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习网 上海老年人学习网
今天是2025年09月10日,上海:
首页 > 老年教育通讯 > 信息详细
走进人文学科的殿堂
2015年07月09日 来源:上海市老干部大学 浏览次数:247
一、什么是人文学科
    人类在生存、发展的历程中,创造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明成果,从学科角度,可统归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
    所谓自然科学,是指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所谓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简言之,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社会科学关注的是社会现象。与之不同,人文学科则审思人类自身。
    人文学科是以作为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主体的人为审思对象的学科。所属者为哲学、文学和史学。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和智慧,是对于人生有系统反思的思想。文学是生活的镜子,也是生命的灯光,美的创造。史学则记录着生长的档案,跋涉的脚印,是融于血脉中的记忆。
    人文学科的功能是促进人类思想、文化、历史经验的承续,培养社会历史理解的能力,伦理分析的能力和审美辨识的能力,以修养人格为目标,帮助人们进行人生意义的探究,是个人和群体对于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最贴切、最直接的学问。
    二、中华人文学科的基本内容
    中华人文学科源远流长,博大宏富。现以哲学、文学、史学为序,依次打开殿堂大门,作初步的巡礼。
    (一)哲学资源
    对“人”本质的思考,始终是中华哲学的主题,因而,对“人”自身反思最为深刻、最有特色。打开这扇大门,我们要抓住最重要的根源性典籍,如:“五经”(《诗经》、《尚书》、《礼》、《周易》、《春秋》),“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
    《诗经》,周代前中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的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类,被奉为儒家的经典,当作政治伦理的教科书。
    《尚书》,周代及其以前政治文告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总结兴亡经验教训。
    《礼》,包括《仪礼》、《周礼》、《礼记》、合成三《礼》。《仪礼》讲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原则和行为规范,《周礼》是一部具体而系统地叙述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典籍,《礼记》是一部儒家关于礼学的论集。
    《周易》,包括“经”(“易经”)和“传”(“易传”)两个部分,是一部讲变化的书,核心是辩证思想。
    《春秋》本是鲁国历史史官的记事,孔子搜集整理,加以修订。《春秋》寄寓着孔子最重要的政治思想,一是正名,二是尊王攘夷,三是大一统。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时从《礼记》中把它抽出,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合为“四书”。《大学》讲的是修已治国的最根本的道理。
    《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时把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合为“四书”。讲的是审理事物的法则和最高的道德准则。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
    《孟子》,记录了战国时期儒学大师孟子的言行。由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
    《老子》、《庄子》是道家经典。
    《老子》上下卷,共81章。上卷以讲“道”开始,下卷以讲“德”开始,故又称《道德经》。《老子》的思想核心是自然,无为,其思维充满辩证的智慧。
    《庄子》现存33篇,计“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己所作,“外篇”、“杂篇”则是其弟子和后学所作。其自由精神、物性平等思想极富光彩。
    在这些原典中,《周易》、《论语》、《孟子》、《老子》,是尤应研读的首选。《周易》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华民族的很多思想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周易》。《论语》、《孟子》是中华文明史上长期处于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原典,是政治伦理和道家伦理和道德伦理的精神宝库。《老子》是中国思想之另一重要源流的道家的主要经典。如果说,儒家讲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准则,道家提供的则更侧重于生命智慧。
    中华哲学的根源性典籍,有三大阐述中心:怎样对待世界?怎样治理国家?怎样安顿自我?思想资源极为丰富,择要如下:
    1.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立足于宇宙整体和谐的人本理念。在天人为一的宇宙观中强调人的地位;推尊人为“万物之灵”的时候,并不与天地自然,草木鸟兽相对立。
    2.奉天法古,以和为贵。
    以天为则,以史为鉴的发展观念。大自然的本质属性引申出人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而不同”的共生哲学和协调精神,成为建构和谐关系的认知基础。
    3.王道仁政,以民为本。
    此为政治伦理的根基。建基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从而形成了主张推行王道(而非霸道)、实施仁政(而非苛政)的治国理念。
    4.阴阳变易,执两用中。
    关于事物内部、事物之间相对、关联、依存、变动、平衡的思想,和坚持原则,把握分寸,不走极端,恰到好处的方法论。
    5.内圣外王,君子人格。
    中华哲学资源素来重视人的精神成长,在对人的本质规定性的考量中强调德性的地位,并特别关注人自身的责任意识,崇德精神凝聚成人格追求的重要内核。
    总之,从宇宙观念、思想方法,到治国理念,价值规范,无论是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还是应对变革的思想启示,凝聚人心的价值体系,均蕴藏于中华哲学的资源中。
    (二)文学瑰宝
    中华文学遗产璀璨辉煌,体类众备,其主干文体是诗与文。
    从中华诗歌的源头启行,至最为开张而神旺的胜境,历经如下航程:
    1.诗的产生到四言诗:原始歌谣和《诗经》;
    2.楚辞体、杂言诗到五言诗:楚辞和汉乐府;
    3.五七言诗的壮大和新体诗:“八代”诗歌;
    (“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4.古代体诗大备及创作的繁荣:唐诗;
    5.古代体诗的另辟蹊径:宋诗。
    唐代诗歌经历了唐韵初成、盛世长歌、唐音渐变、风流唱晚的历程。宋诗也经历了从宗唐开始到自创新貌的探索,终于缔造了唐音、宋调并辉的审美格局。律诗体式自齐梁起步到初唐定型,从此确立了与古体诗相区别的格律诗。
    词是一种新的抒情诗体,伴随着隋唐燕乐,以合乐歌辞的身份从民间走向文坛,它兴于唐而盛于宋,元明衰微而清词又复中兴。词以更富音乐性,更为心灵化的独特体性特征,与诗相通相异,相辅相成。
中国古代的文,包括散体文、骈体文、赋体文。
    以体类而言,论说文,杂记文是文中的大宗。论说文,也就是说理的文章,根据其内容,用途,写法等不同,又可分为若干种类,分别称为论、说、辩、议、原、解等。古人将以“记”名篇的文章称为杂记文,它包括一切记事、记物之文。根据所记的内容和特点,杂记文主要四类:台阁名胜记、山水游记、人事杂记、书画杂物记。
    论说文、杂记文之外,序跋文、赠序文、书简文、箴铭文、哀祭文、传状文、碑志文、公牍文等众多体类,同样名家名作如林。
    还有一种称作“赋”的比较特殊的文体,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汲取了诗、文两种文体的艺术滋养,保持着介于诗文之间的文体特性,而与文的形态更为接近,故可归入文的大类。
    中华文学遗产的美的创造之中,存留着我们先人的情怀和希望,志趣和追求,人格和操守,可以感触到他们的音容风神,心灵律动,其乡国亲情主题,人生感悟主题,尤可视为人文精神之渊薮。因此,我们不妨选择一些在人生态度和作品境界两方面对后人均有巨大影响的一流作者,作为阅读的桩基。比如下列六位: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楚人,战国时期诗人。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有《陶渊明集》。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有《李太白集》。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有《杜工部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有《稼轩长短句》。
    此外,有两种选本,可作为入门初阶,入室津梁:
    《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编。
    《古文观止》,清、吴楚材、吴调侯编。
    (三)华夏历史
    历史,是我们曾经走过的路。从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典章制度、民族地理,中外关系等多领域、多向面地了解历史,就是寻觅我们的来路,辨析我们的脚印。故务从通史入手,理清路径:
    1.原始人群和氏族制社会:从远古到公元前21世纪;
    2.国家的形成,君主制国家的逐步出现并走向统一:夏至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
    3.统一、分裂的交替和民族融合:秦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9年);
    4.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域外交往的扩大:隋至元(公元581年至公元1368年);
    5.专制统治延续,衰落和列强的入侵:明清(公元1368年至公元1911年)。
了解华夏历史,离不开史籍文献:
    1.纪传体类
    《史记》130卷,西汉司马迁撰。记事起于传说中的五帝,迄于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年左右。体例共分五种:本纪(共12篇)、表(共10篇)、书(共8篇)、世家(共30篇),列传(共70篇),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当时系统研究古史的唯一史书,它把古代历史作了一次总结。
    “二十四史”中其余史书(《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南齐书》、《宋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都是纪传体断代史。
    2.编年体类
    《资治通鉴》294卷,北宋司马光等撰。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起,至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止,共记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史事,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
    《续资治通鉴长篇》今本五百二十卷,南宋李焘撰。记北宋九朝史事的编年体史书。
    《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清毕沅撰。上接《资治通鉴》,下迄元代,为编年体宋、辽、金、元史。
    3.纪事本末类
    《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南宋袁枢撰。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的编篡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把在《通鉴》中因编年记述而分散的事集中起来,以事件为中心,仍按《通鉴》原来年次,抄上原文和司马光的论,标上题目,共二百三十九条目。
    《宋史纪事本末》二十六卷,明陈邦瞻撰。所据包括宋、辽、金、元四史,间收正史之外的书。全书一百零九目。
此外,了解自原始社会至清末之中华历史,有一部通俗而精良的当代著作可以关注:
    《话说中国》,16卷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第一卷至2005年4月全部十六卷出齐。16开全彩页4800面,1500余则故事,1500位历史人物,3000幅以上图片,7500余条历史文化百科知识,将政治史、文化史融为一体。
    史学,就是研究历史。了解昨天的真正价值是在现在和未来。过往历史的物质和精神遗存是客观存在的,不管研究者用何种视角和态度叙述它们,基本的历史事实是无法改变的。历史研究有两个目的,一是还原人物的原貌和事件的真相,二是分析重大事件的起因及其产生的后果。读历史需要深度反思,也不能只关注“宏大叙事”。历史的智慧,也就是我们能够从历史中获得的教益。
    三、人文学科的学习
    人文学科的学习,是求真,向善、审美的追求,旨在明辨真伪、善恶、是非、美丑、增长智慧,提升境界。虽然学习人文学科离不开求知的过程,但是目标不止于知识的获取,因此,也不应把人文学科仅仅看作一个知识的体系。
    人文学科的学习,要有深度的阅读,只要条件许可,都应该把独立、亲为的阅读(经典文本、文献资料、研究成果及其他)放在重要的位置。这种阅读,是知行为一的阅读,生命体悟的阅读,求真反思的阅读。若文、史、哲分而言之,则可以在整体共性要求的前提下,有所侧重;读哲学,可多沉潜于思想方法,价值规范;读文学,可多用心于心灵养护,情感陶冶;读史学,可多立足于求真探微,去昧反思。
    人文学科的学习,也需要一定的基础,一定的准备,要在识字、辩体、知人、阅世诸多环节花点力气:识字,是指文言阅读的能力;辩体,是指对不同文本的恰当的解读方式;知人,就是要把握整体,把握多面,不囿于浅层常理;阅世,就是要了解时势、背景和环境。
    人文学科的学习,还应注重提升鉴别、取舍的水准,保持反省、批判的精神,因为不可避免地会直面陈腐、糟粕的东西,扭曲、遮蔽的地方。
                                       (作者系上海市老干部大学人文系系主任,本文为《人文系列讲座》讲稿)
热点推送 更多>>

2019年长宁区老年大学学习团队培训会成功召开


访问人数 :
联系电话:021-64837223
时       间:上午8:30-11:30;下午1:00-4:30(工作日)
地       址:上海市徐汇区钦州南路500号5楼
邮       编:200135
上海远程老年大学
2016 ©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520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