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声乐班的第一大特点是人数多,每个班级都有约60位学员,每次上课是济济一堂;其次是年龄跨度大,从50岁到82岁;再有就是层次不齐。由于来自不同单位、不同岗位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学员的素质也就参差不齐。记得几年前的开学第一天,为了挑一个理想的座位,或者为了几个熟悉的人能坐在一起,学员之间吵得不可开交,甚至连续三周都有事端,致使班长无法绘制座位表。班长最终遗憾地办了退学手续,不来了。
对照郑令德校长提出的,上海老年大学要在全市的老年大学中起引领作用、辐射作用,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办学思路是相悖的。
要办好老年大学,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有一批好的办学人员固然重要,但是学员的素质如何?也至关重要。研究室高峰主任在《对上海老年大学科学定位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明确提出“必须把我们自己的学校办好,办出质量,办出水平,具有很好的内涵,具有很高的素质”,而“在内涵建设上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如何育人的问题,树立新的育人理念”。
近几年来,我们声乐班的教师把开展德育教育,提高学员素质和练声、唱歌的技能教育结合起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上海老年大学因为各系各班的作息时间不同,上下课是没有铃声的,加之一个星期只谋面一次,同学们碰见都很亲热,课间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上课的时候,整个教室还是闹哄哄,给教学活动带来了一定影响。我们的伴奏老师(一位教育经验相当丰富的老师)想出了一个高招,在钢琴上弹奏出“海关钟声”,并且告诉大家,这就是上课的信号。经过数次实践,大家约定成俗,学员们逐渐认同了,教室里也鸦雀无声了。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十分注重对学员的人生观教育。在唱《我的祖国妈妈》时,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告诉大家要热爱我们的祖国,做祖国的忠实儿女;唱《感恩》时,启发大家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哪怕是唱意大利歌曲《妈妈》,也唤起同学血浓于水的亲情,培养同学们的仁爱之心。
现在,我们几个声乐班的课堂纪律越来越好,同学们相互关心,团结友爱。虽然一周才碰一次面,大家都会从这个集体中找到亲情,感受到了温暖。去年,有一次放学后,一位同学刚出校门口,被一个冒失的骑车人撞倒在地,小腿骨折了。虽然已经中午,但是十几位同学都不回家,有的报警,有的联系她的家人,等到救护车来了,大家都帮助把伤员抬上车,挤不上救护车的人还坐公交车赶到医院。七、八位同学顾不上吃中饭,一直忙到下午一点多才回家,以后还隔三差五地到医院去探视,了解病情,给伤员以关心,就像一家人。现在,这位同学又回到班里来了,与其说是来继续学习,倒不如说她是离不开这个温暖了她心的集体,离不开这些胜似亲人的姐妹们。
我觉得,老年人到老年大学来学习,,除了学习技艺,发展个人兴趣、个人爱好,提高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而享受集体的温暖,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她们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传授技艺的同时,开展德育教育,坚持正面引导,让学员们懂得爱,懂得正确的处世态度,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样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讲过“教育者先受教育”。作为教师,我们要无愧于“老师”这一崇高的称号,自己必须要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教师这一称号赋于我们的神圣任务。