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1是受多种心理因素影响或制约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情绪便是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我国老年学校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探讨影响老年人学习的种种心理(包括情绪)因素,以进一步提高老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老年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的研究课题。检索相关文献发现,目前我国理论界关于该问题的理论研究“多乎哉?”“不多也。”“历史使命感”促使笔者不揣冒昧对此作一“初探”,以期引起更多同仁的关注和研究的兴趣。
一、 情绪与学业情绪的涵义
常言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我们时常发生或体验到各种情绪:或高兴、喜悦、快乐,或忧愁、苦闷、烦恼……我国古代有所谓“七情”之说,即喜、怒、哀、惧、爱、恶、憩。2西方心理学家伊扎德(Lzayd,1970)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人类的基本情绪有11种,即兴趣、惊奇、痛苦、厌恶、愉快、愤怒、恐惧、悲伤、害羞、轻蔑和自罪感,并由此派生出三类上百种复合情绪——人类的情绪世界是何等的丰富多彩!所有这些都是情绪的表现形式,至于什么是情绪,尽管自19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但由于情绪的极端复杂性,目前尚未有统一的界定。据布莱克尔(Van Brakel1994)研究,当前关于情绪有22种不同的定义3,足见观点分歧之大。笔者无意也无能为情绪下一科学定义,为便于讨论,这里提出一个易于理解的界说:情绪是个体需要与客观事物(环境意义事件)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及相应的生理、行为反应。这一界说包含以下几层涵义:第一,情绪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或者说是由需要派生的一种心理活动。人为了生存发展总是有物质和精神等各种需要。当客观事物能满足人的需要时,人就产生愉快、喜悦、高兴等积极情绪;相反,当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时,人就产生忧愁、烦恼、愤怒、厌恶等消极情绪。第二,情绪是人的一种主观的意识经验或自我感受。也就是说,当人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个人是能够意识、感受或体验得到的。第三,伴随着情绪的产生还会发生相应的生理和行为反应。如满意、愉快时,心跳节律正常,行为积极主动,学习、工作效率高;恐惧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增加,产生逃离某刺激情境的行为倾向;愤怒时,不仅会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增加,还会对愤怒的对象产生攻击行为,等等。心理学家将情绪引起的这种生理唤醒和行为反应称作情绪的“动机作用”,也就是说,积极的情绪对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起促进、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则起干扰、减力作用。
情绪和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关系极为密切。就学生学习而言,情绪不仅参与学习而且影响认知加工过程,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情绪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日益引起国外教育学、心理学界的关注。美国教育研究联合会于1998年召开了主题为“情绪在学生学习与成就中的作用”的学术年会,并围绕这一主题组织了五个讨论会,极大地激发了与会者对教育教学中情绪问题研究的兴趣。2002年有学者则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学业情绪”(academic emotions)这一概念,认为学业情绪与学业动机、学业自我概念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究竟什么是“学业情绪”呢?我国学者结合国外有关研究认为,学业情绪是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的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高兴、厌倦、失望、焦虑、气愤等4。这个定义说明,学业情绪不仅仅指学生在获悉学业成功或失败后所体验到的种种情绪,而且也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日常作业及考试期间的情绪体验。目前,学业情绪已成为国外教育学、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而我国在这方面尚甚少研究,在老年教育领域更属空白,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急起直追!
二、情绪与学习的相关研究
情绪与学习、认知活动的关系,早已引起古今中外有识之士的关注,并进行了某些相关的理论和实证性研究。
(一)情绪与学习的某些理论观点
列宁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情绪在人的认知学习和对真理的追求中的重要作用。情绪,包括情绪智力,作为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学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有人形象地将学习活动中的智力因素比作汽车“发动机”,而将情绪比作汽车的“燃料”,此话不无道理。我国古人早知此理,并有一系列精辟的论述。孔子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十分重视“五学”,即知学、好学、乐学、勤学和独立学,这些都属于非智力因素,并分别与动机、兴趣、情绪、意志和性格相对应。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这话很明显地把学习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知学、好学、乐学,而且一层比一层高级。“知学”,就是知道学习重要,有愿意学习的动力;“好学”,就是爱好学习,有学习兴趣;“乐学”,就是乐于学习,愉快地进行学习。孔子十分重视“乐学”,他倡导“学而不厌”,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体验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在孔子看来,乐学是最高层次的学习,只有进入到“乐学”这一层次,才能顽强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主动地探求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自孔子之后,历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情绪对学习、求知的作用。比如汉代董仲舒主张教师“稽而勿苦”(教师对学生既要进行成绩考核,又不要使学生感到太苦,压力太大);6宋代张载十分重视“乐学”的价值,认为“‘乐则生矣’,学至于乐则不已,故进也。”7北宋“二程”(程颢、程颐)认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学至涵养其所得而至于乐,则清明高远”。8明代王守仁主张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这样才能“自然日长月化”,“其进自不能已”9。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认为学习应该勉乐结合(既要勤勉,又要愉悦),乐是勤勉的支柱,因为“和者于物不逆,乐者于心不厌”,只有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才能克服困难,“欣然有得”。10我国古人上述这些观点,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无论对中小学基础教育还是对老年教育,都不无参考和借鉴的价值。
国外学者对此也有许多论述,比如巴甫洛夫在《给青年的一封信》中说:“要有热情,你们要记住,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科学要求每个人有极紧张的工作和伟大的热情。希望你们热情地工作,热情地探讨。”皮亚杰强调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美国心理学家普里布拉姆指出,人的情感体验对正在进行的认知学习过程起评价和监督作用。当一个人对学习和教师持欢迎态度时,就会产生喜爱、欢乐等肯定体验,对学习持反对或拒绝态度时就产生憎恶、悲哀等否定体验。美国另一位心理学家霍夫曼(Hottman M.L)则根据诸多心理学家的有关研究,把情绪对认知学习的作用概括为6个方面:情绪可能引发、终止或中断信息加工;可能导致选择性加工;可以组织回忆;有助于对带有情绪成分的事件进行归类;可以为社会认知输入信号以及影响决策和问题解决。11由此不难看出,情绪对学习的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和作用。
(二)情绪与学习的若干实证研究
国外学者在对情绪与学习进行理论阐释的同时,也进行了诸多实证性的探究。这里仅举数例以飨读者。
1、情绪对学习(注意)内容选择性的影响
学习和注意密不可分,学习的内容也就是注意的对象。心理学家贝克(Beck A.T)研究发现,情绪影响一个人注意也就是学习内容的选择性:一个处于抑郁情绪状态的人,倾向于关注与丧失或失败有关的信息,而当他感到焦虑时,对具有威胁或危险的信息有更多的关注。人总是对与自己情绪性质一致的信息更加注意。其后,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当人处于特定情绪状态时,总是倾向于注意那些与此情绪状态相一致的事件。心理学家摩根(Mogg K)等人对被试进行色词测验:他们向被试呈现印刷成不同颜色的单词,要求被试尽快说出单词的颜色而不必在意单词本身的含义。结果发现,具有焦虑情绪的实验组被试,在对具有威胁性的单词(如“癌症”、“精神崩溃”)辨色时,所耗费的时间要长于给中性单词(如“地毯”)辨色的时间。该实验结果说明,尽管事先要求被试不必在意单词的含义,但被试还是注意了与其自身情绪状态相一致的单词的内容12。由此不难看出,教师,包括老年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教学内容与学习者情绪状态及其二者之间的协调匹配,是多么重要!
2、心境对学习内容记忆的影响
心境即心情是一种情绪状态。泽勒(Zeller)的实验研究表明,愉快而热烈的心情能使人的大脑处于最佳状态,在此状态下学习,注意力集中,记忆效果好;相反,在痛苦、烦躁不安的心境下学习,注意力涣散,记忆效果差。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Lozanov)创立的暗示教学法实验指出,暗示教学(即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音乐的背境下轻松、愉快地学习)比传统教学的效率高25倍,学生每课时可记住50—500个生词,记忆效率高达93%以上。13鲍尔(Bower G.)等人于1978年做了这样一个实验:选择一些易被催眠的大学生作被试,在被催眠后,要求他们想像或回忆一件极度愉快(如成功或爱情)或极度悲伤(失败或失恋)事件,使自己处于愉快或悲伤的心境之中。然后,要求他们在20~30秒钟内学习一份由16个字词组成的词汇表。其后,当被试处于与学习时同样的心情或与学习时完全不同心境中时,要求他们回忆两份词汇表中的字词。结果发现:愉快的人回忆其愉快时所学的字词,成绩最好;悲伤的人回忆其悲伤时所学的字词,成绩最好。鲍尔根据研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学习和记忆的“状态依存”理论:人们在某种情绪状态或心境下获得的信息(即学习的内容),最容易在相同的情绪状态下被回忆起来。14上述这些实验及其结论至少给了我们这样的启迪:我们在老年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心理气氛,使老年学员处于愉快的心境之中,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3、情绪激动水平对解决学习问题的影响
心理学家让处于不同情绪激动(或唤醒)水平的被试解决难易程度不同的智力操作问题,结果发现,智力操作效率与激动水平之间的关系曲线,随着练习任务(即解决问题)难易程度而发生变化:解决困难的代数题的最佳情绪状态,是较低的激动水平;解决中等难度算术题的最佳情绪状态是中等激动水平;解决简单的反应时操作的最佳情绪状态是较高的激动水平。这就是著名的叶克斯-道森定律(The Yerks-Dodson Law)。我国心理学家、北京大学孟昭兰教授自1982年开始对情绪与认知关系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婴儿在不同情绪状态下,认知操作效果不同:过强或过弱的快乐情绪都不如中等激活水平的愉快使智力活动达到最优效果;痛苦、惧怕越强,操作效果越差;兴趣情绪导致成功操作并诱发愉快反应。15研究结果丰富、发展了叶克斯-道森定律。
叶克斯-道森定律和孟昭兰教授的研究结果给老年教学工作者的启示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员,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越是困难的问题,越要沉着冷静,不能过于激动,因为较低的激动水平有助于困难问题的解决;越是简单的问题,越不能掉以轻心,而要高度重视,唤起较高的激动水平,才能有助于简单问题的解决。
4、焦虑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焦虑是个人应付环境无把握又对不可知的未来感到威胁时产生的一种恐惧、紧张、焦急、忧虑交织而成的迷惘感受或情绪状态。焦虑与学习的关系是人们最关心也是研究相对较多的问题。大量的研究表明,焦虑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字型曲线:无动于衷、毫无焦虑或过分焦虑都不利于学习,学习效率低,中等水平的焦虑最有利于学习,学习效率高。斯皮尔伯格(Spielberger,1966)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大学生焦虑程度与其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发现:能力中等,焦虑水平高,有利于学习,成绩好;能力低,高焦虑,干扰学习,成绩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焦虑水平,引导学生不断自我调整,使自己经常处于最有利于学习的中等焦虑水平。16
三、老年人情绪的特点与教学建议
(一)老年人情绪的特点
先谈谈老年人情绪的一般特点。关于这个问题,多数文献资料均用大量篇幅陈述老年人的消极情绪,比如失落感、孤独感、自卑感;17比如冷落感、疑虑感、忧郁感、老朽感、易生不满以及对死亡的情绪反应,等等。18应当指出,这些确实是老年人情绪的一般特点,但并不是老年人情感世界的全部,也不是当代老年人情绪生活的“基调”。根据当代我国老年人的现状及有关研究资料,笔者认为,当代我国老年人的情绪有如下一般特点:
1、由于生理、心理的退行性变化以及离退休导致角色地位、社会交往的变化,比较容易产生冷落感、孤独感、自卑感、疑虑感、忧郁感等消极情绪,但愉快、喜悦、高兴、乐观等积极情绪所占比重逐渐上升。
2、生活满意度较高,是情绪的“基调”,但由于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不断提高,仍易产生不满情绪。
3、情绪体验深刻而持久,各种“丧失”(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专业、健康、配偶、容貌等)是消极情绪体验最重要的激发事件。19
限于篇幅,不再对这些特点一一展开说明。下面来讨论老年人“学业情绪”的特点。由于相关文献匮乏,笔者仅根据有限资料及 自己与老年大学学员多年的“密切接触”、研究所得,作一初步概括:
1、学习目的、动机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健康长寿是主要学习目的,认知内驱力是最主要的学习动机,追求个人发展是学习动机的核心。
2、学习兴趣多样化,最感兴趣的学科依次是保健类、体育健身类、家政类、书画类、文娱类等课程,且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
3、有求知动力,但成就愿望或动机水平不高,多满足于“初步了解、一般掌握”。20
4、有一定的学习热情,但无压力或压力很轻,往往表现得较平和、恬淡。
5、有学习欲望,但易急躁、易追求短期效应、立竿见影。
6、渴望“学有所得”,但自我效能感水平低,往往缺乏“学好”的信心,易生畏难、沮丧情绪。
(二)教学建议
根据前述情绪与学习的关系、老年人的情绪尤其是学业情绪特点,对老年教学提出如下几点粗浅的建议。
第一、加强保健专业建设,开设或改进心理保健课程,紧密结合老年心理尤其是情绪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保健知识,传授并辅导情绪自我调节方法(如转移注意、借物律己、语言控制、宣泄、升华、品德修养等)使老年学员学会如何尽快摆脱冷落、孤独、疑虑、忧郁等消极情绪,以高兴、愉悦、乐观的心情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心理素质。
第二、结合各科教学,必要时开设学习潜能和学习方法专题讲座,以大量生动形象的材料或事实说明老年人的学习潜能,引导学员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效能感;同时引导学员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克服畏难情绪,以饱满热情投入学习。
第三、专业设置、课程开设乃至教材编写,都要不断了解、分析并充分考虑老年人学习目的、动机和兴趣,增强针对性、实用性、趣味性,使学员老有所学,学有所得,得其所乐,以“得”(成功)激励,从而克服急躁、厌学情绪,形成越学越乐,越乐越想学的良性循环。
第四、科学取舍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讲授少而精;同时引导学员确定适当的学习期望值,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实际情况选修课程,使学员学会“放弃”,懂得有所“舍”才能有所“得”的道理,以克服“贪多求高”、追求短期效应的心态。
第五、加强师生互动,倡导教学相长,不断密切师生关系,努力构建团结协作、互帮互学的教学群体,营造和谐、互信、亲密的心理气氛,使学员在节奏舒缓、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学习、求知,提高学习效率,增进身心健康。
第六、加强必要的检查、监督和考核制度,改变完全“无压力”的学习状态。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忽视必要的教学管理,过分强调老年教育“无压力”的特点,是不利于提高老年学习效果的,也是违背办学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