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这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0%,“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问题。而重庆又是一个有着特殊市情的直辖市,有着广大的农村,基本上是一个特大城市加一个中等农业省的构架,重庆3000多万人口中有2400多万是农民,农村老年人口又占全市老年人口的60%。为促进农村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更好地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服务。这些年来,我们对农村老年教育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发展农村老年教育相互推动的经验,分析影响农村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因,探索农村老年教育的新路子。农村老年教育事业得到了发展,涌现了重庆市荣昌县、大足县、北碚区、忠县、开县等一批先进典型。许多乡镇基层领导称老年学员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减震器”;宣传党的政策的“扬声器”;产业结构调整的“广告牌”;推广农业新技术的“辐射源”。实践证明:广大农村老年学员通过老年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把农村老年学校办成“知识的殿堂”
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明确指出:“‘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战略。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必须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新农村的建设重点放在对新型农民的塑造上。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慢、农民增收难与农民素质不高有直接关系。建设新农村,离不开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创新意识和科技文化素质以尽快地使农业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目前农村的现状调查,年富力强的外出打工,年老体弱成了留守农业的主力军,重庆市仍在田间劳作的老年人占60%以上。正如重庆市老年大学校长罗淑芳在总结重庆市兴办老年教育16年的第一条体会时所说:“兴办农村老年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农村老年人口的素质,特别是科技兴农的素质,帮助农村老人脱贫致富奔小康。”
当前农村老年教育要顺利开展有不少难处,因为农村老年人文化素质一般偏低,学习意识比较淡薄,有的不愿读书。存在着“人老化了、骨硬化了、思想僵化了、等着火化了”的“四化”想法。为了有效地开展农村老年教育,要有一套适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的,能够吸引他们并让他们接受的教学课程。农村老年教育也要本着学有所用、学有所乐、学有所为,才能达到吸引他们的目的。做到陶冶情操的思想性、激发学习兴趣的知识性、深入浅出的层次性、学到手、用得上的实效性。
农村老年人一般文化水平比较低,科技知识基础比较差,接受新技术能力比较慢,因此老年教育要遵循三原则:一要浅学实用。教学内容要宜少不宜多、宜简不宜繁、宜浅不宜深。二要学以致用。边学边用,学用结合。当年学习,当年受用。三要循序渐进。传授一点,消化一点。不断传授,不断消化。
重庆市荣昌县安富镇安村老年学校学员王传学今年63岁,2003年镇政府派他去重庆市江津区考察学习花椒种植技术。回村后,他积极带领社员试种,镇政府大力扶持,不仅免费送花椒幼苗,而且每亩补助管理费20元。但发展缓慢,效益不佳,2003年全村仅种600亩,每亩收入800多元。2005年3月18日,村老年学校成立后,王传学既是学员,认真学习有关业务知识;又是老师,定期为学员传授花椒的幼苗栽种、肥水管理、防治病虫害、修枝整形、采摘与晾晒、产品储藏保管等知识和技能,2006年花椒增产增收,每亩收入2000多元,使其他学员受益匪浅,激发了他们种植花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06年全村又增种花椒350亩,全村现已种植“九叶青”优良花椒面积达950亩。
二、把农村老年学校办成弘扬社会主义文化阵地
农村老年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老年学员要成为乡风文明的带头人。从我市农村老年教育开展比较好的区县来看,解决了农村文化“荒漠化”的问题,改变了过去“打点小麻将、三天赶一场、串门聊聊天、无事闲逛逛”的状况。
荣昌县仁义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把老年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闻风而动,积极组织各村党支部书记分别就新农村建设的专项内容进行备课,然后分头深入各自的村老年学校讲课。目前,已进行各类讲座24场,参加听讲的老年学员达二千多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听讲和座谈,学员们充分认识到了一号文件的现实意义,大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央关注“三农”,曾出台了不少好政策,优惠农民。最让人信服的是沿袭征收千百年的农业税,现在取消了,在“多给少取”的政策下,农民的负担减轻了。如今,中央又提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这决策鼓舞人心。学员们表示,既是好政策,就应积极参与,做一些老年人力所能及的事:一要做好家务,管好小孩,当好“后勤部长”,让年轻人为国家建设和家庭收入多尽一点力;二要担负村容整治事务,积极参与修筑乡间石板路,清理环境卫生;三要带头遵纪守法,做文明人,办文明事,相信科学,反对邪教;四要积极参加民主管理,参与村务听证、村财务收支监督、起草《村规民约》等事务。
三、把农村老年学校办成农村社会工作“义务服务站”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老年群体成为不断扩充的一大社会群体,农村老年人的稳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老年群体是社会的有机构成,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个老年同志都关系着两三代人,牵动着一个甚至几个家庭,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况,对社会的影响力甚广。正所谓“老人安则家庭安,老人乐则社会和”。农村老年学校通过相应的教育活动,培养造就身心健康、与时俱进的老年人,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素质,努力做到“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使他们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自觉地、乐观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
农村老年学校是一个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加强农村老年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村,要求村与村之间、大院与大院之间路面要加宽、硬化,文明家园建设,院落环境整治等要求,这些都涉及社员要出钱、出力、占地、砍伐竹子、村木等当前利益,思想工作量大,利用老年学校这块阵地让老年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回去做好家人的工作,效果很好。荣昌县梅石坝村一社学员兰立友修道路,整治院坝,要占用他家的自留地和砍树子,其儿子不同意,阻止施工,并与下去解决此事的谢副镇长争吵起来,兰立友见此情况,上前对谢说:“谢镇长,你走,我回去跟他讲,保证没事。”结果使事情风平浪静,施工顺利进行。学员唐胜权两个儿子外出打工,他俩老口在家打坝子、砌花台、装修房子等十分积极。原来他家里“脏乱差”十分突出,桌上、凳上、地上到处都是鸡屎,现在他家的鸡关起来了,到处干干净净,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荣昌县荣隆镇先锋村2003年10月成立老年学校。学员李云山听了法制课后回家教育他的孙子李华华,效果很好。原来李华华成天流浪玩耍,经过李云山的耐心教育,转变较大,2005年已外出打工,每月收入1000多元。
四、把农村老年学校办成老年人的精神家园
把“学、乐、为”融为一体,使老有所学更加深入,老有所乐更加形象,让老年朋友既增长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既服务于社会,又实现人生的价值,增强了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开县农村老年学校长期坚持开展“文化大蓬车”下乡活动,举办“文化艺术节”,积极参加全县大型演出,组建县老年艺术团,活跃在帅乡大地,已成为帅乡一道亮丽的风采。
大足县龙水镇在办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老年学校这个阵地,注重发挥老同志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智慧优势,广泛听取他们对该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金点子”,集思广益,让他们的睿智转化为该镇经济发展的动力,促进该镇经济持续发展。有的老同志为龙水湖开发、龙水小五金振兴等建言献策,汇集民智民意,对该镇制定区域性经济发展规划有很好的参考作用。当老同志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后,他们更热爱老年学校,有的说:“老年学校是我家,一天不去怪想他。”
农村老年教育开展比较好的区县,出现了“三少三多”:老年朋友们打牌赌博的减少了,参与文娱活动的增多了;参加封建迷信活动的减少了,崇尚科学尊重知识的增多了;家庭风波减少了,互敬互爱的增多了。浓郁乡土气息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氛围已在办有农村老年学校的乡镇逐步形成。
在发展农村老年教育中,我市还注重总结推广先进的典型。例如重庆市北碚区推广了施梁镇办农村老年教育经验,他们提出了:“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把矛盾解决在基层、把先进典型树立在基层”。并提出“先发展、后完善;先活动,后规范。”的指导思想,推动了全区农村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又例如重庆市大足县今年年初在珠溪镇召开农村老年教育现场会,全县的乡镇领导参加,既是全县先进典型交流会,又是工作布置。由于县领导的重视,大足县农村老年教育发展很快。
农村老年教育方兴未艾,这些年来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发展不平衡,我们不仅要总结好的经验,还要加强调查研究,创新思路。比如,农村老年教育如何巩固提交并持续发展?当前农村老年人愿意接受并喜爱什么课程和专业?如何与时俱进,探索新形势下农村老年教育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等提高新的思路。从而更好地开展农村老年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重庆 周成锡 胥宏英 (作者系重庆市老年大学副校长、宣理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