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钢琴教学是我热爱的工作,也让我思考得最多。平时我在老年钢琴教学中一直在探寻一种适合老年人教育的好方法,面对实践中的各种具体经验,常感到归纳不足,难以将它们系统地整理在一个清晰的框架中加以总结。《上海老年教育研究》杂志2006年第三、四期合刊中高峰撰写的“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自动”——老年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思一文对我启发很大。面对二十一世纪老年教育的新形式,它把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加以去芜存菁的提炼,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和创新,对老年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构思、目标、方法和具体要求。我从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一个新的模式和理论的提出决非易事。而“三动”理论的构想是一种切实可行并且能行之见效的老年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课堂”这个词已不再是仅限于我们传统概念中一间固定教室的含义,它有所延伸,包括早就被专家提出的第二、第三课堂,即课外的各种交流和社会实践。所以,课堂教学不再仅限于教室教学,还有学员的课外小组讨论、个人切磋与交流以及从为社会服务中获得的再学习。当然,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 教师启动
我感到,这篇文章中构想的教师启动是“三动”中的第一步,也是关键。在启动中,首先应该考虑到教学对象的愿望、能力和生理特点,教师切不能以自己的教学习惯为主,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制定教学方案,安排教学内容和选择适当的教材,坚持以人为本、因才施教的原则。所以每学期结束后我会对自己的教学记录、备课笔记和课件作综合检查,比照一学期下来教学中的实际例子和教学效果,以便有针对性地对课堂内容作进一步完善,在钢琴教学大纲规定的框架中,对技能技巧的训练、作曲目选择、并准备相应的乐理知识与背景介绍,为下一学期做好准备。
在教材选择上寻找乐曲和练习曲的共同点,做到每一课目标明确。老年人到老年大学学习钢琴,绝大部分是为了提高音乐修养,陶冶情操,达到自娱自乐。根据老年学员的心理、生理特点,要用不同于青少年儿童的启动方式,既要有科学性、合理性,更要有趣味性。在课程安排和教材选用中选择好切入点。我在教学中避免长期的、大量地使用练习曲对老人进行技术训练,尽量多选用既有技术练习价值又有趣味的曲子,把学员朝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和他们愿意达到的方向推动。在启动过程中,又不断针对老年学员的特殊情况,对教材安排作相应调整或改动,尽量使钢琴学习更具有老年学员所追求的趣味性,让老年钢琴爱好者在弹琴中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学中有乐,乐中有获。
在教新课时,我先向学员说明本课的学习要点,提供一个比较合理的练习方法,使他们对今后出现相同技术内容时能融会贯通地使用。例如,我给钢琴四年级的老年学员上《车尔尼599》第74课时,补充乐曲用的是同样具有颤音练习的《汤普森》中一首短小动听的“鸟之歌”,这首乐曲用颤音弹奏技巧生动地表现了欢唱的小鸟。学员们不但对这首乐曲感兴趣,并且通过这首乐曲对颤音有了形象的感受。在示范弹奏过程,我向学员解释练习颤音的要点在于均匀,手腕放松、动作协调,而难点在于快速,建议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逐渐加快颤音的弹奏速度,因为只有均匀和快速才能表现出银铃般的“鸟叫”。明确了要点和难点,经过积极努力地练习,大部分学员都能较好完成这课颤音练习,为以后学习新曲子作了技术铺垫。
在教学中,我根据老年人的特点扬长避短。我们知道,老年学员具有强烈的学习热情,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学习,只要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们都会尽力去完成。但老年人记忆力和协调性较差,手指跑动不够灵敏。在选择练习曲时,我尽量选择短小、练习技术相对比较集中的曲子,同时对他们的速度要求也相对降低,只要老年学员在原来的速度上有提高,我就赞扬他们的进步。这样,能保护和增强学员的学习自信心。
在“启动”中我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与课件,借助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相融合的效果,启发学员对乐曲的感受,加深理解,调动想象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比如我在给钢琴二年级下的老年学员上“小狂欢节圆舞曲”时,利用数码钢琴教室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用演示文稿介绍狂欢节的来历,同时播放不同国家的人们在举行狂欢节时的照片,通过文字和照片让学员在视觉上对狂欢节有一个初步了解。然后进行钢琴示范弹奏,让学员从音乐中感受狂欢节的热闹气氛。在反复弹奏的同时,要求他们仔细聆听,辨别乐曲的曲式、风格及弹奏方法。在示范过程中我作一些弹奏技术上的提示,如双音、跳音、节奏、表情处理等等。在教学中,我有时也播放一些和教学乐曲相关的优秀艺术家的音乐表演片段让学员们欣赏,以同步的视觉范例来启发学员对音乐表演的感悟、扩展学员的视野、开拓发散型思维,同时也让学员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提高对音乐的兴趣。
二、 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我感到是一种比教师单纯地一言堂灌输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前我认为老年人学钢琴很不容易,所以上课尽量给他们多说,多解释,学员缺少动脑积极思考的机会,对老师所讲内容理解不够深入透彻,容易遗忘。现在我上课改变了以往直接讲述的习惯,经常采用提问、讨论的方法,让老年学员有充分的思考机会,而不是一味的记忆、做笔记。比如对常见的技术符号、音乐术语、表情符号、节奏等等的的提问和讨论,可以用老师提问或让学员提问,然后请个别学员回答的方法,给学员们创造积极思考和复习巩固的机会。一旦理解加深了,以后对乐曲中碰到类似问题就会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有一次,乐曲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装饰音符号,我用提问的方式请学员说出这些装饰音的不同之处。大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在不同的讨论中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答案。通过这样互动式的讨论,学员们加深了对不同的装饰音的理解,学得轻松,又能很快记住。
除了课内互动,还可以有课外互动,也就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在这个空间里,师生间的互动可以和学生间的互动结合起来,联欢、沙龙、课外小组交流等形式,在实践中都能有效地促进学习。比如,假期中我去参加学员们的钢琴聚会,增进了师生间的友谊。钢琴班的许多同学自己组织课外小组,就近的同学每星期集中到某个学员家进行练习交流,切磋琴艺,到上课回琴时就可避免不少失误。开钢琴联欢会更是让学员有一个广泛的交流学习机会,同时增进了学员之间的友谊。我们钢琴班曾经在学校多功能厅开了一次联欢会,师生欢聚,效果不错。很多学员都希望多举行这样的交流,他们说,通过师生共同排练和欣赏其他同学的钢琴演奏,对他们有很好的启发和触动,使他们对学习钢琴更有兴趣和信心,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三、 学生自动
“学生自动”是学习的延伸与升华,也是教师启动和师生互动的最终目的。当学生的学习愿望和热情被启动,掌握了基本的自学能力以后,学生可以用多种形式进行自主学习。比如钢琴班的学员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弹奏技巧,我鼓励他们自学课外乐曲,然后在班里给大家表演,听完弹奏后,其他同学深受鼓舞,纷纷向他们讨教学习。现在越来越多的学员加入了自学行列。有时学员们提早到教室,为的是互相交流练习中的心得体会;课外,他们还经常相互推荐与介绍课程以外的乐谱以便自学。我想,有条件的话,学校还可以开办钢琴自主学习班,如钢琴沙龙班等,学员中能者为师,相互鼓励,培养提高自学能力,开掘潜力。
不少学员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把教室知识延伸应用到社会大课堂去。钢琴班有不少学员多次被社区邀请,他们在文艺演出中自选曲目作钢琴独奏表演,或为合唱队伴奏,受到普遍的欢迎。尽管他们的弹奏技巧远不如钢琴家那么专业,但在服务社会的意义上是毫不逊色的。他们在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从中体验了愉悦,同时,激励学员们朝学习的深广处进一步努力。第三课堂的开发与利用为学生自主学习注入了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学员的终身学习创造了良性循环的机制。
老年钢琴教育在我国还是新兴事业,作为一名老年教育的教师,我感到有责任探寻一个适合老年钢琴教育的方法。我愿意不断学习同行们有益于这个目标的各种想法、创新和理论,为老年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尽一点力。
(上海老年大学钢琴教师 杨惠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