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男袁一民出诗集啦,这个消息在诗友中间迅速传开。
前不久,在梅陇镇社区(老年)学校召开了《那片蔚蓝》诗集出版发布暨作品朗读会。会上,十多位诵读爱好者朗读了我诗集的部分诗作。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十大诵读艺术家赵静特邀到会,现场对朗诵者给以中肯的评价。
梅陇镇社区(老年)学校常务副校长刘丽静介绍说,我们正在落实镇党委书记推进“全民阅读”的指示,将陆续成立“小博士科普读书社”、“ 智慧父母读书社”、“明睿青年读书社”、“谦和老年读书社”,进一步推动全镇的爱书、读书、写书活动。《那片蔚蓝》诗歌发布会,开启了老年谦和读书社的活动。
我是一位理工男,但痴迷吟诗作赋,把创作诗歌作为业余爱好,源于父亲的熏陶。父亲很小就投笔从戎,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离乡多年很少回家,他的诗歌《乡恋》打动人心:“年少满志走天涯,哪里宿营哪安家。胸中常驻恋乡情,乡愁绪扰吟泪花。邮票不解念之苦,相逢有待抽空暇。水陆兼程恨行缓,合家团聚颜飞霞。”父亲又是一位漂洋过海的海军,热爱古体诗,读写,创作,诗和远方伴随着我的海军生活,也给少年的我留下深刻印象。
父亲的喜学、善学,影响了整个家庭,2 014 年我家被评为“上海市10 0个读书学习家庭”。我从父亲那里学到的不仅有对诗歌的不懈追求,还有写诗的方法,体悟到要写好诗,就得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感悟的真情,才能打动人。
那天,我在西塘古镇采风,看到一群男女老少穿着汉服在石板路上观光游玩。我好奇地打听,这是搞什么活动?原来,古镇有个规定,凡是穿汉服的,无论是家里带来的,还是从小镇购买的,都免收门票。这个小小的鼓励,使人们穿着汉服游古镇,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这道风景,拨动了我敏感的心弦,于是,“当汉服从古镇小巷里飘过”从脑海流向指尖,变成了文字。这首诗被西塘的音乐节,幻化成了舞蹈和沙画。后来,这首诗获得西塘诗歌比赛一等奖。
“龙华塔,聆听你的呼吸”,是我在听了上海音乐学院何占豪教授的讲座后……龙华古寺的钟声,革命先烈的呐喊,交相辉映……我带着这首诗,参加庆祝国庆70周年诗文比赛,获得了二等奖。诗集定名《那片蔚蓝》,是因为我出生在大连,无论走到哪里,故乡那蔚蓝的海,是挥之不去的思念。同时,蔚蓝的谐音是未来,对未来的期盼、向往,是我的心愿。
诗集收集了我272首诗歌,有微诗、短诗、长诗、组诗,分六个章节,业余爱好者出诗集,难能可贵。四年前,我和一些爱好者一起,成立了“湃之声”诗歌与朗诵艺术组合。大家在一起读书、写诗,交流读写体会,探讨诗歌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