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奉献 乐在其中
在上海老年大学的校园里,活跃着这样一支民族舞舞蹈队,她们是一群快乐的奉献者,她们是由民族舞蹈进修班和民族舞蹈提高班学员组成。在上海老年大学三十周年校庆的舞台上,她们以那熟练的技艺、优美的舞姿、美丽的形象,获得了全校师生的喝彩。你如果看到她们,你定会情不自禁地将她们与漂亮、年轻相联。可是,她们已是一群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她们不仅在舞台上呈现完美的表演,在台下,学员的乐于奉献精神同样感人。
这支舞蹈队共有30人,两位班长没有正副之分,只有新老之别。乐于奉献是民族舞蹈班学员自然流露的特质。多少个原本属于孩子、属于家属、属于自己的周末,却因为学校举办各种演出活动,她们必须到学校赶排节目。她们无论是住在杨浦、浦东、虹口、闵行,甚至住在嘉定郊外的,都能克服困难,按时到校。当人们休闲在家看电视,或三五知己在外逛街、享受美食时,她们却自告奋勇地揽下采购和制作服装的任务,风尘仆仆地奔波于江桥轻纺市场、董家渡市场、城隍庙市场,去购买服装、饰品、配件。为了节约为数不多的社团资金,夜深了,她们还在灯下赶制演出用的道具和头饰。多少个不眠之夜,她们用薄如蝉翼的闪光片、小如砂粒的珠子,组成一件件精美的舞蹈服装……她们虽然很累,但是她们说,她们乐意,因为她们这样的付出,就能让舞者在舞台上更加耀眼夺目,能使观众获得更美的享受。
经费匮乏时,老师和学员一般都会先行垫付;更有学员主动拿出钱款,给班长贴补经费的不足,还要求班长不要声张。有私家车的学员,在排练和演出时接送演出人员,更是习以为常的事。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这个集体氛围已经融入家的感觉,家里有事,家中所有的人当会齐心协力……
和谐团队 服务社区
舞蹈队的全体学员经过正规系统的训练,目前已有70%的学员服务于社区,贡献于社会。有的在区老年大学任教,有的在街道社区担任舞蹈老师、辅导员、舞蹈队长。她们深入街道、社区,充当“二传手”,把在上海老年大学学到的舞蹈技艺传授给更多的老年朋友,也把欢快传递给大家,真正起到了拓展、延伸、辐射的重要作用。近几年,学员们分别为周浦、嘉定、瑞金、世博家园、江桥、普陀和宜川等教学基地排练的舞蹈,在各类演出中不断获得好评。她们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创建和谐家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民族舞舞蹈队还经常深入社区进行演出。为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添砖加瓦。
热爱生活的人永远年轻。这支民族舞舞蹈队的队员,有的已经步入耳顺之年,有的更是到了古稀之年,但她们并不为老所累,一个个怀抱着年轻时的梦想,寻觅着追梦时的感觉,带着快乐,默默地奉献着。
领军人物 默默奉献
老班长王爱美是这个舞蹈队的领军第一人,王慧萍担任班长已近三年,现在也能独当一面。她们两位班长在对待每年几十场演出,许多繁琐的具体事务中,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互相体谅,互相支持。舞蹈队都是女性成员,这当中五六十岁的女士居多,她们上有老下有小,家务事多,性格活跃。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两位班长在处理问题时,都是以大气大度、团结和谐、存同求异为自己工作的原则,遇事忍让三分,心里想着,演出成功才是最重要的。她们在班长岗位上增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提高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她们凝聚了人心,也锻炼了自己。
为了组织2014年11月份民族舞蹈班的舞蹈专场,王慧萍班长从7月份开始就领着学员排练节目。由于没有排练场地,她带头冒着酷暑,转几部车,去三林世博社区进行排练。演出的节目,她都参与编排和训练。上课前一小时她还带领学员们进行排练和纠正动作;下课后,又在阳光房一次又一次、极其耐心地为大家纠正动作。为了组织好这场演出,她奔波于各个街道和各社会团体,去借服装和道具。为了帮助学员把节目排练得更好,她不厌其烦为她们摄像,通过看视频提高演出的水平。舞蹈队的学员都说,舞蹈专场的演出成功,黄班长真是功不可没。
每逢舞蹈班汇演,王爱美就放弃休息,抓紧编织一些手工艺品,演出结束后发给大家作为奖励。学员都会如获至宝,一个个兴奋得像得了大奖似的。
舞出精彩 永远年轻
上海老年大学是孕育业余舞蹈演员的沃土,为学校的各类演出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舞蹈演员。这些业余演员在学校良好的氛围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屡屡为学校赢得荣誉,获得了一块又一块奖牌:
她们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的《大红枣》,得到全国金奖总分第一;
2006年,她们在南京参加全国中老年舞蹈大赛,获得“荷花奖”;
舞蹈《快乐学校》,获得华东六省市一等奖;
舞蹈《水韵》,获得上海市一等奖和老年教育艺术节优秀奖……
上海老年大学民族舞舞蹈队,是一个为舞蹈而生的集体。她们用舞蹈舞出了老年人的精彩人生。
海 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