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习网 上海老年人学习网
今天是2025年09月13日,上海:
首页 > 信息中心 > 信息详细
扶老上机、扶老上网
2008年09月19日 来源:上海老年教育研究2006年第1、2期合刊 天津 高序堂 浏览次数:62
    所谓“扶老上机”、“扶老上网”,是指各级有关部门要扶助老年朋友学会使用计算机、学会上互联网。这是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的重要需求,迫切需要有关部门进行组织和帮助。这件事对这些老年人自身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对构建和谐社会也有一定促进作用,而且条件具备,不难组织。它是先进地区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
    一、“上机”和“上网”是部分老年人的重要需求
    1、老年人跟上时代,参与社会的需求
    “上机”和“上网”主要是那些想跟上时代,参与数字化社会的老人,特别是经济上有条件的知识老人和相对年轻老人的需求。当前这部分老人在老年人口中还只占少数,但是,这种需求却十分重要。他们不甘心被甩在主流社会之外,不甘心只当社会发展的旁观者,不甘心看到广大年轻人和部分老人饶有兴趣地进入一个绚丽多彩的电脑和网络新世界,而自己却置身其外,因而产生了“上机”、“上网”的愿望和冲动。
    当今社会,电脑和网络迅速普及,日益大众化。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近发布的第1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5年6月30日,我国计算机上网用户已达10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79%(大城市约占20%左右)。在全国的网民中,50岁至60岁的占3%,309万人;60岁以上的占1%,103万人。
    如果把现在全国的网民人数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1997年第1次统计时的62万人相比,那么8年来全国网民人数增加了166倍。其中50岁以上的老年和准老年网民和1997、1998年相比,则增加了172倍。这个发展速度,可以说是飞快的、惊人的。
    我国电脑和网络今后还能不能继续高速发展呢?回答应当是肯定的。尽管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8年来的16次统计看,近几年网民的增长比例有所下降,但绝对人数却是逐年增长。这可能由于基数越来越大,所以增长比例趋缓。要看到,我国互联网在全体人民中的普及率还是很低的,目前全国网民只占总人口的7.9%,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2003年美国网民人数已占总人口的71.1%,其他发达国家网民的比例也都很高,而我国2003年还只占6.2%,相当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应当说,发达国家的现状就是我们的未来,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发展潜力巨大,仍会飞速发展。
    有意思的是,从前面的数字可以看出,我国老年人中网络普及率增长速度比各年龄平均普及率增速还要快,特别是比中年网民普及率增速快很多。这也说明老年人有较高的上网需求。一些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现象,例如美国一家互联网调查公司报告说,2000年4月至2001年4月,美国55岁以上网民增长了33%,而各年龄平均的网民只增长19%。当然,尽管老年网民的增速令人瞩目,但目前绝对数还是很低的,200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网络的普及率只有0.8%。今后也一定会像发达国家那样迅速提高。据美国一家国际人口统计机构米迪公司近期对该国80多个城市1.3亿成年人的调查,50岁以上的人有47%经常上网,而75岁以上的耄耋老人也有17%是互联网的常客。
    在全世界的科技史中,没有任何一项科技成果能像电脑和网络普及得这样快。在我国,许多单位10年前还没有一个人会用电脑,而现在几乎没有一个人不用电脑。当前几乎没有任何一件重要工作能够离开电脑和网络。一些人,特别是城市主流社会的人们,电脑和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互联网已经成为许多人的首要信息来源,例如写文章、学习、升学、就业、社会交往以及日常生活上的许多事情,不上网就得不到应有的信息,就会误事。
    这种状况、这种形势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产生一种紧迫感,如果十年前“电脑盲”还根本不算什么问题,那么现在已经感到很不方便了;再过若干年,电脑盲就会成为与世隔绝、脱离社会的“另类”了。于是他们跃跃欲试,向往参加上网,于是就捷足先登了,更多的老年人也产生了这种欲望和冲动。
    2、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的需求
    对于已经闯入电脑和网络世界的老人来说,这些东西往往成为他们提高生活质量,特别是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的一付良剂。很多人的体验说明,电脑和网络可以成为战胜孤独的密友,他们在这里找到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无聊的闲暇时间正好转化成学习电脑和网络的优势,一旦入门,马上使生活充实起来。同时,电脑和网络上的信息和知识应有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完全可以成为获取新知的良师;它在好多方面引起了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兴趣,又可以成为提高生活情趣的好伴侣。
    3、老年兴趣的需求
    接触了电脑和网络的老年人,有些是被“高科技”唬住了,知难而退了,半途而废了。但是,更多的人却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伟大动力。有了兴趣,就有了毅力,学起来也就不难了。许多老人原来只想懂得一点,能写点东西,发个E-mai就可以了。但是不少人碰到了问题想问个究竟,搞个明白,这样就逐步走向深入,享受到了难题解决以后的愉悦。于是逐渐发现电脑和网络是如此的广阔天地,是这样的妙不可言,于是越玩越爱玩,越学越爱学,兴趣越来越浓,一发不可收拾。
    比如输入文字,开始总是很慢的,半天打不了几个字,很是烦人。但是逐渐发现,不仅打字有窍门,速度可以加快,而且修改稿子十分方便,增删、调整、把整段文字移来移去,真是随心所欲,再也看不到“大花脸”了。再也用不着乏味、累人的誊清稿件了。而且字体、字号可以随意选择,页面可以随意设置。只要一点“打印”按钮,文章就会从打印机一页页轻松地“泻”出来。干净利索,实在方便。
    再如有的老人“得陇望蜀”,学完一样想再学一样,玩完一种还想再玩点新的。会玩游戏了还想下棋、看书、打麻将;会打字了又想学编辑、排版、插入图片,还想学点制作演示文稿、幻灯片;会画图了又想学点动画制作;上了网还想进行音频对话、视频对话,还想自己做个网页,甚至搞个个人网站,发布点个人作品和信息;搞了电子像册还想配置音乐背景,还想搞搞图像处理,好把照片修理的更漂亮、更理想;能够下载或者安装自己需要的软件了,还想下载音乐、电影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看别人家做了VCD短片,也想把自己的某些成果刻成光盘。另外,电脑出了小故障,操作不顺当了,还要学着排除故障、杀毒、清醒磁盘、备份、重装系统等等。总之电脑和网络的广阔天地,促使老人们的兴趣永无穷尽,也使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得到新的收获。
    再比如,许多已经入了门的老人非常愿意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兴趣。既是善举,又助人为乐,同时还可以促使自己思考和提高。一些老人成为老年大学或者社区电脑班的辅导员或者教员,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甚至跑老远到人家里去帮助解决问题,成为普及电脑和网络的志愿者和宣传员,而在教学相长中,自己也得到不断进步,还交了不少新朋友。
除此之外,还应当看到,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扶老上机”、“扶老上网”可以在一个侧面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因为它可以加强老年人之间、老年人与本地和外地亲友、老年人与社会等多方面的联系、沟通和交流,减少了孤独,拓宽了视野,进一步融入社会,提高了精神生活质量,从而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麻烦,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愉悦、和谐。而且对整个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也可以起一点小小的促进作用。
    二、老年人“上机”、“上网”需要扶助
    在我国,固然不少老年人有“上机”和“上网”的愿望,上网的老人确实也在迅速增加,但是如果单靠老年人个人的力量实施“上机”、“上网”,困难还是很多的。据国内一项调查显示,在2379位60岁以上老人中,有60%希望学习使用计算机和上网冲浪,但只有22%的老人付诸行动,为了加快老人们愿望的实现,因而“扶”是十分必要的。一些先进地区也是这样做的。
    目前国内网络普及率最高的城市是北京和上海,以2004年12月31日的第15次调查为例,两市网民占人口比例分别为27.6%和25.6%。其他地区和城市都有较大差距,天津市为19.1%,网民197.4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占1.1%,约2.1万人。因而亟需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扶助老人上机、上网,加速发展,迎头赶上。
    1、组织
    上海市从2003年10月正式实施“扶老上网”工程,他们是由市老龄委办公室牵头,会同市科学技术协会、市老年基金会主办,由市老龄科研中心、老小孩网站等单位协办的。牵头者很重要,最好是政府部门。没有这么一个部门的积极倡导和具体组织,涉及到许多单位就很难默契地协调合作,就不能有效地搞起来。上海市提出了2003-2006三年内培训10万名60岁以上老人掌握电脑基本知识,能够上网;发展100个“扶老上网”培训基地和1000个“扶老上网”活动基地的“十、百、千”计划,正在顺利实施。上海徐汇区近三年已经培训、扶助了一万名老年人上网。
    2、培训
    一些老人往往对电脑和网络望而生畏,或者刚刚接触就知难而退,关键是缺乏信心。固然电脑和网络本身是高科技,其实初级的应用并没有多少高科技。只要有符合老年人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培训,再加上个人的努力,很快就能入门,并不太难。不然,为什么那么多老人能在很短时间内成了“上网族”呢。培训的关键是有适应老人情况并能调动老年人学习积极性和信心的机构、教师、教学计划、教材和实习机房。
    培训机构可以考虑主要依靠各老年大学、社区、一些社会组织和各单位的离退人员管理组织、老年协会等。社区可以和社区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如社区内有关单位有机房、师资等开展培训,也可以请社区里懂电脑的老年人或者青年学生担任辅导员。还可发动社会上某些学校、团体、网站和离退休人员组织开展此项培训,例如天津市政协之友联谊会就曾举办过五期老委员的电脑学习班。老年大学在培训中可以起重要作用。天津市的37所老年大学中,大都开设了电脑课。如果领导上对他们提出明确要求并加以组织,还会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不仅在培训中可以起骨干作用,还可以承担一定任务,起某些组织作用。
    教材,目前天津市老年大学使用的、由海洋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一套五本《中老年人学电脑易懂》以及photoshop、flashmx等系列教材就很适合老年人使用。至于教学计划,只要能够循序渐进、精讲多练,不贪多求快就可以。
培训不仅仅是帮助老年人入门,还要帮助那思想更加深入的人多学一点。有条件的培训机构可以尽量开几门课程,像天津市老年人大学每学期都开设计算机基础、网络、办公软件、提高、动画制作、数码摄影、图象处理等十几门电脑课程,初步形成了系列。仅图象处理就有photoshop6.0、photoshop7.0、photoshopCS等3个不同程度、不同要求和不同教法的教学班,满足了老年人需求的多样性,这所学校从1997年开办电脑班以来,已经办了132期,培训了4175名老年学员。
    3、服务和活动
    上海市在实施“扶老上网”工程中,除了认真培训以外,市、区、社区和有些网站都开展了一系列服务活动。例如市里组织了几届老年数字生活科普周、老年数字生活竞技比赛等,开展了网页制作、网络游戏等各项比赛活动。有的社区组织了若干电脑沙龙或俱乐部,沟通交流,互助提高,排解故障,把学习、提高、维修等结合起来。老小孩网站则提供网上论坛、主页空间、网上咨询和电脑维修等多项服务,还专门开设了“网聊老小孩”栏目,就老年人所关心的问题,请官员、专家、老年明星等和大家共同沟通、探讨。同时还开展多项宣传活动,争取社会和家庭、子女的支持。这些活动确实帮了老年人的大忙。
    总之,只要认真加以组织,“扶老上机”、“扶老上网”完全有条件搞好。它不仅能够满足一些老年人的需求,极大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对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都能多多少少地起到促进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热点推送 更多>>

   线上线下同步创新意  体验智慧生活

老年教育数字化转型  智能知识科普


洞泾社区学校根据老年人面临的数字困境和日常生活需要,通过线上线下课程相融,开设“智能手机的应用”、智慧生活等系列课程和培训,有力帮助了老年人告别“数字恐慌”,让老年人更好地跟上时代、享受数字红利。


强海祥老师是一名中共党员,囯家二级演奏员,2012年从江西采茶剧团退休后回沪定居。退休后的他,热心公益事业,参加各类团队活动,甘当志愿者,发挥余热,默默无闻地实现着他的人生价值。

12月14日下午,“悦读泗界”项目实施研讨会在学校207会议室召开。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王玲、泗泾成校校长侯爱萍、副校长占克明以及部分社区(老年)教育教师参加会议。

为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和城市发展,提升文化素养,新虹街道特开展“行走修身 文明实践”人文行走系列活动。告别城市的喧嚣,行走于美丽的乡村,换一种角度感受城市的发展,国家的强盛;去赏阅万千书卷,让思想飞跃空中,品味人生,沐浴文化;走进剧院,去感受美轮美奂之所演绎的精彩绝伦,与美好相遇,与艺术相聚。


营造校园朗朗读书声

              体验班先入“微信读书”


如何教育第三代,如何和第三代有效沟通,一直都是困扰广大爷爷、奶奶们的烦恼之处。为此,在长桥街道及长桥社区学校的指导下,汇澜园居委,组织小区居民共同观看了《乐学大讲堂》的讲座直播,现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张民生研究员,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生动的讲座。


3月15日下午14:00,湖南街道16个居委学习点、以及敬老院、邻里会分别在各自的活动室登录“上海老年人学习网”首页在线点击收看了上海远程老年大学首场《乐学大讲堂》直播——《谈谈第三代教育》。

今年2月28日,国务院公开印发了《“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现摘录其中的第八章第一节,关于“发展老年教育”的论述,供广大师生学习、了解。

安亭镇社区学校报道,4月6日上午,由安亭镇学习型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社会事业局共同组织策划的“书香双城·共享学悦”读书月开幕式活动准备会,在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社区教育中心顺利举行。
访问人数 :
联系电话:021-64837223
时       间:上午8:30-11:30;下午1:00-4:30(工作日)
地       址:上海市徐汇区钦州南路500号5楼
邮       编:200135
上海远程老年大学
2016 ©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520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