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习网 上海老年人学习网
今天是2025年09月10日,上海:
首页 > 老年教育通讯 > 信息详细
探析老年大学 传播和增添正能量的初步实践
2017年07月03日 来源:综合管理员 浏览次数:56

     国办于去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不仅是老干部部门进一步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也是老年大学进一步明确价值取向、深入服务社会、进一步教育培养老同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传播和增添正能量的重要指导文件。探析老年大学传播和增添正能量的初步实践并加以进一步思考,有利于老年大学进一步坚持政治建校,担当社会重任,增强创新发展的活力;有利于广大离退休老同志进一步领悟“四个老有”的丰富内涵与深远意义,增强传播、增添正能量的意识,实现晚年价值的自信;有利于广大老年教育工作者顺势而为,合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教育发展新格局。

 

  一、“正能量”概述

“正能量”一说,源于世界级心理学大师、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正能量》一书。它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和充满活力。本文所讲的“正能量”,指的是我国广大离退休老同志,通过老年教育所焕发的一种昂扬向上、崇德向善的力量,勇于追求、不断成长的力量。它顺应历史潮流,适应时代需要,因而是一种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我党政治主张与远大理想的积极力量。离退休老同志为社会传播、增添正能量,主要体现在积极贯彻党和国家关于老龄工作与老年教育要求,在“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服务社会等方面所表现的活力、取得的成果、体现的精神及其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生动实践之探析

老年大学是培育离退休老同志汲取新知识、焕发新活力、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的教育指导机构。广大老年学员在完善自我、服务社会过程中的形式内容、行为过程、社会影响等,构成了老年大学为社会传播增添正能量的生动实践,表现为以下特点:

(一)形式内容的多样性

鉴于社会发展需要的广泛性、离退休老同志个人特长与兴趣爱好的差异性,遵循参与社会服务“自愿与可能”的原则,老同志为社会传播、增添正能量的形式与内容必然呈现多样性特点。

1.促进身心健康型。身心健康,既是颐养天年、幸福晚年的需要,也是继续为社会做贡献所必需。因此,促进身心健康,成了老同志凝聚释放正能量之首选。很多老同志在老年大学学习养生保健、歌舞娱乐、书画艺术等课程,有效满足了对身心健康的共同需要,提高自我保健的意识多了,受老年性常见病困扰的少了;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的多了,游离于主流社会的少了,由此促进了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的改善与国民健康素质的提高。

2.敢于追梦圆梦型。很多老同志开启了追梦圆梦之旅。一位进了钢琴班的老人,终于圆了“拥有一台钢琴演奏中外名曲”的“少年梦”,还心想事成地圆了在电视台“祖孙同台”中合奏钢琴的“晚年梦”。有些老人学了诗词、文学与写作,圆了少年时的“写作梦”,成了老年“创作狂”,在一个班竟然培育出一个由26位老人参加的市“老年作家群”,写出五六百万字的作品,出版了三部《金秋集》。很多老同志学习了书法国画,在各类作品展或比赛中屡屡获奖,有的还成了 “民间画家”。老同志追梦的执着与成果,激励了很多年轻人的“青春梦”“成才梦”。

3.发展兴趣爱好型。有一位老同志自幼就想献身舞蹈艺术,可是却做了一辈子企管工作。退休后学习了多种舞蹈和音乐欣赏,不但能单独演出,还能自编自导,率领一支老年时装队参赛获奖,创建一支银发舞蹈队经常为社区义演。很多老人大器晚成,学得一技之长,成了古钱币专家、药膳文化学者、“电脑通”、“金嗓子”、“老模特”和各种乐器的“演奏家”。他们将正能量发挥到社区的每个角落,又以其对技艺的钻研精神激励了周围很多年轻人的“工匠精神”。

4.注重求知务实型。有位老同志退休后受聘为某街道老龄委主任。为了处理好居民家庭中诸多“涉老矛盾”和建设和谐社区,他认真学习了“老年心理学”并付诸实践,使激化的家庭矛盾大幅度减少了,解不开的婆媳恩怨化解了,郁积十年从没笑过的开始露笑脸了,经常抱病去医院的转向跑公园了。很多老人选学外语、旅游、电脑、摄影、家政等知识,不仅满足了个人与家庭需要,也满足了服务社区的广泛需要。他们以学以致用的务实精神推进了各地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的建设。

5.关爱老老少少型。有一个全由“老妈妈”学员组成的“老妈妈关爱工作团”,把爱心送到工读学校、戒毒所和特殊学校。配合收教所对失足青年进行帮教,使几百名失足青年提前解除教养回归社会、一千多人解掉毒瘾,有的后来还上了军校、成了企业家。有一个全部由单身空巢老人组成的“夕阳红之家”,通过“家”内的学习活动和生活互助、“家”外的送温暖活动和生活服务,使数百家单身空巢老人跨出了孤寂的围城。广大老同志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爱无疆,感动了社会。

6.热心乐善好施型。很多老同志不但在汶川、玉树等大地震的赈灾活动中慷慨募款捐物;有的还不惜变卖祖产为家乡父老建造休闲凉亭,或将他们的书画作品义卖所得捐赠给社会公益事业;有一个“老李帮忙团”走遍大街小巷,把“忙”帮到一个县的许多家庭,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志愿者理念,传遍了千家万户。

7.突出精神文化型。老同志在城乡社区服务中,投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普及科学保健与法律法规知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支持老年文艺体育活动。他们成为这些宣传活动的出色的组织者、教练员、辅导员、宣讲员、咨询师、民间纠纷调解员。很多老同志将个人的优秀作品参加展出、比赛或在刊物发表,用相机镜头凝聚了绚丽多彩的人生;很多学习团队或社团组织参加拳剑、歌舞、器乐、时装模特等才艺展示、比赛。老同志以优秀的精神文化教育人、激励人,在城乡社区发挥作用。

8.主动献计献策型。有一个由老同志组成的经济理论研究会,非常关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经常开展理论研讨和调查研究,常有一些研究报告提供给省市有关部门参考,被职能部门采纳。有一个会员10年来已先后向市政府提出书面建议230余份,其中约70%获得省市领导批示。还有一些老同志,喜欢为公众利益“做啄木鸟”,“挑刺捉虫”,经常乐此不疲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们在传播增添正能量的实践中,把离退休老同志的“三大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9.融入国际交流型。有一位从老年大学走出的“平民画家”,每年利用假期出国探亲的机会,在加拿大多地举办个人国画展,由当地艺术家名流为其剪彩开展。

10.探索创业创收型。根据在老年大学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有些老同志创办经济、文化、教育实体,有的接受单位聘用任职,有的成了协会或公司的常务理事或监理,有的成了网络监理公司的总经理或书画篆刻装裱店业主,有的大胆引进大棚种植项目,创收惊人,成了地区开展“万家富”活动的先进个人。他们在“老有所学”后的再就业,证明了银发老人依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

(二)行为过程的自主性

离退休老同志在老年大学吸收正能量、在校内外群体中凝聚正能量、在社区服务中传播增添正能量,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群体行为,无不体现了他们的“自主性”、“去行政性”。前者是“我的选择我作主”:为传播增添正能量学什么课程、学多长时间、参加哪个社团和什么活动等,均由其个人特长爱好和社区实际需要而定,各行其是;后者是“我们的事情我们定”:为传播增添正能量,成立什么社团、组织什么活动、开展哪些服务等,均由社团或志愿者组织的理事们按其内部情况与社会服务等需要而定,群策群力。

(三)社会影响的多重性

离退休老同志传播、增添正能量的生动实践,已由家庭到社区、国内到国外,层层扩展提升,产生着深远影响。

 

  三、进一步的思考

为社会传播、增添正能量,于老年大学而言,既是价值取向,又是创新动力和行动指南,必须在思想上和实践中坚定不移,一以贯之。

(一)将传播增添正能量作为学校的价值取向,促进老年大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老年大学必须抓好四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一是“新与老”的协调发展,即新生入学数(老生升级、转班、转课程的除外)占同期老生在校数的比例,要有一定比例的上升;二是“进与出”的协调发展,对老年学员走出去参与社会服务的比例,要有一定要求并每年有较大上升;三是“外与里”的协调发展,对校外服务社会与校内教学实施,要同等重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以必要研究与指导;四是“表与内”的协调发展,在办学规模日益扩大的同时,要用心研究内涵的不断丰富与深化。唯此,才能在学校发展的大局上有效防止顾此失彼的现象和弊端,才能保证在学校新生入学率、学员服务社会参与率、学校对本地区老年教育普及贡献率以及办学成果社会影响力的基础上,确保为社会传播、增添正能量,为老年大学可持续发展夯实更坚实的基础。

(二)将传播增添正能量作为教育教学的创新动力,充分激发广大老同志内在潜能。

一要加强对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引导,进行增强“四个意识”、为社会传播增添正能量的宣传教育;二要开设一些诸如“时政形势”、“生命教育”、“潜能开发”、“自我实现”等专题讲座或新课程(有些可作为学员必修课),以充分满足老年学员“关心国家大事”、“珍爱生命价值”等需要,进一步增强自尊、自立、自强精神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意识与能力;三要改进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强化启发式教学和自主学习。老年大学藏龙卧虎,是一个隐藏量巨大而极有开发价值的“能量场”,精准的教育与教学,便是这巨大能量最好的挖掘机。

(三)将传播增添正能量作为全体学员的行动指南,力挺更多老同志实现人生晚年的价值。


《意见》关于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凝聚释放、传播增添正能量的一系列指示要求,老年教育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前景无限美好!

 

                (作者为无锡老年大学原副校长)


热点推送 更多>>
访问人数 :
联系电话:021-64837223
时       间:上午8:30-11:30;下午1:00-4:30(工作日)
地       址:上海市徐汇区钦州南路500号5楼
邮       编:200135
上海远程老年大学
2016 ©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520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