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为了更好的遇见
人生像一本厚重的书,扉页是人生的梦想。目录是人生的脚印,内容是人生精彩,后记是人生的回望。记得但丁说过:“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生活于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是的,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收获知识和美德的途径,是为了遇见更美好的世界,描绘更好的人生未来。
读书具有一种向上的力量。书籍其实就是精神生活的入口。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论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都是对生命的熔炼和升华。读书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古人,吸取前车之鉴,然后转化为自己心中的能量。书,是古人精神的载体。
读书具有一种熏陶人性的功效。人通过读书在幽幽书香潜移默化的感染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奢华可以变为淡泊,促狭可以变为开阔,偏激可以变为平和。读书被美誉为:破茧蝶变焕然绽放!西晋时期一名将——周处,年轻时的他因父亲早死,无人管教,“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虽为乡人除三害,可依旧被大家当做祸害。“正见清河”,是陆云使周处饱览群书,从而改过自新,浪子回头,乃成一西晋名将,保家卫国。可见一斑。
读书还能养成人的书卷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形成高雅的文人气质,从中体现了人的良好的素质。书卷气是由内而外透出的气韵美、动静结合的灵动美,真正的书卷气应当与博学、谦逊、高雅、悲悯、爱心、奉献情怀及和人类崇高的美德紧密结合溶为一体的。古代早已有此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鲁直曾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而清朝名臣曾国藩虽历任两江总督,权势显赫,却不希望儿子做大官,但愿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他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称:“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性难变,惟读书可变气质……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贞之志。”
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时下,市场经济的名利考验,网络时代的信息浪潮,让一代读书人面临“平静书桌”的问题和困惑。不同的是,它拷问的是怎样对待精神生活、如何安顿心灵家园。这一时代之问,需要我们用心、用良知去回答。
读书是获取真知灼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修身养性的主要途径。一个人的知识构成、价值判断、审美习惯,多来自于阅读。一个喜爱读的书人,永远不会沦落为精神世界的卑微者。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阅读优秀的书籍,就是与过去时代中最杰出的人物一一书籍的作者一一进行交谈,也就是和他们传播的优秀思想进行交流”这是多么精辟的名言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面对商业大潮和名利诱惑,使得不少人把悠闲的时光留给了应酬,把喜爱的东西留给了价格,把精力和激情留给了浮华和功利。尽管如此,它都无法冲垮真正喜爱读书人的底线,因为人最后的救赎是从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力量。
读书为了更好的遇见,开阔于人的视野,陶冶了人的情操,增添人生的乐趣,人生因读书而充实,爱读书的人很儒雅,像一壶散发看淡雅芬芳的香茗,显得清新怡然,神彩奕奕。
读书能医愚,读书能志,读书能励志,读书能聪慧而淡泊名利,读书能教会你如何交友,怎么识人,怎样与人交流勾通,怎样生活才健康快乐。怎样的人生才称得上完美,可以这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读书来自于文学作品与人的契合,来自于心灵与文字的相通!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位爱读书的人,定是一坛陈年佳酿逾久弥香,爱读书的人,也定能在未来的某一天遇见更好的自己!
湖南街道王宏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