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不同于社会上的正规大学和专业学校,它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建立灵活的教学机制,把课堂教学与课余活动、老年大学与社会机构结合起来,使其成为倍受老年人欢迎的求知的学园和温馨的家园
一、搞活课堂教学
老年大学授课的对象是老年人。老年人由于年龄老化,体质和记忆力下降,他们进老年大学学习也不是为了考文凭学位和再就业,基于这些情况,决定了老年大学的课堂教学应服从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和晚年生活的需要,体现对老年人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为此,要做到这些三化:课程多样化,教学生动化,教与学互动化。
(一)课程多样化。
老年人是凭着求知欲望和兴趣爱好来上老年大学的,所以老年大学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学员的要求,尽量多开设一些课程,尤其是文史类、语言类、艺术类、戏曲类、技能类、家政类、保健类等,供学员任意选择。课程的设置既要继承传统,也要与时俱进、发展创新,像琴棋书画、戏曲诗词、烹调花卉、中医保健等传统课程要继承发展;电脑操作、外语会话、摄影录像、时装插花等新内容,也要不断的设置。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根据现实生活和学员的要求,不断开发一些新的有特色的科目,做到常讲常新,使学员始终有种新鲜感。这样,不仅能吸引住来校报名的新生入学,还能让老学员继续留校学习新课程,有利于凝聚学员的向心力,从而使老年大学的学员人数年年攀升。
(二)教学生动化。
老年大学要使教学生动化,教学方法很重要,它一定要符合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和实际需求。由于学员不是经过考试入学的,因而会存在文化水平、理解能力方面的差异,这就需求根据学员的不同程度来分班,教学方法也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兼顾普及与提高。同时充分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娱乐性和实用性。
将课堂教学与课余活动结合起来,也是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生动化的一种有效措施。舞蹈、戏曲、歌咏、绘画、乐器、摄影等艺术类课程,有时可将课堂搬到排练场、演奏室,甚至公园、文化馆里开展教学,把讲授与现场演练融合在一起,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寓教于乐,培养老年人的生活情趣,也有助于教学生动化。插花剪纸等手工类、电脑操作数码摄影等技能类、武术健身操等运动类的课程,教师可在现场讲授指导,将教师指导、学员制作、作品展示衔接在一起,不仅给学员传授了理论知识,还能锻炼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情趣。
总之,教学的生动化,一定要改变单纯依靠教师在课堂讲授的模式,做到讲与练、学与用、校内与校外相统一,才能使教学充满活力,学员感到学习有收获和乐趣。
(三)教与学互动化。
老年大学的学员都有着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阅历和某种专业技能,尤其是大学里的离退休老年学员,不少是教授、专家。他们在老年大学既是学员,也可当教员,所以老年大学的教师和学员之间不必拘泥于普通大学里的师生关系。因此,在不同学科领域和课程,师生之间可以互换,教学可以相长。
老年大学的学员之间,在课堂为同学关系,共同听讲;在课后可以取长补短,互助互学;在课余的兴趣小组里,共展才艺,康乐身心,建立友情。全市的老年大学之间也应建立交流机制,做到教材、教师、教学资料共享。如将好的讲座内容刻成光盘,相互交流;师资也可以相互聘用或兼职,消除条块分割,使教学资源得到共享。这样,既发挥了各校的优势,又能取得交流互补的功效,从而提高各老年大学的教学质量。
上述种种,不外是从老年大学的教学特点出发,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和学员之间教与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便吸引更多的老年人走进课堂,推动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丰富课余活动
老年大学不仅要搞活课堂教学,还要把课堂教学和课余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此,首先要根据学员兴趣爱好和专长,开展课余活动。譬如为学员搭建各种展示智慧才华的舞台,组织各种兴趣小组,歌咏、舞蹈、时装表演,摄影、篆刻、集邮、收藏展览,网络操作演示,集体参观旅游,文艺作品和工艺品鉴赏等活动,使教学与兴趣小组活动挂钩,不仅能满足学员多方面的兴趣和需求,陶冶情操,还能发挥学员的潜能,增加学员互助互学的精神和凝聚力,从而大大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也使老年大学教学方式多样化、生动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态势。
其次,把常规课堂教学与灵活多样的讲座相结合。老年大学除了进行常规教学外,还可以围绕政治时事、重要纪念日、时尚新潮、地理人文、家政才艺等日常生活或课题,举办不同形式的讲座、报告会,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从而改变课堂教学的单一形式,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和内容,以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学员需求。社会生活中的热门话题或老年朋友感兴趣的事情,均可成为讲座的内容。演讲人可以是老年大学的教师,也可以请来校访问的专家学者、社会名流,还可以是学员自己。只要认真组织,适当准备,都可以举办讲座。讲座的规模可大可小,大者上百人,小者几十人。举办讲座时也可以有问答,形式灵活多样,这样就可以扩大学员的视野,活跃思想,获取丰富的知识,必将受到学员的欢迎。
再次,教学与服务相结合。老年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员,还应服务于学员和社会,这是吸引学员的最好方式。教学与服务相结合,具体做法是在老年大学里成立资询部,定期接受学员的咨询、辅导,以便服务于学员。咨询部可以分若干小组,回答和指导学员们与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或感兴趣的事情。咨询小组的成员,可以由老年大学的教师担任,也可以从学员中选定。大学的退离休人员中蕴藏着大量宝贵人才资源,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所以咨询小组成员的组成应该不成问题。
老年大学有了咨询部,就能够为学员提供服务,随时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必定受到学员的欢迎。学员们感到老年大学是温馨的家园,自己仿佛有了私人顾问、医生、律师,从而增强他们与老年大学的亲近感,自然会把它们吸收到老年大学中来。
三、融入社区办学
老年大学应拓展办学理念,办学形式可以多样,不拘一格,可以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开办老年学校。老年人离退休以后,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回归到家庭,融入了社区,家庭和社区则成了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社区内的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娱乐场馆、舞蹈健身房、公园绿地、街道里委等处,都成了老年人频频光顾的地方。如果政府教育部门能够与有关部门协商,将社区内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文化场馆等资源综合起来,合作创办形式多样的老年学校,让老年人就近便捷入学,必定会受到老年人的欢迎,取得明显的办学效果。
在社区内众多的公共设施中,公园是个值得人们关注的地方。它是老年人休闲娱乐、健身求知的场所,也是老年人经常聚集、谈天说地的园地,这就为老年人提供了良好学校的环境。如果能充分利用公园这个宝贵资源合作办学,就能把众多老年人吸引到课堂中来,寓教于娱乐,老人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时新的养老理念,这无疑为拓展老年教育事业构建了一种新的模式。
融入社区的教育模式,既能拓展老年大学的空间,也能满足日渐壮大的老年群体学习的需求。但要把它办好,依靠就近高等院校的师资条件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说社区内的文化设施、公园绿地等公共休闲娱乐场所能够聚集广大生源的话,那么高校则可以提供必要的师资力量。高校是人才集中的地方,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学科齐全,教学经验丰富,特别是高校有大量退休的教授专家,能为社区老年大学开设各类课程、选聘优秀教师提供了保证。因此,社区老年教育应借助区内高校的人才优势,和高校携手共同办好老年大学。前面提到的,普陀区的长风街道长风公园老年学校,就充分利用临近华东师大的辐射作用和师资的有利条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不断完善办学机制,从而使老年教育得到蓬勃发展。
老年大学融入社区,学员积极参加社区活动,还可使学员的老有所学转化学以致用、老有所为,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服务于社会。老年大学学员融入社区,贡献自己所长,回馈社会,不仅提升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增长了智慧和才干,更使老年人有了夕阳似金的美好感觉。
老年大学除了融入社区的模式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和函授方式进一步扩展教学空间,将社区内外老年大学联系起来,形成伸展到全市乃至全国的大课堂。建立老年大学网站,开辟各类专业知识的网页,不断更新网页内容,使得能够上网的老年人足不出户能通过网络进入老年大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