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习网 上海老年人学习网
今天是2025年09月10日,上海:
首页 > 老年教育通讯 > 信息详细
此时无声胜有声
2011年04月12日 来源:姚振裕摄影报道 浏览次数:266

 

 

此时无声胜有声

 

一、学习是个好形式

虹口区嘉兴路街道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社区教育聋哑人“特色收视点”,2006年还被上海远程老年大学评为示范收视点。聋哑人听不见,说不出,如何开展学习教育,又如何成为社区教育的典型呢?

原来,虹口区嘉兴路街道残疾人比例比较高,街道有各类持证残疾人1147人,其中聋哑人118人,占残疾总人数10%。聋哑人有事听不见,有话说不出,他们心情上很难受、心理上很自卑,不少聋哑人为此很自闭,也很孤独。如何让他们走进社会,参与社会活动?从封闭的无声世界中走出来,融入温馨和谐的社会大家庭中,组织聋哑人一起学习是一种好形式,于是,创办聋哑人学习班成为街道的一项重点工作。

多年来,嘉兴街道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特别是聋哑人,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他们是弱势中的弱势。针对聋哑特殊群体的实际需求,把他们组织在一起,让他们有地方相互交流、学习,开展各项有益的文体活动,帮助聋哑人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

1997年,刚开始,聋哑人学习班在居委开展活动,“上海空中老年大学”课程播出后,就作为学习班的一个主要学习内容。2006年,上海远程老年大学成立,学习班正式作为嘉兴街道的一个收视点。以后街道逐步对聋哑人收视点学习和活动场地进行改善。2008年,街道又加大硬件投入,为聋哑人收视点提供了100平方米教室,120平方米活动场所、添置了电脑、电视机、运动器材等设施。

街道的重视支持,硬件的不断改善,学习内容的丰富多彩,吸引越来越多的聋哑人前来参加学习,学员人数也从最初的13人发展到70名,最多达到近百人。最初的聋哑人学习班也成为名声在外的“特色班”。

二、特色班里很开心

为了把聋哑人“特色班”真正办成符合聋哑人的特点和需求的“特色班”,街道根据聋哑人听不见,说不出的特点,采取问卷调查,对聋哑人希望学习的内容、形式、课程时间安排等问题开展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对象近百名),调查结果显示:聋哑人最希望学的是保健知识和手工编织,课程和学习时间以每周一次为宜,授课形式以电视收看、老师辅导、手语讲解与互相交流相结合。

街道分管工作人员把上海空中老年大学(后改为上海远程老年大学)的电视课程作为固定的教学内容,结合开展法律知识教育、国内外新闻介绍等,并组织聋哑学员进行参观旅游等活动。

由于“特色班”学习内容和形式具有知识性,技术性、文娱性、趣味性,深受聋哑人欢迎,也亲切地称呼这个“收视点”为“特色班”。“特色班”越办越兴旺,很多聋哑人慕名从很远的外区赶来参加学习。

家住黄浦区的郭培钦参加“特色班”已经有五年了,他感觉:在虹口区嘉兴街道“特色班”里,不仅能收看到“空中老年大学”“远程老年大学”的丰富教学课程,学到各方面的知识,更主要的是,“特色班”里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一个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有一个活动娱乐的场所。自己把“特色班”当作第二家庭,在里面感觉很开心。

原住街道辖区内的汪双林、周成瀛,是一对聋哑夫妇,2000年动迁到淞南,但他们仍然留恋这个团结、温馨的大家庭,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每到周二,他俩就早早赶来上课。

聋哑学员范立竫、李和银、朱成龙等10人从开班以来十年里,从未请过一次假,年年被评为学习积极分子。

嘉兴街道聋哑人“特色班”办得红红火火,但是,“特色班”里却是静悄悄的。“此处无声胜有声”,聋哑人“特色班”已成为嘉兴街道社区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成为上海远程老年大学的一个典型示范收视点。

三、在特色班里找回了自尊和自信

嘉兴街道聋哑人“特色班”在抓好教学同时,还鼓励学员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在每年的聋哑人“特色班”教学成果展示中,聋哑学员的编织、花卉、书法等作品屡屡受到社区居民的好评。

街道还经常组织聋哑“特色班”学员参观游览活动,鼓励聋哑学员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并力所能及地服务社区建设,以此赢得社会的肯定和尊重。

通海居委的五名聋哑人风雨无阻、常年帮助居委会值班,受到居委干部和居民的一致赞许。泾东居委的几名聋哑人总是在空余时间里参加社区的环境治理。很多聋哑人还关心帮助身边的老弱病残人员,以回馈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街道组织聋哑学员参加各类比赛、展示和服务活动,不仅帮助聋哑学员巩固学习成果,使他们很有成就感,体现了他们的自身价值,还提高了他们自身素质,增强了生活信心。

岳州路上有一位聋哑老太太,过去一度迷恋搓麻将,儿媳很为不满,家中时有争吵,自从参加“特色班”的烹饪课学习后,她勤学苦练,烹饪水平大有提高,烧出了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儿媳称赞说:“不是酒席胜似酒席”。从此“方城”不战了,家庭“停战”了。老太感慨地比划着说:“学习前,儿媳对我冷眼相看,学习后,子女对我亲密无间,是‘特色班’给了我做人的尊严和自信”。

四、特色班里多爱心

聋哑人通过“特色班”收视点的学习、交流、沟通,学到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素质,增强了生活的信心。他们与“特色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特色班”成为他们的第二个家。在这个大家庭里,他们一起用手语纵论国内外大事、畅谈家事、快乐事、烦心事。很多聋哑人的实际困难也在“特色班”学员相互帮助和街道有关部门的关心下得到了妥善解决。

一次,街道分管工作人员在例行家访中得知“特色班”学员崔来振是无业人员,女儿又在上学,经济上一时发生了困难,崔来振正打算变卖家中物品供女儿上学。为了帮助崔来振度过这一难关,街道分管工作人员和“特色班”学员纷纷慷慨解囊,当把募捐的钱送到他手上时,崔来振深深地给大家鞠了一躬,热泪盈眶的他激动地用手语比划着说:“‘特色班’是聋哑人学习的好地方,也是聋哑人温暖的大家庭”。

学员陆老伯夫妇俩都是聋哑人,早年退休,收入微薄,儿子待业在家,女儿因肝炎在市传染病医院治疗。“屋漏偏遭连夜雨”,陆老伯又因患肺癌,需住院治疗,这对于陆家无疑是雪上加霜。学员们闻讯后,立即和居委商量,与居委一起组织爱心捐赠活动。尽管有些聋哑人自己生活也有困难,但他们还是积极参与。当学员代表把3000多元捐款送到陆家时,全家人感激万分,陆老伯的爱人含着热泪,长跪不起。

聋哑人家庭经济条件一般都不太好,但是,他们知道四川地震后,都积极主动捐款,20元、30元,100元,一下捐了3000多元。虽然这些钱微不足道,但都是聋哑人颗颗滚烫的爱心。

聋哑学员收看电视讲课,看得见,听不到,如何学习呢?原住在通海居民区的姚金,志愿担任手语翻译。除此之外,聋哑学员和社区聋哑人中碰到问题困难、矛盾纠纷都要请姚金出面翻译协调,甚至聋哑人看病住院、法律咨询都少不了姚金。一年前,姚金一家搬到宝山杨行,已经70多岁的他,依然每周三次到特色收视点来志愿服务。

上海远程老年大学办公室朱家凤老师对此深有感触,她认为:特色班也好,收视点也好,这仅仅是一种形式;收看电视课程也好,自学活动也好,这仅仅是一种内容,但是,通过这种形式和内容,把大家吸引、凝聚在一起,感召着越来越多的聋哑人和健康人。

通过“特色班”、收视点的学习,聋哑学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果和服务社区的行动也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肯定和尊重,在融洽了家庭内部关系的同时,也有力促进了社会安定团结,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和谐社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姚振裕摄影报道(嘉兴路街道供稿)

                                       2011323   

 

 

热点推送 更多>>

学习实用技能  拓宽教学思路

——永丰成人学校开展教师技能培训


长宁区老年大学举行2018年文艺类教学成果展示活动

今天我很荣幸,在全体教师大会上,谈谈我在上海老年大学的学习情况和我们书画社的学员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向社会辐射,开辟第二第三课堂的一点体会

人生是种感悟,旅行的最高境界又何尝不是感悟?于我,行走在异国他乡更是一次独特感受的和融合,让自身从固有的思想模式中解脱出来,进入陌生新鲜的场景中并与之交融共鸣,达到物我两忘,照相是很好记录这一过程的方法。

3月20日,2018春季上海老年远程教育《健康养老那些事》的课程在上海教育电视台开播,方松分部祥和学习点在老年协会的配合下举行了开班仪式。共有45位学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2018年3月15日上午九点,湖南街道安福居民区党总支召集辖区内四个党支部书记、党员代表、小组长、居民代表等55人,在安福居委活动室召开了湖南街道安福居民区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动员大会及工作布署会。

3月19日上午开展专题组织生活会及党员评议工作

访问人数 :
联系电话:021-64837223
时       间:上午8:30-11:30;下午1:00-4:30(工作日)
地       址:上海市徐汇区钦州南路500号5楼
邮       编:200135
上海远程老年大学
2016 ©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520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