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习网 上海老年人学习网
今天是2025年09月13日,上海:
首页 > 信息中心 > 信息详细
高龄老人精神慰藉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2008年09月04日 来源:上海老年教育研究2006年第1、2期合刊 浏览次数:110
    上海早在1979年就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据2004年底统计,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260.7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9.28%。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40.70万,已占老年人口的15.61%,是老年人口增加数量较为集中的年龄段。因此对高龄老人的生活长期照料问题日益凸现,引起人们的重视,市、区(县)的民政部门和卫生部门也已在采取种种措施,构建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但对高龄老人的精神慰藉问题,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课题组在宝山区、长宁区及仙霞街道进行调研座谈,作了初步探讨。
    一、高龄老人的精神慰藉问题
    应得到全社会的关注
    1.二十一世纪上海高龄老年人口的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是人口数量过快增长的世纪,那么二十一世纪将是人口老龄化加速的世纪,也是高龄老人的迅速增长期。据上海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及预测,到2010年上海的老年人口将达312万,占总人口22.7%。到2025年左右,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1/3左右。随着上海经济发展、生活改善、医疗水平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升,活到80岁以上的老年人愈来愈多,也就是高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将大大高于老年人口增长速度,高龄老人在老年人口中所占比例将不断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年轻一代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比例越来越高,带来纯老家庭户和独居老人户的增加,分别达71万户和16万户,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16.36万,占纯老家庭户老年人的23.06%,子女都不在上海,年龄均在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夫妇达1.61万人,占2.27%。他们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都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在这部分老人的生活服务需求“排行榜”中,精神慰藉服务名列榜首,高龄老人的精神慰藉问题已成为必须正视的新课题。
    2.高龄老人对精神慰藉的需求更迫切
    老人进入高龄期后,也就进入了主要在室内活动期,老人与社会的接触、人际的交往逐渐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人的机体渐渐老化,各种感觉器官随之退化,加之各种疾病缠身,相应带来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易感到孤独、寂寞、忧郁,若遇到丧失知亲好友、老年失伴、丧子、自己生病等“负性事件”,如没有亲人和社会的帮助,易导致抑郁,损害心身健康。
据市老龄科研中心在2003年上海市老年人口状况及意愿跟踪调查中,有关80岁以上老年人心理调查显示:有15%“遇事很想不开、较想不开、或无法回答”;有6.7%“经常或较经常感到紧张和害怕”;有10%“经常或较经常感到孤独”,有26%的老人表现出忧郁症状;据医疗专家统计,老年心血管病是第一位的,抑郁症为第二位老年病。据宝山区老龄委统计,每年因心态不平衡而轻生死亡的老年人有20位左右。有这样一起诉讼:一位八旬老太,身体硬朗,每月退休金等收入1000多元,住着一套三居室。这位让人羡慕不已的老人,却把子女告上了法庭,老太太说“起诉孩子,不是向他们要钱,唯一要求就是让他们常回家看看,我害怕孤独寂寞,希望孩子多陪陪我。”这表达了高龄老人对精神慰藉的需求更迫切。据市老龄科研中心对纯老家庭户中老人和有特殊困难的老人家庭中的老人的服务需求调查中显示:对每天问候服务有需求的占16.56%;对每月一次以上精神慰藉服务有需求的占22.35%;对于应急求助有需求的占4.95%;对生活照料服务需求的10.2%。我们看到居于榜首的服务需求是每月一次以上的精神慰藉,比生活照料服务需求要高一倍强,足以说明高龄老人在初步摆脱物质生活之忧以后,开始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了。他们不仅需要长期的生活照料,而且更盼望健康的精神生活和精神慰藉。
    3.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对高龄老人的精神慰藉
    我国“老年法”第12条提出“应当给老年人以精神慰藉,营造和睦友爱的家庭氛围”。所谓“精神慰藉”,是指对老年人的精神安慰,抚藉,说明国家已将子女或晚辈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从道德义务提升到法律义务的高度。我们认为这是“健康老龄化”的必然要求。“健康老龄化”不是一般的延续生命,而是指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定义是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精神愉悦是心理健康的灵魂,也可以说是人的生命支柱,是生命的动力。只要人的精神乐观,自信心就能增强,可以战胜病魔,正如作家巴金的一句名言:“精神快乐是人类最好的滋补品”。而焦虑、抑郁、孤独和恐惧等情绪,会促发各种疾病、甚至死亡。如宝山区业余大学有二位老师先后诊断患晚期肝癌,一位老师因病情严重,医生称存活期仅三个月。但这位老师心情开朗,笑对人生,潇洒生活,过好每一天。结果治疗效果不错,病情有了控制,活了一年多才去世。对另一位老师的病情,医生称有六个月的存活期,这时病人各种忧患涌上心头,担心家庭、孩子上学种种困难怎么办,心情压抑,尽管采用了不少医疗措施,也挽救不了生命,活了四个多月就去世了。这个事例说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是何等重要。因此高度重视对高龄老人的精神慰藉是至关重要的。一切只重视物质赡养、生活照料而忽视老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观点是陈旧的落后的,也不符合老人的需求实际。当然对高龄老人的精神慰藉首先是老人的子女有责任给老人以亲情慰藉,这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但随着家庭″小型化″的趋势,及独生子女的养老任务过重,难以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这就要求全社会共同来关心高龄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老人对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让老人度过一个心身健康的幸福晚年,这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体现社会对高龄老人的人文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更是我国尊老敬老优良传统的具体表现。
    二、上海在丰富高龄老人精神
    文化生活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果
    高龄老人大体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身体健康,还能发挥作用,需要增长知识,需要跟上时代的节拍,或虽年时已高,但身体尚可,很希望就近参加学习或活动;第二种是由于身体原因,已经不大出门,但很希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希望有一定的人际交往;第三种是生活已不能自理。对他们来说社区是自己的生活空间,离他们最近,希望能得到来自社区的人文关怀。上海多年来依托社区为高龄老人提供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实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精神慰藉,已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果。
    1.发展老年远程教育,为高龄老人了解社会,参与学习开辟了新天地
 1上海市老龄委、上海老年大学、上海电视大学在95年10月于上海教育电视台联合创办了“空中老年大学”栏目,先后播出了“老年卫生保健”、“老年社会心理”、“老年营养与食疗”、“家政”、“老年实用保健”等13门课程,为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提供了优质教育服务,这是较为适合他们的一种教学形式。如长宁区182个居(村)委,组织了188个“空中老年大学”的收视班,达到全复盖,参加收视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23%,居(村)委采取三种形式组织收视,即在老年活动室集体收看、以楼组为单位择户一起收视、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及时提醒在家收看,很受高龄老人的欢迎。我们在2003年采用问卷调查、集体或个别访谈形式对6个区的7个街道、3个镇“空中老年大学”学员1433人进行调查,发现空中老年大学的学员中70岁以上的老人占学员总数达28.8%,而同时期上海老年大学学员中70岁以上的老人占学员总数13%,可见电视教育将年龄偏高的老人吸引进来,是他们了解社会接受新知识的一个窗口。
 2老年广播教育曾由东方广播电台作过有益的尝试。2001年初至2002年底,在老年少儿频道开设“老年学堂”栏目,内容有“养生保健”、“诗歌欣赏”、“阿拉学英语”、“法律课堂”、“当家理财”等,每天播出二次,每次半小时,得到老年听众的好评,后因种种原因而停办。老年广播教育对行动不便,视力很差的高龄老人非常合适,虹口区一位86岁退休老师,视力模糊,无法看电视,她说“整天就是一只半导体陪伴我,很想听一些知识性课程,但听不到,很失望。”
 3在1999年由市老龄委、上海老年大学、上海电视大学创办了“网上老年大学”,内容有“网上课堂”、“老年学员优秀作品选”、“老年教育信息”、“老年咨询室”等。2003年作为市政府实事工程项目开展了“百万家庭网上行”活动。市老龄委、市科委等部门发起的“上海市扶老上网工程”活动,吸引了不少老人学习电脑应用知识、学习上网,提高了老人的信息素养。其中也有少数高龄老人的参与,他们有的还成了“电脑迷”、“网虫”,上网浏览、聊天、通讯,为高龄老人置身信息海洋、交朋友,创造了新天地。宝山区一位退休老教师因患癌症,手术后体质虚弱,她学习了电脑知识,不仅能在电脑上创作国画,还自己制作主页建立网站,发表文章,举办国画展览,很多网友前来参观、留言、讨论,她结交了不少忘年交的小朋友,快乐无比。虽然足不出户,但生活却很充实、开心。现在有的高龄老人将每天上网1-2小时,已纳入生活作息表。相信今后随着高龄老人知识结构的变化,会有更多老人参加到这支队伍里来。这是精神慰藉的一种好形式。
    2.85年开始创办的各级老年大学、老年学校为高龄老人终身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目前上海不仅有四所规模较大、设施较先进、教学质量较高的市级老年大学,而且各区县都有1-5所老年大学,市中心区的街道(镇)100%建立了老年学校及居(村)委分校,郊区大部分街(镇)也有了老年学校,部分居(村)委有了分校,这为高龄老人就近就便入学提供了条件。据统计,在市、区各老年大学学员中高龄老人占2-5%不等,如长宁区老年学校,2005年秋季班学员640位,其中80岁以上有30位,占4.6%。他们入学后普遍保持着积极健康的心态。上海老年大学曾对老年心理学班学员30人进行心理年龄测试。他们平均年龄65.4岁,但平均心理年龄是28.5岁。其中80岁以上2人,平均年龄86岁,但平均心理年龄27岁。宝山老年大学有一位92岁学员是位孤老,已在学校学习了12年,先后学书法、绘画、唱歌等课程,几乎天天在学校,她说“老年大学是我的归宿,在师生、同学友爱和谐的集体里生活,孤老不孤。”很多高龄老人表示只要我走得动,我还是要到老年大学来学习。
    3.街(镇)老龄委、社区老年学校开展了多形式的老年文化教育活动,吸引了不少高龄老人参加
    各基层单位普遍组织读报组、读书会、聊天室、谈心会、心理咨询室、戏曲沙龙、门球队、一日游等活动,形式多样、组织灵活、来去自由,高龄老人很愿意参加。如长宁区从2001年起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开展“长宁老人欢乐游”,先后有402批12164位老人外出游览,其中80岁以上老人有980位、占参加者8%,为保证老人的安全愉快,还安排了志愿者一对一全程陪同。有的社区老年协会还成立了专听老人说话的“谈心解闷队”,主动上门为有需要的高龄老人谈心,排解苦闷,送去精神慰藉。
    4.在市、区、街道(镇)养老机构举办老年学校,在生活照料的同时实现精神养老
    2005年3月,向全市所有养老机构发放444份调查表,回收241份,回收率54%。在回收的调查表中,有127家养老机构已开展老年教育活动,占53%。有意开展老年教育的24家占10%。他们普遍开设书法、国画、手工艺、唱歌等课程,也有的开设时事形势、保健、老年法讲座,开展康复体育、文娱、读报等活动,据养老机构统计,除卧床不起的老人外,大部分老人都乐意参加各种活动,这是精神养老的重要途径之一,值得进一步提倡、推广。
    三、进一步拓展渠道、深化内涵,
    使高龄老人得到精神慰藉
    高龄老人的生命质量是物质生活质量、精神生活质量和交往生活质量的三维组合。我们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是逐步的有限的。但精神生活质量和交往生活质量的提高还有很大的空间,有待我们去开发,让更多的高龄老人拥有一个幸福、愉悦的晚年。
    1.全社会营造舆论,倡导子女、孙辈给高龄老人以亲情慰藉
    利用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及敬老节,通过大众传媒大力倡导子女要积极履行给父母以精神慰藉的法律义务,要将孝道教育列入中小学德育教育大纲,从孩子抓起,使尊老敬老这一传统美德能代代相传,作为做人的基准之一。试想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关爱,他能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吗?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一个实际措施。现在各级政府、单位对敬老节十分重视,开展系列的敬老活动。如在去年敬老节时,不少老人接受了政府、单位、志愿者们众多的节日祝福,收到了礼品、重阳糕,喜笑开怀,深深感受到社会对老人的关怀。但在过后,有的老人暗暗垂泪。因为他们的子女连打个电话问候祝贺都没有,怎能不让父母伤心。因此要在全社会倡导子女、孙辈不仅给老人以生活供养,还要经常打电话问候老人,定期回家陪高龄老人吃顿饭、聊聊天,或节假日陪老人半日游,这是他们期盼的亲情慰藉,也是尽孝道的实际行动。
    2.积极办好“空大”“网大”,进一步举办广播老年大学
    老年远程教育是高龄老人接受教育的极佳形式,要在确定“空中老年大学”“网上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时,考虑到高龄老人的需要,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希望居(村)委的老龄干部充分运用“空大”“网大”的教育条件,发动和组织高龄老人积极参与,扩大受教育面。要求有关部门能进一步推动举办广播老年大学,为高龄老人造福、办实事。
    3.进一步推动社区的居(村)委老年活动室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文化教育活动
    要积极鼓励高龄老人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参加社区的老年文化教育活动,让他们适当的参与社会,结交朋友、交流思想感情、远离孤寂,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此要有计划地逐年改善老年活动室的条件。制订每周老年活动室的内容如读书、读报、谈心会、大家唱、戏曲欣赏、学一招(实用保健、养花)等,组织低龄老人志愿者进行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让高龄老人真正能够生活在社区,方便在社区,欢乐在社区。
    4.在社区组织低龄老人及大中学生的志愿者队伍,为高龄老人提供上门读报、读书、谈心服务
    我国老年人口中大多数是健康的低龄老人,他们中间有不少的人乐意参与社会,为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以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对大中学生来说这也是一次了解社会、关爱他人的实践。用志愿者的精神慰藉活动去温暖高龄老人的心田,排解他们的孤寂,是值得探索的一条途径。
    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高龄老人定期上门医疗咨询服务,进一步拓展对老人的心理卫生咨询服务
    长宁区仙霞街道去年1月组建了医疗小分队,已为独居老人上门检查身体、医疗咨询服务达300多人次。其中特困高龄老人有76人次,在上门医访过程中,老人常常会把积压在心头的烦恼、不快,向他们倾吐,自然形成了在医访时与老人交流思想,沟通情况,促膝谈心。由此给我们以启示:各社区能否主动的将已组建的医疗小分队,进行老年心理卫生的知识和技巧培训,拓展他们的服务范围,在上门为老人检查身体、医疗咨询的同时,对高龄老人送去精神慰藉。因为健康的心态对高龄老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高龄老人的精神慰藉是全社会必须关注的事。目前的状况是喜忧参半。近几年来,我们虽然作了一些有益的实践探索,但还是初步的局部范围的实践。我们希望通过政府和社会舆论的引导和鼓励,使社区和中青年对高龄老人的精神慰藉提高到构建和谐社会和对老人应尽的法律义务来看待,使高龄老人的精神赡养得到更好的保障。
 
    课题组组长:桂荣安    副组长:胡慧芳  曹己淼  凌华枫    成员:用  龙  史雅红  王克诚  潘联妹  张士新
热点推送 更多>>

   线上线下同步创新意  体验智慧生活

老年教育数字化转型  智能知识科普


洞泾社区学校根据老年人面临的数字困境和日常生活需要,通过线上线下课程相融,开设“智能手机的应用”、智慧生活等系列课程和培训,有力帮助了老年人告别“数字恐慌”,让老年人更好地跟上时代、享受数字红利。


强海祥老师是一名中共党员,囯家二级演奏员,2012年从江西采茶剧团退休后回沪定居。退休后的他,热心公益事业,参加各类团队活动,甘当志愿者,发挥余热,默默无闻地实现着他的人生价值。

12月14日下午,“悦读泗界”项目实施研讨会在学校207会议室召开。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王玲、泗泾成校校长侯爱萍、副校长占克明以及部分社区(老年)教育教师参加会议。

为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和城市发展,提升文化素养,新虹街道特开展“行走修身 文明实践”人文行走系列活动。告别城市的喧嚣,行走于美丽的乡村,换一种角度感受城市的发展,国家的强盛;去赏阅万千书卷,让思想飞跃空中,品味人生,沐浴文化;走进剧院,去感受美轮美奂之所演绎的精彩绝伦,与美好相遇,与艺术相聚。


营造校园朗朗读书声

              体验班先入“微信读书”


如何教育第三代,如何和第三代有效沟通,一直都是困扰广大爷爷、奶奶们的烦恼之处。为此,在长桥街道及长桥社区学校的指导下,汇澜园居委,组织小区居民共同观看了《乐学大讲堂》的讲座直播,现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张民生研究员,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生动的讲座。


3月15日下午14:00,湖南街道16个居委学习点、以及敬老院、邻里会分别在各自的活动室登录“上海老年人学习网”首页在线点击收看了上海远程老年大学首场《乐学大讲堂》直播——《谈谈第三代教育》。

今年2月28日,国务院公开印发了《“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现摘录其中的第八章第一节,关于“发展老年教育”的论述,供广大师生学习、了解。

安亭镇社区学校报道,4月6日上午,由安亭镇学习型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社会事业局共同组织策划的“书香双城·共享学悦”读书月开幕式活动准备会,在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社区教育中心顺利举行。
访问人数 :
联系电话:021-64837223
时       间:上午8:30-11:30;下午1:00-4:30(工作日)
地       址:上海市徐汇区钦州南路500号5楼
邮       编:200135
上海远程老年大学
2016 ©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520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