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个春夏秋冬走过,石湖荡镇远程收视从原来40多人到如今的千人以上,正是因为有这批热于奉献的老同志。
他们的工作很简单,就是将普通话转变为石湖荡土话;他们的角色很响亮,被众人称为翻译官。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浦江之首翻译官成长的故事。
石湖荡镇老年人口8806人,所占户籍人口比例达61.3%,文盲比例高达78%,能听得懂普通话的本地老人更是少之又少,尤其是高龄老人。所以,比起电视,他们更愿意听一段沪剧,因为沪剧听得懂;比起聚在一起学习,他们更愿意聚在一起用浓浓的乡音聊家长里短。但是,当远程收视节目出现时,老人纠结了,想听听不懂,想看不识字,只是从听得懂的老人那里知道这个节目很好,看了心情好、身体好,是专门为老年朋友开设的教育节目。怎么办,他们在发问,老年学校在找出路。当大家都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退休老师(老谢)站了出来:我说得了土话,听得懂普通话,我可以给老朋友们翻译呀,我可以把远程收视的内容转述给老人们听呀!浦江之首的翻译官诞生了!
十年坚守,默默奉献。从开班以来,老谢一直服务于远程收视班。利用远程收视每周播放两遍的契机,第一遍自己看后认真做笔记,一边看一边写;第二遍与老朋友们一起看,一边看一边讲,通过他的讲解大家终于懂了,喜欢上了。寒来暑往,每年远程收视开班,身为“翻译官”的他又充当着“管理员”、“后勤保障员”等多重角色,协助学校做好学员招生工作,发动社区老年人积极参加远程收视,做好学员学籍管理;每次上课,不论刮风下雨,7点30分之前就已到学校,调试好设备,灌好热水,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学期末,整理学员学习心得,汇编成刊。因为有老谢在,远程收视班日益壮大,日益红火。而每个村的学习点也受此影响,一个个远程收视点建立起来。
似乎老天爷过分偏爱石湖荡,总喜欢开几个玩笑,考验考验浦江之首的翻译工作,远程收视工作。2015年,坚持翻译岗位的老谢同志生病了,住院了,翻译工作因此搁浅了?远程收视因此暂停了?没有,并没有。在老谢知道自己得了肿瘤后,立即与学校领导沟通,思考解决方案。
在危急中,翻译团队应运而生,远程收视工作机制建立了,工作职责明确了。首先,建立1 13的翻译团队成长机制,即在学校培育一名骨干人员充当翻译官基础上,从每个村中选出一位能够承担翻译工作的志愿者作为每个学习点的翻译官;到如今,石湖荡镇共产生了26位“翻译官”,翻译团队蔚然成风。第二,远程收视采取“课前活动——师生互动——学员自动——课后再动”的新模式,把学习中的“一言堂”变成“群言堂”,学习形式生动活泼。第三,物质与精神奖励并重,即鼓励每位学员记录学习体会,给予一定稿费;并且将学员所思所想汇编成刊。2013年出刊2本47篇,2014年出刊2本77篇,2015年出刊1本32篇,2016年出刊1本23篇,2017年出刊1本36篇,2018年出刊1本56篇。
十几个春夏秋冬走过,石湖荡镇远程收视从原来40多人到如今的千人以上,正是因为有这批热于奉献的老同志。正如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我们朴实的翻译官就是这一棵树、一片云、一个灵魂,带领着浦江之首的老年朋友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收获幸福与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