发放《授课指南》;
3)本区、非本区学员现场发放《指南》;
4)《静安社区教育》《静安时报》登载讯息;
5)热心学员外区发放《指南》;
6)建立“乐龄一卡通”信息平台,学员刷卡进场,记录统计参加次数情况;
7)开讲时的组织管理,提供人性化服务。
听讲学员组织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吸引和留住人,要与前两个“途径”相辅相成,捆绑进行,讲座前做好宣传,讲座时做好服务,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依托。随着讲坛影响力的扩大,原先通过刻意宣传动员的方法正在被慕名而来、自觉而来所取代,说明老人们对讲坛的依附感正在加强。
六、创设五个讲座点的良好环境,让老人感到来了是一种享受
由区政府有关部门协调,整合教育局、街道社区优质设备资源,将区业余大学,南西社区学院,江宁、石二、静安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报告厅配置给讲坛使用,委派专人负责,配有音响师、摄像师、场务管理,目前参与管理服务人员26人。良好的听讲服务环境让老人感到舒心、满意。
七、讲坛主讲者逐渐多样化,题材逐步扩大,听讲老人人次逐年增加,对讲坛的评价良好,是经过多年来磨合总结提升的结果
讲坛开设的课程题材,由早先的每期30-40讲,增加到现在50-60讲,分类板块由原来固定不变的几块,增加到现在因势而变的多块,如“健康绿色通道”“文学历史长廊”“时事政经热点”“认识感受静安”“人文科技园地”“生活理财参谋”等,2010年还特设“迎世博600天”,因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形势,导向积极,都受到了老人们的欢迎和喜爱,特别是“认识感受静安”颇具个性化的地域文化特征,更深得静安老人的青睐,讲座点经常出现座无虚席的场面。2011下半年为学员新开设11讲《百年辛亥 九十建党》系列讲座,以满足他们的最新需求。讲坛提供的题材不断增多,丰富多彩,因时因需而变,也增加了主讲人的数量,形成主讲者队伍个性特征多样,风格气质各异,他们的讲解很适合、满足多层次老年人的口味,听后往往口口相传,既留住了固定的老学员,又不断加入新学员,听讲者队伍不断扩大。
据最新统计,2011上半年,讲坛共开设讲座58次,累计听讲6754人次,比往年又有了明显增加,来自本区与外区老人之比为3:1。他们对在乐龄讲坛学习给予很高评价。
一位刚从市公安系统退休的干部朱树永来信说,在今年初从《静安时报》上看到“乐龄讲坛”上半年的授课指南,对主讲人的身份和讲座内容颇感兴趣,开学第二天就来听了“佛教和中国文化”的讲座,印象很深刻。于是,他调整了自己的生活安排,将“乐龄讲坛”纳入到退休的老有所学之中。为了保证听课时间,与他的社会活动不发生冲突,他确定了每周二次、争取三次的“保二争三”的听课目标。到学期结束,他已经参加了26次听课,接近讲座数的一半。每次听课,他都用照相机摄下主讲人的风采,用MP3录下精彩的演讲,回家后将这些资料存入电脑,既重温了听课内容,又可以向老朋友、老同事转述传播,扩大影响。他把听课感受和学习心得概括为四个“五”,他说:“乐龄讲坛已成为我的良师益友。”
另一位家住长宁区北新泾的王克诚老先生,每月为听讲座所花费的交通费都在200多元,他感到非常值得,他说同时听了市区其他讲座,以一个普通老人的眼光去做比较,感觉还是乐龄讲坛更实在,更贴近百姓。他着手陆续写些文章谈自己的学习感受。
一批静安退休的老同志为听“认识感受静安”而感到兴奋,他们认同这个题材体现了一个“新”字,过去只能在单位里听到的政府信息,想不到退休了在社区还能继续系统地听到,却又不是那种说教式的大报告,讲坛使政府和老百姓的距离缩小了,让老人们了解了静安区的区情区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务公开,讲坛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有的学员(俞康福等)随即把内容带回单位,在党员组织生活上传达学习讨论。
来自江宁社区的殷明翰,每次听课都要认真记笔记,请老师题词签名,他所积累的讲义已装订成几大本。在听了“西渐东进海派教育”后,他回家通过电子邮件继续同老师探讨现代教育的理念问题,痴迷于学习的热情得到了主讲老师的赞赏。
有两位老年夫妻(张明帜)为了不忍割舍学期最后一次讲座,硬是把去外地避暑旅游的日程推迟延后。
徐家荣、陶炳洪等学员成为社区讲师团成员,把讲座内容经过整理梳理,在社区进行义务宣讲。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一位叫王本诚的老人,曾于2002年在上海博物馆“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看到过《清明上河图》孤本真迹,由于当时参观人多,隔着1米多远,他根本无法看清玻璃展柜内的画,加上人流涌动不容停留,只能遗憾地匆匆而过。2010年世博会机会难得,他前后15次参观了世博会,在中国馆观赏了电子版《清明上河图》,在中国馆底层河南馆看到了根雕立体《清明上河图》,他记忆中也曾经见到过宝钢大舞台展出过世界上最小的象牙雕《清明上河图》,每次见到都惊喜万分,却对《清明上河图》原画本身的主题、丰富的内涵及艺术风格不甚了了,社会上的解说版本却很多。2011年3月18日他聆听了乐龄讲坛王城伟教授讲授《解读《清明上河图》》,从历史背景考证、历史流传真赝、历史价值取向、历史意义凡响等方面进行详细铨释,正本清源,让他对《清明上河图》有了较为全面客观的了解。之后他又去中国馆再次仔细欣赏《清明上河图》,回味消化王教授讲座的精彩内容,内心充满了满足感。
把乐龄讲坛办成社区老年人喜学乐学的教育平台,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