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习网 上海老年人学习网
今天是2025年09月13日,上海:
首页 > 信息中心 > 信息详细
对上海老年大学科学定位问题的思考
2008年05月11日 来源:上海老年教育研究 浏览次数:123
    今天我发言的中心是:上海老年大学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科学定位、如何发展。
    关于市级老年大学定位问题,中共上海市委殷一璀副书记在最近召开的市老年教育工作会议上已讲得非常明确:市级老年大学,不只是把自己学校办好,更重要的是应该加强“联动”,充分发挥它的示范作用、辐射作用、指导作用、引领作用。
对这个定位,我是这样理解的:
    一、充分发挥上海老年大学的示范作用,把学校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办出水平
    什么是特色?特色就是“与众不同,高人一筹”。什么是质量?老年教育的质量,归根结底就是提升老年人的生存质量、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如果通过老年教育,老年人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生存质量、生活质量、生命质量有所提高,这就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有质量的。即使我们说的是“课堂教学质量”,也不只是指知识与技能的质量,而应该是指教学的综合的质量。课堂教学应该有“三维目标”,包括A、“知识与能力”;B、“过程与方法”即智慧的提升,能力的培养,懂得怎样去学习;C、还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老年人学得是不是开心,是不是让他们懂得爱,懂得处世的态度,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缺少哪一方面,都不能说是高质量的教学。衡量质量的标准是什么?一句话,能让老年人满意的教育,就是高质量的教育,不能仅仅是教师满意、学校满意。所以,老年教育一定要了解老年人对教育的需求。例如,我校多数钢琴班的学员希望能达到“自娱自乐”、能够“弹弹唱唱”就可以了,我们就应该满足他们的要求。不要苛求他们钢琴要弹到几级,外语要考到几级,在外面得了什么大奖……说到底,每个老年学员都有自己的质量标准,都有自己的一杆秤。总而言之,只有把学校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办出水平,才能真正起到示范作用。与质量有关的问题,还有规模问题,要高度重视并妥然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以前,我们特别强调办学规模,以为招生的人数越多,学校办得就越好,甚至提出办万人大学。现在,我认为,市级老年大学应该缩小办学规模,有些社区、基层能开设的课程,尽量少开;基层开不起来的、无法开设的课程,我们多开。在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上,应该向提高倾斜,久而久之逐渐形成我们自己的优势。这样,我们可以腾出更多的空间、场地、人力、物力、财力,办精品学校。与质量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怎样办出特色?我们应该立足自己的办学层次和服务面向。在形成办学优势和提炼特色项目上做文章。郑令德校长说,我们能不能在宏观上、办学指导思想上、办学思路上在全市起引领作用、辐射作用。这就涉及到“创新”的问题,我十分赞同这个观点。前面已经提到所谓“特色”就是“与众不同,独树一帜,高人一筹”。怎样形成特色?唯一的办法就是开拓创新。我想好了这么一句话:上海老年大学应该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所以,我提议,我们上海老年大学应该办成一所实验性质的学校,把老年教育中遇到的许多重点、难点、关键问题,在我们教学、教育实践中进行实验,成功的就在面上推广。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可以推翻重来,再总结经验,再实践。我校这些年,之所以在原有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就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走实践·探索·创新·发展的道路。“三个课堂相结合”就是文艺系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现在已在国内普遍推广,“三个课堂”已成为老年教育的专用名词。“自主教育”、“自主学习”就是通过电脑系,化了三年的实验时间总结出来的,现在也在全国唱响了,某种程度上说,已成了我校一张名片,一个品牌。“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自动”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在各系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电脑系严丽老师在实践中创导了课前预习、课内练习、课后小组复习的“三习”思想;保健系丁珏熊老师创导的“知识互动”,刘文娟老师创导的“情感互动”,商友仁老师创导的“心灵互动”——“以人文精神讲人文课”,这些都在实践中为“三动”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郑令德校长提出的“老年大学要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在教务处与研究室共同配合下,进行了不少“校本课题”研究,现在看来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钢琴系开展了长达二年多时间的课题研究,他们进行了二次大样本的问卷调查,组织了全体教师都积极参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该系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间不同的观点,开始逐渐统一,钢琴练习曲系列已经编了出来,教学大纲也初步能体现“以老年人为本”的思想,并拿出了有一定科研含金量的课题研究报告。所以,我认为学校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必须坚持走“实践·探索·创新·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示范作用。能不能搞实验性的老年大学,可以作为一种方案,提供大家讨论。
    二、充分发挥上海老年大学的辐射作用、引领作用、指导作用
    这里,我想说一句话:上海老年大学必须内塑素质,外树形象。
    (一)内塑素质是基础,要坚持注重内涵建设的原则。首先必须把我们自己的学校办好,办出质量,办出水平,具有很好的内涵,具有很高的素质,否则拿什么去示范?在内涵建设上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如何育人的问题,树立新的育人理念。在我们老年教育教学工作中比较注重教书,而忽视育人;比较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比较重视专业训练,而忽视全面发展。所以,必须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育人的新路子。当然,质量、内涵、发展是要讲条件的,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发展的节奏,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把发展的速度与学校的办学条件结合起来。前面我已提出了一些思考。
    (二)外树形象,同样不可忽视。学校工作需要扎扎实实地去做,需要求真务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解决。但,我们千万不能只做不说,只干不思考、不讲。否则人家就不知道,不了解,起不了示范作用,辐射作用。所以,必须“外树形象”,需要对外实事求是地宣传,需要树立上海老年大学的形象。近年来政府对我们在各方面加大了投入的力度,他们期盼的不只是我们把自己一所老年大学办好,而是通过我们的示范、宣传、辐射发挥更大的作用,否则不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我们拥有几个重要的窗口与渠道:
    其一,《上海老年教育研究》杂志。这本杂志理该成为树立上海老年教育形象的一个窗口,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
    其二,校报。新一年,我们准备增加发行量,争取把校报发到上海地区每一个区、县、街道、教学点的老年学校,使它真正成为联系基层老年教育界的桥梁。
    其三,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各种会议。通过会议相互交流、学习,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其四,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如教育电视台等渠道进行宣传。
    所以,我们学校必须“内塑素质,外树形象”,两者缺一不可。
    三、怎样发挥上海老年大学的辐射作用、引领作用、指导作用
    (一)高度重视上海老年远程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不断提高老年远程大学的课程质量与水平。这是我校扩大覆盖面、进行辐射的重要渠道。我们应该在人员上加大投入的力度,同时在内容与形式上都要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特别是要充分了解老年人的教育要求,使我校的辐射功能发挥得更加完美。
    (二)不断开拓创新,深化教学改革。
    1.改革招生制度。学校招生工作能否一年招一次;能否取消老学员优先入学的“特权”,体现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使十七大“公平教育”精神,在我校真正得到落实与贯彻,让老年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面向社会更多的老年人开放;我还建议规定每人报名不能超过两门课,学制最多限制在3-4年。
    2.改变“老年人办老年教育”的传统,用足编制,引进优秀人才,鼓励更多的中、青年加盟老年教育队伍。须知我们这些老年人,虽然十分敬业,但有时“心有余力而力不足”,确实许多事情干不了。
    3.大力推进课程、教材改革,不断建设符合老年人需要的新课程、新教材。如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徐畅老师开设的《视觉艺术》,融合了电脑与摄影技术,颇有创意,是课程开发的一种思路。又如器乐与声乐能否合开?都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4.不断拓展办学形式,根据学员需要,不仅可以开设16周的传统课程,是否也可以开设8周、6周或更短的短期课程?有些也可以搞讲座;我们不仅可以开大班,能不能允许开十多人的小班?我们还可以为年轻老人开设再就业的培训班。总之,办学形式可以多样化。
    5.努力改革教学方法,如电脑系的影视摄像班,通过专题学习,从编剧、创作、摄像、后期制作,在操作中学习,贯彻了杜威、陶行知“做中学”的理念。其它学科能不能也这样做呢?
    (三)是否可以与高校分校联合,开展师资培训工作,教育科研工作。上师大校长李进在老年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表态,他们可以承担这个任务。高校有师资与设施的优势;我校有组织领导与基层网络的优势。在教委统一的协调下,发挥辐射功能。
    (四)积极为政府决策部门,出谋划策,把我们的办学思路、教育理念、教育举措,通过领导的讲话,政策文本,进行辐射,在宏观上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我认为我们利用与教委零距离接触的优势,多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信息、服务。事实上这也应该是我校进行辐射的一个渠道。
    (五)可以与部分基层学校、单位开展联动,我们可以设几个点,加强联系,进行共创共建,扩大联动作用。
    以上是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可能有些脱离实际,有些异想天开,但这总比安于现状要好。人活着,就是要有点精神、有点追求、有点梦想,至于能不能达到目的,能不能圆梦,因素太复杂。作为研究室,我们的工作任务就是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至于能不能解决问题,这是领导的事、政府决策部门的事。我们能做的仅此而已。
                                           (上海老年大学  高  峰)
热点推送 更多>>

   线上线下同步创新意  体验智慧生活

老年教育数字化转型  智能知识科普


洞泾社区学校根据老年人面临的数字困境和日常生活需要,通过线上线下课程相融,开设“智能手机的应用”、智慧生活等系列课程和培训,有力帮助了老年人告别“数字恐慌”,让老年人更好地跟上时代、享受数字红利。


强海祥老师是一名中共党员,囯家二级演奏员,2012年从江西采茶剧团退休后回沪定居。退休后的他,热心公益事业,参加各类团队活动,甘当志愿者,发挥余热,默默无闻地实现着他的人生价值。

12月14日下午,“悦读泗界”项目实施研讨会在学校207会议室召开。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王玲、泗泾成校校长侯爱萍、副校长占克明以及部分社区(老年)教育教师参加会议。

为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和城市发展,提升文化素养,新虹街道特开展“行走修身 文明实践”人文行走系列活动。告别城市的喧嚣,行走于美丽的乡村,换一种角度感受城市的发展,国家的强盛;去赏阅万千书卷,让思想飞跃空中,品味人生,沐浴文化;走进剧院,去感受美轮美奂之所演绎的精彩绝伦,与美好相遇,与艺术相聚。


营造校园朗朗读书声

              体验班先入“微信读书”


如何教育第三代,如何和第三代有效沟通,一直都是困扰广大爷爷、奶奶们的烦恼之处。为此,在长桥街道及长桥社区学校的指导下,汇澜园居委,组织小区居民共同观看了《乐学大讲堂》的讲座直播,现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张民生研究员,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生动的讲座。


3月15日下午14:00,湖南街道16个居委学习点、以及敬老院、邻里会分别在各自的活动室登录“上海老年人学习网”首页在线点击收看了上海远程老年大学首场《乐学大讲堂》直播——《谈谈第三代教育》。

今年2月28日,国务院公开印发了《“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现摘录其中的第八章第一节,关于“发展老年教育”的论述,供广大师生学习、了解。

安亭镇社区学校报道,4月6日上午,由安亭镇学习型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社会事业局共同组织策划的“书香双城·共享学悦”读书月开幕式活动准备会,在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社区教育中心顺利举行。
访问人数 :
联系电话:021-64837223
时       间:上午8:30-11:30;下午1:00-4:30(工作日)
地       址:上海市徐汇区钦州南路500号5楼
邮       编:200135
上海远程老年大学
2016 ©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520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