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海市老干部大学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走过了整整二十年的历程。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越办越兴旺,今天已发展到各种班级60多个,学员2500多名。她,既是我们的学习园地,也是我们的家。在这里充满着旺盛的学习热情,温暖的师生感情,亲切的同学友情,就象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大家庭,我们生活在这个大课堂和大家庭中,精神振奋,受益匪浅。特别是我们大学的“政经班”,现在已是拥有300多位老同志的大班。她之所以能不断吸引大批老同志,是因为她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以及老同志的思想实际,抓住热点和难点问题,及时深入地讲解和传递信息,使这个班越办越活,常办常新,深受老同志欢迎。二十年来,她帮助老同志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促进了学习,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生活,增进了健康;结交了朋友,发挥了余热。通过学习,使老同志加深了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坚定了老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焕发了政治青春,保持了光荣晚节。正如一位老同志把“政经课”比作为“政治保健,活力无限”。对此,我也深有同感。
在“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精神鼓励下,我离休后,一直在思考;怎么把学到的知识发扬光大?怎样在有生之年,为党、为老同志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从1998年开始,我担任了仪电老干部大学“政经班”的老师,每月一次义务为老同志讲形势、上党课,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介绍国际国内形势,引导老同志正确看待党和国家在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矛盾,帮助大家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这个班现已发展到70多人,学习热情很高。与此同时,我还主动为所在社区的离退休老同志上党课、讲形势。为了把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向老同志宣传,为了给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作奉献,我给老同志讲课,绝大多数是尽义务,不计报酬的。从1998年12月至2005年11月,七年来,我一共给仪电老干部大学政经班和几十个小区老同志宣讲了440多场,听众达28000多人次,除去寒暑假,平均每月讲课6次。
上课、宣讲,需要有大量资料,需要自己先学一步、多学一点,融会贯通。因此,我除了把在老干部大学学到的知识,归纳整理外,还经常到市图书馆和社科院听课。七年来,还坚持用自己的养老金,自费订阅和零买了43种报刊杂志,并自费买了100多本政治、经济和养生保健类书籍,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认真阅读、整理记录、综合资料、编写讲课提纲,为每次宣讲做好充分的准备。每一年,我个人用在订报刊、听报告、买书的费用就达六、七千元。有人对我说:“人家上课是赚钱,你上课是贴钱”。我想这也是我对“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一种奉献。奉献是共产党人的品格,应继续发扬光大。
为了给老同志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我除了讲课,还从自费订阅的几十种报刊中,有的放矢地剪贴了大量的信息资料,经过反复筛选,分门别类,汇编成一份小报《信息选编》,除寒暑假外,每年出版10期,每期都有:“重要新闻”、“经济观察”、“国际大事”、“台湾要闻”、“社会热点”和“老年保健”六个版面。我自己剪贴、编辑,由单位复印发给参加学习的老干部,让大家透过这扇小小的“窗口”,了解改革开放和时政信息,纵览天下大事。从1998年12月到2005年11月,已坚持出版了68期。对此,老同志都比较满意,都很珍惜它。有一位86岁高龄的老同志,因视力不好,但每一期《信息选编》他都坚持用放大镜,一字字、一篇篇认真阅读,他说:“我现在都离不开它了!”有的同志把每期的《信息选编》看过后都保存起来,随时拿出来翻翻。实际上,编这份资料,给我自己也带来了一定的收获:一是促进了自身学习;二是促进了大脑的锻炼和运用;三是丰富了离休生活。“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要做一点对人民群众有益的事,对社会和建设有利的事,而且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要有一股奉献的精神,要有战胜困难或疾病的科学态度以及勇气和毅力。我本人曾患过癌症,当时在医生的及时治疗和本人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下,战胜了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又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肺气肿、老慢支、萎缩性胃炎、骨性关节炎和颈椎病等。但长年来,我坚持学习,坚持“老有所为”,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坚持锻炼与奉献相结合,身体力行地坚持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是什么力量在鼓舞和鞭策着我坚持七年为老同志、为社区服务呢?简单地说是三条:一是市老干部大学的教育培养,使我学到了知识,增添了为老同志服务的勇气和力量;二是老同志对政治理论和形势政策学习的强烈要求,它推动着我更好地为老同志服务;三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它鞭策着我不辞辛劳、不计报酬去为党的事业尽心尽责。我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为老同志服务中,继续唱响奉献之歌,为把我们的社会建设得更加和谐美好,继续贡献自己的一分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