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启动和情动
旅游文化课教师 黄祥康
从教近五十个春秋,在老年大学任教的经历最有乐趣,最值得回味。老年教育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家庭的和谐,自我完善和素质的提高,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学习型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任课教师应该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讴歌者,其启动和情动的作用不可小觑。
过去以启发式是对中小学生采用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师“启”,学生“发”,而在老年教育中是不适用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启发式的教学原理。“启”和“发”都是对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要求,同样适用于老年教育。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子弟回忆道:“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这里,“愤”是指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是指口欲言而不能之状。可见,启发式的核心是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员的“愤愤心理”,即想知道而未知,欲讲又讲不清的状态。此时,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最高,主动性最强,教学效果也最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善于启动。
老年学员阅力丰富,知识面广,善于思索,更易产生“愤悱心理”,更具有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条件。一次,我在介绍西湖十景之一的康熙御碑“花港观鱼”时问:康熙皇帝为何将“鱼”字下面写成···,而不是写成····?学员大多语塞,想知下文,然后我再告诉他们自己的理解。“康乾盛世”是大清历史上的骄傲。康熙在位六十二年,是中国封建帝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堪为明君。他理应懂得君和民的关系乃鱼和水的关系。君为鱼,民为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鱼遇水则活,此鱼可“观”,故写成“…”,若写成“····”则是遇到“火”部,遇火则鱼死,还有何可“观”?这样一讲,课堂活跃,学员兴趣浓厚,效果极好。
精神文明建设不是空洞的说教,要落实在各科深厚的文化内涵中,让学员在愉快的学科教育中接受思想教育,即寓教于文,寓教于乐。这也要求教师善于驾驭教材,善于挖掘,渗透,高屋建瓴,站得高,动真情,这一代老年学员经历过苦难的年代,又赶上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他们既会纵向深思,又能横向对比,思想空前活跃。只要教师善于把握启发,课堂中常常能激发学员也情动。
我在讲授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时,挖掘了我1989年在湖南张家界(武陵源的一部分)带学生实习时,在自然迷人的山崖上偶尔发现王光美在携子女赴刘少奇同志家乡的途中,经此地游览时,留下了十六字题刻:“奇峰异石,冠绝天下。苍松翠杉,美不胜收”,乍看,这是并不出众的赞景之词。细品,我悟出了王光美同志借景抒情的澎湃内心。于是,我向学员解读了我的情动和我们共同经历过的那些不可忘怀的历史:
“奇峰异石,冠绝天下”,突出了“奇”“冠”二字,恰当地道出原国家主席少奇同志一生的不朽功勋和高风亮节,这才真正称得上是我中华好男儿,第一男子汉(现在有人动辄就称“好男儿”,有点俗)。
“苍松翠杉”,暗喻了少奇同志死得好惨,好冤,人民推选出来的国家主席遭“四人帮”恣意迫害,一夜间成了“反革命”,用便名关押在河南监狱,直至生命终结。
“美不胜收”道出了党中央为少奇同志昭雪平反后,光美同志对少奇同志骨灰的处置意见。如果是家属的骨灰,我王光美责无旁贷地收下,但作为国家主席的骨灰,我王光美是无权收下的。后来刘少奇的骨灰是撒在每一个省的上空,最后一点撒在台湾海峡的海上。
山水本无情,人间有真情,张家界的这十六字题刻,以“奇”开头,以“美”结尾,何等精妙,何等鲜明。每每向老年学员讲及我的上述领悟,学员们无不动容。
这种嵌名式的题刻,是我主观的臆想吗?非也,我在讲旅游中的楹联时就讲过这种联式。王光美同志是一位传奇的女性,晚年致力于幸福工程和慈善事业,照亮和温暖了无数母亲和孩子的人生。光美同志去世的追悼会上,人们同样用嵌名之法表达了对她的怀念和崇敬。其子女刘源兄妹献上了这样的挽联:
光明胸襟存正气于公于私可昭日月
美善心灵蕴大德为国为民堪立古今
同仁们献上了这样的挽联:
慈容光照千秋史
懿范美垂四海情
如此情动的教学,学员印象深刻,思想教育就孕于学科的文化内容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