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习网 上海老年人学习网
今天是2025年09月10日,上海:
首页 > 老年教育通讯 > 信息详细
向死而生 转身去爱——从老年生命教育视角谈话剧《生命行歌》
2018年06月26日 来源:综合管理员 浏览次数:293

6月7日晚上,在上戏实验剧场观看了由上海戏剧学院、中共上海市金山区委宣传部、上艺戏剧社共同出品的原创话剧《生命行歌》,感觉这部剧很深刻,很好看。

一是很深刻。该剧聚焦临终安宁疗护,探讨了一个老年生命教育的话题,表达了“生命行歌,且歌且行”的主题,并以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收尾:“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的这首诗点出了生命教育的本质,即“向死而生,转身去爱”。余德慧把其概括为“生寄死归”:“生寄死归的意思是,当我活着的时候,我寄养在花盆里;当我死的时候,就回归到大地。”罗素则将其作了这样的描述:“个体的存在就象一条河流,起先很小,窄窄的被夹在河道中,然后激情澎湃地跨过岩石,跃过瀑布。渐渐地,河床变宽,堤岸消退,水流平稳;最后,一无阻拦地汇入大海,毫不痛苦地消逝了自己的踪影。”“自己的生命越来越融入到宇宙万物之中”。陶渊明和泰戈尔的诗句则将其提炼得更为传神,前者为:“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后者是:“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

二是很好看。该剧通过护士嘟嘟的工作日志,讲述了安宁病房里每一位长者看似平凡却又曲折动人、拨动心弦的生命故事:终身执教、孤独一生的陈阿公,入院时大发雷霆、拒绝“止痛”治疗,念念在口的是:我要“体面”地去见一个人;不愿拖累小辈、欲求速死的吴老伯,曾是一位在战场上九死一生的志愿军战士;曾经是评弹演员的黄阿婆,如今记忆丧失、只能断断续续想起几句唱词;还有绝症在身却整日喊着“我要回家”帮老妻干活、开粉丝汤店的许老伯,以及深陷“报应”恐惧、要用1000万钱为自己置办大块墓地的高总……这是一个个当生命面临最后一公里时候的涵盖生理、情感、社会等各方面的人生故事。该剧舞美设计简洁、灵性,演员演技高超,特别是饰演陈阿公的80岁高龄的表演艺术家刘子枫,演技炉火纯青,表演感人至深。因为好看,观众“进去”了,当台上演员手拿象征生命的“气球”唱起了白居易的诗句时,台下观众打起了拍子,出现了热烈的互动。

借此机会,我想就“老年生命教育”表达三个观点。

1、有质量的活。常识中,说起人的生命,我们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时间长度。这种生命观以生命持续的时间为关注点。我们对生命的长度如此向往,以至于提起“生命”,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长短。“长命百岁”“寿比南山”是对老年人最贴心的祝语,就连坐拥天下的古代帝皇,也愿以“万岁”自居。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思想中,长寿是人们对生命最美好的愿景。然而,生命所指的,仅仅是生命的长短吗?我们常常说一个人“命好”或“命苦”,说“同人不同命”“我命由我不由天”……这里的“命”,显然不是指长短,而是命运,是人从生到死的这几十年中,由所见所闻所遭遇的各种事情组成的人生经历,有的顺利,有的坎坷,有的平淡,有的精彩,有的简单,有的驳杂……由此可见,除寿夭之外,我们对于“生命”还有另外的理解,就是在生命所延续的百年之内,我们如何度过它,对待它,经历它。这就涉及到关于生命的另一个问题----生命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生命质量高,什么样的生命质量低呢?可能很多朋友会以人的健康或疾病来定义它,也有人以钱财的多少和社会地位的高低作标准,更有人认为学识的广博或狭隘,亲友的疏远与亲密,思想的深邃或肤浅,情感的丰富与贫乏等,都对个人的生命质量产生影响。由此可知,与生命的长度相比,生命质量是一个更为复杂,也更为核心的问题。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人生,享受生命,有质量的活,就需要对这一问题有所领悟。上述影响生命质量的因素看似杂乱无章,难以穷尽,其实可以从生命的三重属性进行把握: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自然生命主要关注人得以存活,并且更好地存活于世间的生理需求,重点是寿命和健康两个问题。社会生命强调个体对社会的影响力以及影响范围的大小,而制约社会影响的因素,则有个体的社会角色、社会关系、社会贡献等。精神生命是人的思想和精神的存在,它作为生命的三个维度中最难把握、似有似无的存在,却坚定地撑起了生命,使人成为超越一切其他物种,甚至超越天地、横亘古今的生灵。

大体来说,自然科学的研究对应于自然生命(肉体生命),社会科学的研究对应于社会生命(伦理生命),人文学科的研究对应于精神生命(人文生命);所以,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或是人文学科,其研究如果脱离了生命,那是没有生命力的。就老年生命教育而言,对应于自然生命(肉体生命),重点是以健康为核心的老年生存教育,以延伸生命的长度;对应于社会生命(伦理生命),重点是以幸福为核心的老年生活教育,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对应于精神生命(人文生命),重点是以超越为核心的老年生死教育,以提升生命的高度。

总之,人的生命不是一维的线性存在,也不是二维的平面性存在,它是集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精神生命之高于一体的立体构筑。生命的这三种属性有机结合成为生命的整体,三者不可偏废。老年朋友只有将生命从这三个维度上通盘考虑,才能建构正确的生命观,不仅去尽力延伸自然生命的长度,而且去竭力拓展社会生命的宽度,更要去奋力提升精神生命的高度,从而不断提高生命质量,享受幸福生活。


2、中国需要死亡教育。死亡教育在我国严重缺席,其关键原因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对死亡的逃避和禁忌。同时,国民教育体系中对死亡教育的缺失以及中国家长对孩子的过分保护,也是两个重要原因。

因死亡教育的缺乏所导致的不良影响有:

首先,我们会在距离死亡还很遥远的时候就开始畏惧死亡。许多人从很年轻的时候就出现死亡焦虑,一根白发就能想到未老先衰,怀疑得了重病;一旦退休,就终日不忘自己已是老人,似乎马上就会得病死去;有时几句戏言可以引发一场莫名其妙的乱发脾气;几篇未经推敲的微信文章会带来饮食、作息结构的一变再变,最后弄得自己无所适从……

 其次,当疾病真的到来时,出于对疾病的恐惧,许多人选择了逃避和拒绝。明明身体不适,却瞒着家人也哄骗自己,不去医院诊察;或者诊察之后发现真的染病,也选择默默承受,既不告诉家人,也不肯积极就医;即便到了医院,也不配合治疗,情绪波动极不稳定……常常延误诊疗时机。

第三,在病人临终之际,很多人也无法平静面对。本着“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心理,医生和家属会采用一切“有创”治疗的方法试图为患者延长生命,却没有想到临终的患者在这样的治疗中会承受多少无谓的痛苦,生命在极度的病痛中延长几天、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真的是患者所愿意的吗?然而本于对死亡的恐惧,出于对患者心理的保护,医生和家属常常选择隐瞒患者病情,就更别提在确定临终抢救方案时会提前征求病人的意见了。况且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当死亡尚未真正降临就与病人讨论死亡的事情,是不吉利、触霉头的。最后,当患者离世,亲友们很难像其他文化的居民那样平和地面对死亡,对亡者致以理性的纪念。

如果我们可以打从心底里理解死亡是生命过程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章节,我们应平静地送走逝者,而不是恐惧地试图拒绝和逃避,这样的悲剧将会减少许多。

所以,中国尤其需要死亡教育。就像我们从小就需要接受交通规则的教育、道德品行的教育、文化传统的教育一样,死亡教育也应是我们立身为人、处身于世的基础课程。把人生作为一趟行旅,把生死当做必然的过程,平静接受,安然享受,尊重生命,却不强求。该剧的演出,有助于死亡教育在我国的开展。

3、有尊严的死。该剧提出一个问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你是愿意亲人在冰冷的重症监护室里浑身插满管子接受过度治疗,还是愿意在温暖的舒缓病房里安静地走完人生之旅?该剧的回答是,对于走向老龄化的中国来说,安宁疗护不仅是医疗体系发展之所需,更是对每一个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对此,朱明德教授曾说过,对医者,死亡是一本生命教科书。“自学医至今60年,我亲历过无数患者的离去,对死亡也算有了粗浅的认识。给我留下深刻而难忘的记忆中,因重危病或者衰老的缓慢死亡是一个非常痛苦甚至悲惨的过程。特别是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许多已无生还希望的患者,全身插着多根‘救命’的管子,在一次次抢救的嘈杂声中,延续着无尽的痛苦和毫无价值的生命,直到无法忍受,最终去世。”朱明德教授强调:“如今看来,这是救死扶伤宗旨和中华儿女孝顺的异化,是医学走向市场化的弊病,也是科技发展的悲哀。”

所以,对于绝症末期的患者而言,为了能够“有尊严的死”,就需要借助姑息治疗(又称舒缓医学),即不是以治愈疾病为主要目的,而是着眼于减轻疾病痛苦、延缓疾病蔓延的医疗护理。英国是最早实施姑息治疗,并且姑息治疗也普及得最好的国家。在英国,姑息治疗包括使用药物减轻患者的身体痛苦,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辅导和安慰。在这一过程中,专业医护人员、心理咨询人员、社工等参与其中。

最后,我想介绍一下罗点点的一个观点。罗点点是“选择与尊严”网站创建人之一、尊严死提倡者,她认为“生命”应该是“生得好、活得长、病得晚、死得快”:“生得好”就是通常说的“优生”,不但五官端正,更重要的是没有疾病,尤其是没有遗传病。“活得长”就是能长寿。“病得晚”是说要健康,不能保证不生病,可要让疾病晚点来。“死得快”,“虽然听上去有悖国人观念,但仔细想想,既然死亡是自然规律,每个人都一定要死,那当然死得快比死得慢好,既减少痛苦,又不拖累家人朋友。一个人的生命能有这样的质量岂不是太精彩了?”“生得好、活得长、病得晚、死得快”正是对“生命行歌,且歌且行”的本剧主题以及“向死而生,转身去爱”的生命本质的通俗化表达。


热点推送 更多>>
访问人数 :
联系电话:021-64837223
时       间:上午8:30-11:30;下午1:00-4:30(工作日)
地       址:上海市徐汇区钦州南路500号5楼
邮       编:200135
上海远程老年大学
2016 ©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520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